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中医之门第34篇:太阳病纲要(2)

骨病就用黑百通,皮肤有病活氧油!

我们继续第三十八篇的内容,来看《伤寒论》的条文。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这两条是介绍传经和不传经的辨证。邪气客表以后不是静止的,它要变化。正邪斗争的结果,有的邪气就不传,有的邪气就传。如何知道是传经还是不传经?这是临床上很重要的一个诊断,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主动权,更能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来进行治疗。

“伤寒一日”,“伤寒”是包括中风、伤寒表病而言的;“一日”就是开始阶段,外来的风寒之邪初犯体表。这时候哪一经首当其冲?“太阳受之”。


太阳受邪以后,它是就在太阳经,还是往阳明、少阳,或往其他经发展呢?这是必须要知道的问题。“脉若静者,为不传”,“脉数急者,为传也”,“脉若静”和“脉数急”是对照的词句。“脉若静者”就是脉不数急。这是判断传与不传的第一个方法—平脉辨证。

“颇欲吐,若燥烦”,如果颇颇地欲吐,或者出现了烦躁就是传的征兆。“欲”和“若”字是审其将然,与“脉数急者,为传也”的口气是不一样的,就是它将来要有这些证候出现。

“燥烦”是阳热的反映,在表的风寒之邪入里化热了,就会出现烦躁。根据六经分证来看,“燥烦”往往反映阳明经有热,“颇欲吐”,就是喜吐、多吐的意思,往往见于少阳证。总之,“燥烦”也好,“颇欲吐”也好,不论将来发现哪一个,邪气都已离开了太阳,不是到少阳就是到阳明,往里传了。“脉数急者,为传也”,“脉数急”是已然之脉,就是已经出现了脉数急。浮脉变成了数急之脉,说明风寒之邪化热,已经向里传变了,所以说“为传也”。从这一条来看,传经的表现主要是脉象的交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症状。

“脉若静者,为不传”,这也是一种可能,往往是好事情。一种可能是太阳病虽然没往里传,但是依然存在;另一种可能是邪气已经衰微,往里传没有力量了,可以作解,有痊愈之机。

第5条是接着“伤寒一日”的,是说伤寒开始的时候是“太阳受之”,如果经过“伤寒二三日”而阳明证和少阳证都不出现的话,“为不传也”。这里的“伤寒二三日”只是示例,并不局限在第二和第三天。阳明证是什么?少阳证是什么?这就要和上一条“颇欲吐”、“若燥烦”联系起来理解。少阳证就是“颇欲吐”,阳明证就是“燥烦”。

对于传经、不传经的诊断,主要从辨证上理解,这是科学的。不能机械地认为一日就是太阳、巨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如果出现了传经之证、传经之脉,那就是传经;如果“脉若静者”,也不见阳明病的“燥烦”、少阳病的“颇欲吐”,不管过了多少天,都是“不传”。

体表受邪以后,中风也好,伤寒也好,病势的发展、正邪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传经、不传经体现出来。为什么不传经?因为正气抗邪有力,邪气不能传变。为什么出现传经?因为正气抗邪无力,邪热较盛。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以下讲两个类证,一个是温病,一个是风温。《伤寒论》是论狭义伤寒的,主要讲风寒外感。这里提出风温和温病,来作太阳病的一类,有很重要的鉴别诊意义。

第6条讲温病。温病和太阳的风寒外感不同。中风也好,伤寒也好,这些太阳表病都没有口渴,如果到了口渴的程度,一定是传到阳明,或者是传到少阳了。也就是说,只有邪气入里化热而出现传变,才会出现口渴。

温病就不是这样了。温病是由一种温热之邪所致,在“太阳病”这个开始阶段,也可以说是在卫分阶段,就会出现口渴这些热邪伤阴、伤津液的症状,这是它的特点。另外,因为它是温热之邪,不是风寒之邪,所以不恶寒。根据临床观察,温病初期的时候也会有轻微恶寒,但恶寒的时间很短,症状也很轻。

中医学对于温病的认识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温病是由伏邪所致。也就是说,虽然在冬季感受了寒邪,但是没发作,而是潜伏在里,随着春季的阳气外引,或者一些外因的诱发,人身的阳气就化热了,出现一些温热的现象。第二,“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就是人体内阴精不足,必然导致阳热有余,感受了邪气就会化热,出现一些温热的现象。第三,“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夏至以前化热的病叫做温病,夏至以后化热的病叫做署病。到了清朝,对于温病的认识更进步了,认为温病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是伤了手太阴肺经所致,叫做太阴温病。热邪势必伤阴,以太阴为主。

总之,虽然说法不同,但是认识是一致的。温病是温热之邪所致,最能伤人的阴气、津液,张仲景就是持这种看法。因为温邪耗伤津液,化热最快,所以出现“发热而渴”。因为热势较甚,所以恶寒为轻,甚至不恶寒。将温病与伤寒混淆,往往会造成对温病的误治,譬如用麻黄、桂枝治疗温病发生错误的医案记载还是很多的。温病是温热伤阴之病,用麻黄、桂枝这些辛温之药不但治不了温邪,还会助热伤阴,后患无穷。

7、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这一条是讲风温,风温比温病更严重,因为温热还加风,就叫风温。风温之邪也是造成温病的一种邪气。

“若发汗已”,“已”,已毕,发汗已毕,说明之前一定有表证。风温也有类似太阳病的证候,譬如发热、头疼之类。如果属于风寒外感,发汗以后,烧就退了,表就解了。如果把风温病也当作一般的风寒外感而用发汗之法,就会出现“身灼热者”,身热更重了,像火烤一样。说明用辛温发汗法治疗风温病,不但不能退热,反而能增热。

“风温为病”的证候有哪些?首先是脉象变化,“脉阴阳俱浮”,因为风温合邪,所以浮而不紧,和太阳伤寒有所区别。“自汗出”,风温之邪迫使津液外泄,就会有汗出。“身重”,是热邪壅盛的反映。伤寒是浑身疼痛的,因为寒邪伤阳,气血凝滞。风温之邪壅遏阳气,使阳热之气盛,就会“身重”。以后要讲到的大青龙汤证也有身重,与此道理相同。“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是风温之邪影响心肺所致。心神被扰,就会出现昏睡,精神昏聩,“多眠睡”实际上有神昏的倾向。心主言功能受到影响,就会出现“语言难出”,这都是热邪伤心的反映。肺气被遏,就会出现“鼻息必鼾”,呼吸粗重,这些症状都很严重。

对于风温病,只有采用甘寒辛凉之品来清热滋阴。如果不这样治疗,“若被下者,小便不利”,泻下就会伤阴,就会出现小便不利。肝肾之阴受伤,就舍出现“直视”,眼球转动不灵。这都是危险的征兆。“失溲”,“溲”指的是二便,大便为大溲,小便为小溲。前边说小便不利,后边说遗尿失溲,实际上这两种情况都有。误下以后,伤了津液,应当小便的时候会出现小便不利。同时,已经出现了神昏、多眠睡,下焦的肾失去了主宰小便的作用,在不应小便的时候反而会遗尿。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古代经常用艾灸、瓦熨之类的物理疗法使人出汗退烧,叫做火疗。风温病本来就是热邪所致,如果误用火疗,就是火上加火,皮肤就会出现轻微发黄,就像是烟熏的一样。“剧则如惊痫,时瘛疭”,如果热邪伤了心肝之阴,就更为严重了,会出现类似惊痫的“时瘛疭”,就是阵发性的抽搐。惊痫是古代儿科的一种证候,主要见到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八候”。

“若火熏之”,这就是错上加错了。火熏也是古代的一种发汗法,又叫劫汗法,一般是在地上挖一个坑,用火把这个坑烧得很热,填上桃树叶子,铺上席子,再在上面洒上水,人躺在上面,就会出汗了。或者把窑洞里面烧热了,把火拿出去,人到里面去熏烤。“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一次误治尚且可以迁延时间,还有挽救的机会,伤阴已很重,如果再加上火熏,就是一误再误,会促短人的性命,导致死亡了。

作者:同人,原文首发公众号“四圣弘医”,文章转载已获得同人授权。
(0)

相关推荐

  • 郝万山讲伤寒论7,8

    ​万山讲伤寒论 第七讲 太阳病概说(2).太阳病提纲 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 分类:本证,变证,类证 本证是发生在太阳经脉,发生在太阳所主的体表,发生在太阳膀胱腑的本经本腑的病变. 表证:邪气偏于浅表 ...

  •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学习要点

    学习<伤寒论>必须要最低阅读三千遍(阅读,需要读出声音),并且能够倒背如流.学习<伤寒论>最好不看任何人的注解,确实要看我们都只看.只读原文.<伤寒论>与其他许多古 ...

  • 临诊碎玉《伤寒论》第6条

    第6条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 ...

  • 【经典自学】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释义]本文提出太阳病的基本证候是脉浮.头项强痛与恶寒.头部主要是后头部头痛,而恶寒,而字在这里是个进层连词,一定伴随恶寒 恶寒:  & ...

  • 迈入中医之门第34篇:太阳病纲要(1)

    作者:同人,原文首发公众号"四圣弘医",文章转载已获得同人授权. 后三期发文预告:太阳病纲要(2).太阳病纲要(3).太阳中风 发文规则:周一.周三.周五发"迈入中医之门 ...

  • 迈入中医之门第36篇:太阳病纲要(3)

    作者:同人,原文首发公众号"四圣弘医",文章转载已获得同人授权. 后三期发文预告: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中医视角下的人体六大系统 发文规则:周一.周三.周五发"迈入中医之门 ...

  • 迈入中医之门第35篇:太阳病纲要(2)

    作者:同人,原文首发公众号"四圣弘医",文章转载已获得同人授权. 后三期发文预告:太阳病纲要(3).太阳中风.太阳伤寒 发文规则:周一.周三.周五发"迈入中医之门&quo ...

  • 迈入中医之门第35篇: 太阳病纲要(3)

    最近半个多月来,不断有读者来信,反映四圣弘医馆的文章读起来越来越难懂了,文章的点击量也下降了很多,笔者同人为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四圣弘医平台自创建以来,只所以能吸引很多的忠实读者,主要是采取了大道至简 ...

  • 迈入中医之门第33篇:太阳病纲要(1)

    在第三十六篇我们提到:中医把出现在体表系统上的所有病都称作太阳病,例如发烧.异常出汗.湿疹.皮肤过敏.带状疱疹等等所有表系统的疾病.太阳病的治疗方法,简单说,就是调动体内的元气和能量,让元气达到体表通 ...

  • 迈入中医之门第33篇:太阳病简介

    作者:同人,原文首发公众号"四圣弘医",文章转载已获得同人授权. 后三期发文预告:太阳病纲要1.太阳病纲要2.太阳病纲要3 发文规则:周一.周三.周五发"迈入中医之门&q ...

  • 迈入中医之门第33篇: 第三十七篇 太阳病简介

    用中医的语言,身体体表系统称作太阳系统,太阳系统至少承担了人体运作的三大主要功能,保护人体的防御功能,温养肌肤的功能和管理毛孔开合出汗.调节体温的功能.这三大功能通过人体能量循环供应系统.津血循环供应 ...

  • 迈入中医之门第73篇:中医视角解读“出血类疾病论治”

    后三期发文预告:头痛论治.梦病探析.肿瘤发病原理探析. 发文规则:周一.周三.周五发"迈入中医之门"系列文章,周二或周四发散文系列. 本系列文章用通俗易懂的现代科学语言解读中医,帮 ...

  • 迈入中医之门第73篇:出血类疾病论治

    常见的出血症状有流鼻血,吐血,大便出血和尿血等现象.要弄清楚各种出血症状的原理和对治的方法,先得理清楚人体中血液系统的正常运行模式. 人体内的血液通道如同人体的生命之河,它们在人体纵横交错的血管内流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