兴村幽兰(图游徽州96)
在我图游徽州百村接近尾声的时候再次思考一个问题,图游系列中要不要将太平的山村列进去?古徽州不包括太平,但徽州地区是含太平的,而且现在的黄山市少不了太平,于是下定决心专门补几个太平地区的山村。去哪里呢?说实话,我对太平的农村不熟,略微知道点的属焦村,于是找了个周末,往焦村而去。出了太平走不多远,突然发现路边上有个村名特别文雅“幽兰”。
这可是山中仙子啊!有这么个美好的山村是一定不能错过的,毫不犹豫将车拐进了山道,百来米就来到山村脚下三五间新房面前,恰遇一老妪拎着上点儿东西进山,走上前去和她打听这个村的情况,但她讲了半天,我也没弄明白这到底是个什么村庄,不过她老公曾经当过生产队长,说他知道,就带我们往山上走,又是百来米,又是三五户人家,从她老公那里搞清楚了,这里是甘棠镇兴村村幽兰坑。兴村村(很尴尬的村名)有1600多人,是个挺大的山村,村里一棵大樟树底下有个省保级祠堂,前后三井,三雕完整;村背后有座钟山寺,香火旺盛,别有洞天。幽兰(很雅的村名)只有35户人家,130多人,多从江北逃荒过来的,或迟或早,占山头为王,导致现在张姓、盛姓、杨姓等多达十来个姓的人家散居在这片大山里。队长老张家是1954年从白虎农场边上逃水灾过来的。
天下起了小雨,再往里的路陡直地竖立在我们的面前,“明知山有虎,偏向山中行“,车子只能挂一挡哼哧哼哧往前爬行,穿过一片幽暗古树林,又一片黑漆漆的竹林,大约五百米的大山深处,三五间古老的民房挡在前面,路没了!一老翁在细雨中用官刀在刮着什么,我们车子开到他家门口,离他只有三米的距离,他头都不抬一下,继续他手中的活儿。脑子里嘣出一想法,这老翁做事太投入了吧?浑然不知有外人、还是开车来到他家?我们要不要下车和他打招呼?
不急,就坐在车时观察看看他到底在做什么?外面不下着毛毛雨嘛!
只见这老翁手里拽着一根藤子,另一端用脚踩着,轻轻地用官刀把藤里的表皮刮掉,然后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把藤子剖成两片:老翁、老房、古树、竹林,外加蒙蒙细雨、从山谷升起的云雾和黝黑的远山,真是太美了,突然想起宋代邵雍写的一首《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老翁操江北口音,85岁,有3儿2女,子女都生活在城里,都很有成就。这里住着他兄弟两家,父亲一代解放前过来的,当年大山里有游击队和新四军,路过他家里歇过脚。家里堆着好几堆扎扫帚的竹丝丫、煤花芯(一种被当地称作钢草的花),让他扎了把煤花芯条把(扫帚)卖给我不提。
拐过一个山脊,不足五十米,又有一户人家,姓时,名长龙(音),七十来岁,父辈从庐江逃荒过来,夫妻两人见有客人造访,热情四溢,端出现煮的板栗让我们品尝。板栗小个、薄皮、味香、肉甜,吃了一个又一个,吃板栗聊天(躲雨)。他儿子特别有出息,要两老去城里住,老时说:城市的人喜欢在山里住,山脚前面就有人从上海来的人,买了地,建了老大的房子,我们为什么要住城里去?他搞电焊,灵法(机灵),上海老板请他带几个过去做事,吃喝后每人每月一万块,给他二十万。。。。。
老时说起儿子的时候,比我们吃的板栗还甜。
作者老湾微信号(hslaowan)
老湾,本名吴叶生,硕士生导师,参加过多部大学教材编写,多次获得省市科学技术奖,出版多部专著,发表文章百余篇,人才引进落户黄山,《安徽日报》、《人民日报》等有专题报道。他的专著《徽州墙头壁画》填补徽学研究空白,用一支画笔把歙县萌坑画成一个国家级传统古村落。现为石碛村驻村干部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