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很好懂 之前言
第四,中医学理论具有前瞻性。
中医学从确立之初,就有了自己的理论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从此以后《黄帝内经》中的理论就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中国历史上,唐宋以前,外感病以伤寒病人居多,治疗伤寒病多根据汉朝张仲景《伤寒论》的有关内容,而《伤寒论》正是以《黄帝内经》作为指导理论的。金元以后,温热病逐渐多起来。临床医生急需其温热病治疗的指导思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由清朝的吴鞠通写成了《温病条辨》一书。《温病条辨》叙述的是金元以后常见的温热病治疗,然而其理论的依据仍然出自《黄帝内经》。
金元期间,出了四个有名的医家,医学史上称之为金元四大家,这四个人在临床实践上各有自己的主张。刘元素认为凡病皆生于火,主张治病以寒凉药泻火为主,被称为寒凉派。张子和认为邪气为万病之源,主张治病以攻邪为主,被称为攻下派。李东垣认为脾胃虚弱是百病的起因,主张治病以补脾胃为先,被称为脾胃派。朱丹溪倡导人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治病以滋阴为要,被称为滋阴派。这四个人,虽然临床主张各有不同,但是这些主张的理论依据却都出自《黄帝内经》。他们因为地域不同,所处时期不同,而碰到不同的临床状况,但是都能从《黄帝内经》中找到理论上的解释。
现代,过去一些少见的病成了流行病,比如癌证。癌证的治疗,现在是以西医为主,中医药似乎只是辅助手段。中医对癌证还没有一个系统的理性认识,这相当于《温病条辨》出书前中医药面对温热病的状况。所以,笔者以为,中医是能够治疗癌证的。我们只要潜心于《黄帝内经》,一定能找到治疗癌证的有效方法。因为,笔者坚信中医学理论具有前瞻性。
第五,中医学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整体性。
古人认为,宇宙之中,天地之间,任何事物,都是因天地之气而生长。人处于天地之间,亦因天地之气而生长,所以中医学强调人与天地之气亦即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和变化与大自然的运动变化息息相关。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人与天地相应也。”我们称之为:“天人合一”思想。所谓“天人合一”,借用一句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人体是一个开放系统。
自然界的天气一年有四季的变化,春温、夏熟、秋燥、冬寒。人在天地之中,对于一年四季的天气变化,会产生相应的适应性调节,以适合天气的变化。如《黄帝内经》说:“天暑衣厚則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为尿与气。”说明人体在一年四季之中,随着自然界气侯的变化,其皮肤气血亦进行着相应的生理性调节。
以上所说的是正常的情况,人体能适应自然界气侯的变化。但是,亦有不正常的情况,或者气侯变化过于剧烈,或者环境过于恶劣,超过了人体正常调节功能的限度,或者机体的调节功能失常,不能对反常变化的天气作出适应性调节时,人体就会生病。人体生病的原因,就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统一遭到破坏的关系。
《韩氏医通》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韩飞霞的兄长在北方做官,韩飞霞随同。北方本少雨水,那年夏秋之时却雨水久久不停。结果当地流行感冒,每个病人都咳嗽头痛。韩飞霞用天水散治疗,效果很好,说是应手取效。天水散是通利小便的方药,此处用它治疗咳嗽头痛,竟然也应手取效。究其原因,当时是雨水过度,天地间充满了湿气,北方人不适应潮湿的天气,结果引起了感冒的流行,咳嗽头痛不过是感冒的证状而已。天水散通利小便,可以消除潮湿天气对人体造成的影响,湿气消除了,感冒自然痊愈,也就没有咳嗽头痛的证状了。这个案例说明了以下二个问题:一,天气过度的反常变化,确实会影响到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导致人体生病。二,治疗疾病时,医者应该考虑到自然界气侯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并且在治疗过程中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也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在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中,与其他人发生了错综复杂的来往关系。人是有情感的生物,在人际交往中,情感的适度释放,是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基础。但是过度的暴发,則破坏了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往往会造成对人体的伤害而引起疾病。所以,中医学对情感的变化造成的人体伤害亦非常重视,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剧烈变动,和自然界天气的过度变化一样,都是造成人体疾病的元凶。
整体观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表现。中医学认为人体任一局部都与整体相关,并且与自然环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一个脏器发生了病变,就要考察其它相关脏器的状态,还要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方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一个医生,没有整体观,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便是庸医。
第六,中医学非常重视防病于未然,即治未病的思想。
中医学中治未病的思想包含着两层意思。
一是未病先防。上面第五条说过,人和自然畀的和谐统一关系遭到破坏是人体生病的根源,要想不生病,就必须时时保持和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这就要在生活上要和一年四季的变化相协调,要积极锻练身体,使人体增强适应气侯变化的能力。在思想上要保持心态的平衡,处理好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相处。所以,《黄帝内经》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中医学中未病先防的思想在中华大地上可谓是大得人心,这只要看一看每天早晨在公园里、在庭院中、在路边空地上有无数的人在进行晨练就可以知道了。晨练不仅能锻练身体,增进健康,还能促进人际关系,在保持人和自然界和谐统一上可谓是双得之举。中国人还特偏爱保健品,很多人都有服食保健品的习惯,这也是因为希望保健品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
治未病的另一个意思是既病防变,也就是防微杜惭的意思,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其传变。我们知道,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临床医生掌握了疾病变化的规律,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或变化。如《难经》中就举例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則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不过,这是交给医生的任务,我们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