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U型理论?

U作为社会技术的操作系统,是指导人类不断进化的一本操作手册

什么是U型理论?

U型理论的第四个标志性建筑是一个越来越为人所熟知的词“场域”。

我们中国人经常说一个人的“气场”如何,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方人对于“无形”的事物的认知往往更胜于当代西方。

我们之前讲到了“盲点”--“一项干预措施的成败取决于干预者的内在状态。”就好像农田土壤的质量决定了庄稼的收成一样,这个看不见的内在场域决定了外在的呈现。

奥托认为有四种不同的场域,在聆听(微观)和对话(中观)中表现为:

1.下载式聆听所产生的客套、说好话(场域1);

2.事实式聆听所产生的争论(场域2);

3.同理式聆听所产生的对话(场域3);

4.生成式聆听所产生的共创(场域4)。

很多领导力和管理著作都殊途同归的讲到聆听和对话的重要性。

从彼得圣吉推崇的《On Dialogue(对话力)》中,量子物理学家David Bohm所讲到的“a tacit coherent field(一个隐形的连贯的场域)”到教练行业中常常被提及的“改变世界从对话开始”,不胜枚举。那么U型理论的独特贡献在哪里呢?

首先,奥托的全息思维允许他把微观和中观的场域呈现对应到了组织(宏观)和社会(世界)的层面上。

U型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想打造一个能够跨界创新的网络和生态型的组织和社会,我们就必须修炼三、四层面的聆听和对话。

那么如何进入到三、四层面?这是一个“U”型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打开内在三器:

开放的思维,所以我们能够超越惯性下载式思维,观察、观察、观察;

开放的心灵,所以我们能够从自己个人和组织的边界走出去,转向我们的注意力,感同身受并能看到自己;

开放的意志,穿过“针眼”,与正在生成的未来最高潜能在一起,从而能够真正的自然流现。

“自然流现可以发生在团队和组织的情境中,也可以发生在个人身上,”奥托写到,“我经常在深度聆听和对话访谈中遇到这种现象。

在这些访谈中,谈话从一个层级落入另一个层级会很明显,你的全身都能感受到。人们经常称之为‘心与心的联结’。我经常能体验到我和采访对象之间微妙的当下场域,它围绕并支撑着我们,使我们拥有开放的、深度生成的、安静的心智状态。”

当团队跨越这些界点时,深刻的创新和变革过程就会出现。一个团队的经历或多或少类似于以下的社会场域的微妙转换:

下载:重复过去的模式——按个人的习惯思维方式看待世界;

观察:暂悬评判并用全新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被观察的系统独立于观察者;

感知:联结到场域,从整体的角度参与到情境当中——观察者和观察对象之间的界限开始消失,系统开始观察自己;

自然流现:联结到最深层次的源头,未来的场域开始从那里生成——从源头展望;

结晶:愿景和意愿——从想要生成的未来设想新生的创造;

建立原型:就周围的实际情况来建立原型,通过实干探索未来——通过“和周遭保持对话”来行动创新;

运行:在实践和基础设施中展示和实现创新——将创新融入共同进化的大型生态系统的环境中。

感知正在生成的未来,向未来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