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课本(四):中外新闻史42个必考点的完整答案!(送17份年度总结PDF)

一直被催的中外新闻史终于来了!为了不辜负大家期待,所以这期回归课本内容也是史上最丰富了。此外,最后12天,下面这份冲刺资料不知道你需不需要呢?

(▲ 往期回归课本、年度总结、答题金句的所有期PDF版笔记)

如何获取这份冲刺笔记包?
只需要在留言区说一说你目前复习问题和所需,并转发此条推送至朋友圈(不分组)并保留2h,然后截图至我们的微信后台,就可以收到这份全部都是干货的冲刺资料包了!
注:由于想要为大家在资料包里加上明天推出的最后一期答题金句以及小编审核需要时间,所以会在明天晚上23:00后开始一一为各位回复资源。烦请耐心等待一下喔

下面开始回归课本最后一期内容!

中国新闻史高频考点清单

分类

考点

报人

梁启超

范长江

邹韬奋

成舍我

黄远生

邵飘萍

报刊

小报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遐迩贯珍》

循环日报》

大公报》

新青年》

每周评论》

报“事”

定本制度

苏报案

《申报》改革

大江报案

癸丑报灾

拒检运动

反“客里空”

两次谈话

改革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共产党的四次重要新闻改革:

1942整风运动(代表:《解放日报》改革)

1947年反“客里空”运动

1956年新闻工作改革(代表:《人民日报》改革)

1978年新闻工作改革

Part 1:报人
1
梁启超
梁启超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维新派政治家,报刊政论家和新闻宣传家。他从事报刊宣传活动27年,一生创办领导报刊17种,被誉为“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定性)
  • 主要办报经历:

1895年,在北京参加“公车上书”,主编《中外纪闻》(这是其主编的第一个报刊),开始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1896年,在上海主办《时务报》,发表了《变法通议》,这是系统阐述维新变法主张的纲领性文件,继承了王韬的报刊政论问题,因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号,被称为“时务文体”。
1898年,维新变法期间,积极参加新政,筹办了京师大学堂和译书局。
1898年,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在日本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保皇立宪。
1901年—1903年旅居日本期间,攥写了大量政论文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发表了《新民说》。
  • 新闻思想:

1)报刊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2)报刊的两大天职是“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关于监督政府,梁启超认为“政府者,受公众之委托,而办理最高团体之事业者也,非授以全权,则事固不可得举,然权力既如此重且大,苟复无所以限制之,则虽有圣智,其不免于滥用其权,情之常也。”关于向导国民,梁启超认为“报馆者,现代之史记也,”可以“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既报纸有助于多识,能医愚开智,引导人民追求先进事物。)
3)办报的四大原则是“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道却而速”。
5)关于舆论:他认为舆论是“国民大多数之意见”但又是无形的,报刊能为它代表,可以“造舆论"。他指出,报馆是最有力的舆论制造机关,为了确保健全舆论的发生,报馆及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五本”——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 影响:

梁启超的一生著作最终合编为《饮冰室文集》,戈共振称“我国报馆的崛起,一切思想的发达,皆由先生启其端”,他的办报实践及新闻思想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影响巨大。
2
范长江
范长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和报刊活动家。曾任《晨报》、《世界日报》和《益世报》编辑,后来担任《大公报》旅行记者和撰稿人。
  • 主要报刊活动:

1935年,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开始了著名的中国西北地区考察之旅。它在此期间撰写了大量旅行通讯,后被汇集出版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这本书深刻描述了西北地区弊政、人民疾苦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并首次客观公正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范长江西北之行采访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俩:1)个人的才干和勇敢精神。2)《大公报》的支持。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范长江进入西安采访周恩来,后进入延安采访了毛泽东,他发表了《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西北近影》和《陕北之行》,后均被收录到其通讯集《塞上行》。
抗战爆发后,范长江深入抗日战争前线,采写了大量通讯。
1938年3月,他发起创办“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后又与胡愈之创办了国际新闻社。
1939年,范长江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长、《人民日报》社长等职务。
1991年设立的“范长江新闻奖”一度成为中国新闻记者的最高奖项。
  • 评价:

范长江是第一位从白区进入延安,向全国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真实情况的中国记者。他的西安陕西之系列通讯,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如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公开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热情介绍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面貌以及共产党领导人的生动形象。
  • 范长江的旅游通讯特色:

强烈的时代感、浓烈的感情、生动形象的描写和具有游记散文的特点。
3
邹韬奋
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他一生主办过“6刊1报”(《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抗战》、《全民抗战》、香港版《大众生活》),攥写了上百万字的文章,成立过生活书店和生活出版合作社。九一八事变后,他从一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坚决反帝的爱国者,最终成为共产主义战士,邹韬奋提出并实践了不少有价值的办报理论,“韬奋精神”广为人知。1993年设立的“邹韬奋新闻奖”成为奖励中国新闻编辑的最高奖,著作代表有《萍踪寄语》。
  • 办报理论:

1)关于新闻出版自由问题,他对新闻自由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从无阶级、抽象的新闻自由到有阶级、具体的新闻自由的过程。
2)密切联系读者、热忱为读者服务,这是韬奋报刊活动最突出的特点,他设立了《读者信箱》栏目。
3)报刊要有特点和个性,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有“创新精神”。
4)新闻记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
5)在报刊文风上,强调内容精炼、篇幅短小,提倡“明显畅达”的平民文风
6)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新闻与广告的关系。
7)认为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的工具。
  • 韬奋精神:

1944年11月15日,毛泽东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
4
成舍我
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报人,新闻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 办报活动:

曾任北京《益世报》编辑,在北大组织“新知编译社“和”新知书社“
1924年开始独立办报,先后创办《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形成著名的“世界报系”。此外还创办了《民生报》、《立报》等,最终创下资产达数亿美元的成氏“新闻帝国”,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报人之一。
成舍我曾游历许多国家,考察各国新闻事业,晚年创办“世界新闻职业学校”(中国台湾)、对新闻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 评价:

1)成舍我在许多方面吸收了西方的办报经验,其报业经营主张和新闻思想于现代传播i理论不谋而合。
2)成舍我报业集团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和最具规模的民营报业集团。尽管其办报也有过失之处,但其办报经验对中国现代新闻史研究、对繁荣中国新闻报刊事业有着重要价值。
5
黄远生
民初三大记者之一,民初新闻记者中的巨擘,中国新闻通讯文体的开拓者,他有着深厚的中西学问基础和驾驭文字的能力,被戈共振称为“报界之奇才“。
1)发明了“新闻日记”这类通讯体裁
2)提出了“四能说”: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3)其文集《远生遗著》,以新闻通讯作品为主,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黄远生的通讯特点有:1)落笔政坛要事,采写内幕新闻,黄远生的通讯主要是政治通讯。2)文章视野开阔,文笔辛辣,尖锐深刻。3)既真实可信,又形象生动。
  • 黄远生的新闻思想:

1)办报是为“主持公理,指斥时弊”,认为新闻记者应有“良心”,应该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2)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和全面。3)新闻记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四能”。
6
邵飘萍
被誉为“报界全才”,在新闻采编、评论写作、报业经营、新闻教育等方面贡献突出,
  • 办报活动:

1905年应聘为《申报》特约通讯员,
1911年在杭州创办《汉民日报》,因反袁被捕入狱。
1914年赶赴日本留学,创办东京通讯社。
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年在北京创办大型日报《京报》,任社长。
曾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主讲新闻采访学,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
  • 新闻思想:

1923年,《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的出版,标志着他的新闻思想日臻成熟,他的新闻思想最大特点是吸取了西方自由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有关思想。
1)他认为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关机关“、”国民舆论代表“,他主张新闻事业应有自己的独立性,另一方面需要从”政治教育入手“,唤醒民众,教育民众。
2)邵飘萍认为,新闻业是超然于统治阶级于被统治阶级的第三种社会因素,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
3)他认为,应该建立民主思想的新闻法规以保护新闻自由。

Part 2:报刊

1
小报

背景:小报起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产生于统治集团内部,宋朝中央集团削弱,内忧外患,封建王朝对管饭舆论严厉控制,人们很难通过官报了解时局变化的真实情况,小报应运而生。

定性: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一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众要求和愿望的非法出版物,标志着民间办报的开端和封建官报大一统局面的终结。

内容: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包括诏令、章奏、官吏任免等。

特点:

1)小报的传发人为进奏官,或中央及省的官吏,还有专门以刺探消息为主的职业传发者。

2)小报没有报头和固定单一的称呼,不定期,既有手抄也有印刷。

3)消息灵通,时效性较强,报官报所未报之事,内容有真有假。

4)读者范围广,有京官、地方官、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社会上关心政事的各方面人士。

5)屡遭查禁,但屡禁不止。

评价:小报的出现,标志着民间办报的开端和封建官报大一统局面的终结,它是民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和禁止刊载的信息或先于官报报道满足了社会上对信息的需求,成为了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2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一本纯宗教性质的月刊。1815年8月5日创办于马六甲海峡,英国传教士米怜创办和主编。
内容:1)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和宗旨,用大量篇幅直接宣传基督教教义。
2)灌输知识,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
3)砥砺道德,宣扬道德伦理。
4)介绍各国概况,辟有《全国各地纪略》专栏。
5)涉及时政,刊有时事评论性文章。
特点:1)尊重读者心理,采用中国本土化策略,巧妙运用中国传统儒学的观点来阐述基督教义,广泛运用《四书》、《五经》中的材料为宣传宗教服务,并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中的形成,连载文章后面常用“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2)采用中国线装书形式以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
3)写作文体丰富多样,包括故事、笔记小品、七言诗、对话体、消息等。
4)语言风格文白相间,通俗易懂。
3
《遐迩贯珍》
1853年创办于香港,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内容:以时事新闻为重点,与鸦片战争前出版的中文报刊迥异,同时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介绍,宗教宣传所占比重较少。
特点:1)政治上站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但报道中国消息时因不必顾忌清政府干预而能比较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真相。2)新闻报道业务上有长足进步,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具有雏形,还出现了连续报道等新形式。
4
《循环日报》
1874年2月4日,由王韬创办于中国香港。是我国报刊史上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内容:1)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为办报宗旨,成为我国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图强的报纸之一。
2)以“立言”为目的,大胆改革问题,首创报刊政论文体,开我国国人自办报刊重政论的传统。
3)王韬在该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政论文章,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鼓吹变法图强。
特点:每天在头版头条位置上刊登一篇政论文章。
意义:首创报刊政论文体,对中国报纸及报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梁启超先生的时务文体,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5
《大公报》
1902年6月17日由英华创办于天津,是我国历史悠久且具有广泛影响的一份时事政治性日报。
发展阶段:1)由英敛之主持,创办目的在于冲破封建顽固势力禁锢,运用西方学术观点,对读者进行思想启蒙。这一阶段,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以“敢言”著称,敢于揭露封建顽固派的弊政,敢于顶撞朝廷权贵。
2)1916年,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3)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际銮合作创办的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报,并提出著名的“四不方针”。
4)国民党政府建立后,《大公报》在政治上拥护国民党政府,采取“小骂大帮忙”的宣传手法,既能讨好蒋介石,又能迷惑一般扶着。
5)新中国成立后,该报逐渐成为中共领导下的公私合营以至公营的人民报纸。
  • 关于“四不方针”

不党”: 指“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
“不卖”:指“不以言论作交易。换言之,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
“不私”:指“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不盲”:指“不随声附和、不评诋激烈,不昧于事实”。
评价:“四不方针”体现了新记《大公报》追求新闻客观、经济独立、言论公允和服务公众的精神。它是新闻界力求适应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的一种表现,表明中国资产阶级报人对报业的认识在理论上达到了新高度。
6
《新青年》
1915年9月5日创刊于上海,陈独秀主编,原名《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它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是新文化运动期间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革命民主主义刊物。
创办背景:1)当时的中国处于极端黑暗,内忧外患之时。2)政治上,袁世凯篡夺国家政权,实行封建军阀独裁专政。3)思想上,封建统治者竭力提倡封建道德,鼓吹尊孔复古,宣扬鬼神迷信。
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15.9-1918.11,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的舆论宣传中心。(评价:总体俩说,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范畴,但猛烈抨击了封建主义,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足了思想舆论准备。)
第二阶段:1918.12-1920.8,由民主主义刊物向社会主义刊物过渡(主要动作如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最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献,标志着新青年从民主主义刊物向社会主义刊物过度,还有陈独秀发表的《本志宣言》确立了新青年的社会主义方向。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向中国人民完整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等。这一阶段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的重要起点,并为其后期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奠定基础。)
第三阶段:1920.9-1922.7,无产阶级报刊时期(1920.9中共上海发起组将新青年改组为自己的机关刊物,改组后的新青年明确表示了拥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参与了“问题主义”论战和反对伪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新青年》的改组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报刊的诞生,同时,也表明了它的主持人陈独秀由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
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1)政治上,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要求自由平等。
2)思想上,反对封建旧礼教、旧道德,反对尊孔复古,要求人权和个性解放。
3)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盲从,要求用科学法则和理性来判断一切。
4)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反对把文学作为宣传封建主义思想的工具。
《新青年》的民主、科学办报态度:
1)以“兼容并包”的方针组成同人编辑部。
2)确立以“自由讨论”、“各抒已见”为原则编发稿件。
3)提倡以充分说理的精神撰写文章。
7
《每周评论》
1918年12月22日创办于北京,陈独秀和李大钊为发起人和编辑,是一份以评述时事、发表政论为主的政治时事评论周报。与《新青年》相互配合,《新青年》重在阐明学理,《每周评论》重在批评时事。
创办背景:随着中国民众思想觉醒,他们日益关注中国命运,迫切需要报刊对急剧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做出及时报道与评论。与此同时,《新青年》作为大型综合理论性杂志,标榜不谈政治,不便于及时配合政治斗争进行宣传,于是《每周评论》诞生,与《新青年》相互配合和补充,共同为时代输入新思想,提倡新闻学,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五四运动前,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有鲜明的反封建思想,但政治态度并不明确,有大力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时事政治报道,并配合新青年进行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斗争。2)五四运动——六三运动,对五四运动进行了及时的报道评论,起到了舆论先导作用。并且!!第一次称这场爱国运动为“五四运动”,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精神”。3)六三运动后,胡适拿到主编权,改变了报纸方向和版式,取消反映政治斗争的报道和评论,竭力宣传实用主义。胡适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导致后期的《每周评论》成为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报纸。

Part 3:报“事”

1
定本制度
定性:是宋代实行的新闻审查制度,也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内容:1)“定本”指进奏院要将编好的管报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经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向全国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2)“定本”制度始于宋真宗,曾两度取消,都在不久后恢复,一直沿用到宋末。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封建管报的控制,钳制舆论。
3)“定本”制度的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使邸报能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宰辅们的意图当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2
苏报案
性质:是一场于1903年—1904年间发生的报刊迫害案,是清朝政府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对爱国革命报刊进行联合镇压的严重行动。
起因:由于《苏报》的激烈革命言论,引起了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的惊恐与嫉恨。
经过:1)《苏报》是辛亥革命事情资产阶级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舆论阵地,它于1896年由胡璋创办于上海,创办初期内容较为低劣。1900年由陈范接手后,逐渐倾向民主,
2)1903年,《苏报》发表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直呼光绪帝的名字,成为清政府镇压的口实,清政府联合租界当局,查封了《苏报》。
3)章太炎和邹容被捕后,一场以译人为法官,以清政府为原告,以《苏报》为被告的特殊审判上演。章太炎和邹容以法庭为讲坛,揭露清政府压制言论和卖国求荣的罪行。
最终,章太炎被判监禁3年,邹容2年,《苏报》永久停刊,邹容在狱中被害致死,这就是著名的“苏报案”。
3
《大江报》与“大江报案”
辛亥革命时期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的机关报。1916年12月14日创办于湖北武汉,詹大悲任主编,初名为《大江白话报》。
1911年7月17日,何海鸣发表的《亡中国者和平也》。
1911年7月26日,黄侃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指出中国社会已经病入膏肓,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
这两篇文章使革命者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让清政府极为惊恐,清政府逮捕了詹大悲,随后何海鸣自行投案,报馆被封,史称“大江报案”。
4
《申报》改革
《申报》是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1912年由史量才接办。在史量才接办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一家只重视经营而在政治上极为保守的资产阶级报纸。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申报》采取拥蒋立场。
九一八事变后,在民族危亡之际,《申报》改变了政治态度,转向积极宣传抗日和要求民主:
1)它发表了许多态度鲜明的政治时事评论,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抨击了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国内各党派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2)主张国民党改变军事“剿共”政策。
3)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要求“停止训政,实行宪政”。
4)《申报》不顾国民党禁令,详细报道了南京珍珠桥惨案的真相,支持学生的抗日示威运动。
5)发表有关民权保障同盟的文章,拥护保卫人权,保卫言论出版自由的主张,
申报还实行了新的编辑方针,推出系列改革措施:
其中副刊《自由谈》的改革最为突出,专门刊登新闻学作品,特别是杂文,把它办成了进步文化园地。除了《自由谈》外,《申报》还增办了《妇女园地》、《经济专刊》等多种副刊。

总而言之,《申报》的改革重点抓一头一尾,即评论和副刊。改革前的申报时评不愠不火,远离时事。改革后的时评笔锋犀利,既应乎“时”,又敢于“评”,其特点是紧密联系形势发展,指出市局发展的趋势,帮助广大民众了解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副刊的改革更备受瞩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副刊之一,1911年,主编由周瘦鹃换成黎烈文,改革后的《自由谈》既刊登杂文随感,散文、漫画等,又抨击国民党的不抵抗丑行,揭露国民党钳制舆论,进行“文化围剿”的劣迹,终成为进步文化的重要阵地)

此外,《申报》还开办了一系列进步的社会文化事业,如举办流动图书馆、新闻函授学校、业余补习学校、设立读者俱乐部等。
《申报》一时成为全国财力雄厚、销量最多的大报。
4
癸丑报灾
背景: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报界的黄金时代“随之结束,袁世凯极力控制,舆论为其专制统治服务。
袁世凯控制舆论的措施:1)高价收买,以为己用。2)办“御用”报,充当喉舌。3)挥舞大棒,强力镇压。4)制定法律,严格统制。
过程:
1)1913年,宋教仁被袁世凯暗杀,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不久被袁世凯镇压。从宋教仁被刺杀到“二次革命”失败,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大量篇幅声讨袁世凯。
2)袁世凯开始对新闻界开始大规模摧残,北京、武汉、广州等地的国民党系统报刊全被查封,仅广州一地一次性被封掉6家。
3)在上海租界出版的《民立报》、《天译报》均遭禁售,相继被迫停刊。
结果:一直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从1912年初的500家锐减到139家,大批报人遭到迫害,史称“癸丑报灾”。
5
拒检运动
是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新闻工作者同国民党新闻检查制度进行的一场大规模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
过程:
1)1945年,重庆国讯书店在进步出版机构支持下自行出版了黄炎培的《延安归来》一书,这是国民党统治区第一本拒检出版的书籍,由此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
2)重庆16家杂志社联合发表拒检声明,立即得到了重庆新闻出版界的响应,拒检的杂志社迅速发展了33家。
3)月1日记者节,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为笔的解放而斗争》时评,抨击了国民党长期实行的原稿审查制度,提出废除新闻检查,给人民新闻出版与言论自由。
4)重庆10家杂志社出版《联合增刊》,宣传不向国民党政府办理登记手续,稿件拒不送检。很快,拒检运动扩展至桂林、成都等地,各大学也纷纷响应,一致拒检。
结果:国民党当局迫于压力,宣部废除原稿审查制度(收复区除外),拒检运动取得初步胜利。需要知道的是,国民党当局即便有了积极响应,但仍没有彻底停止对进步新闻事业的迫害,在蒋介石宣布开放言论自由的第二天,著名新闻工作者杨潮被迫害致死。
意义:拒检运动是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反对国民党新闻统制,争取新闻自由的进步运动。
6
反“客里空”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由《晋绥日报》发起的,在解放区新闻界开展的,反对一切不真实新闻报道和报道中弄虚作假的资产阶级新闻作风为内容的新闻改革运动。
背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土改初期的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倾向,如不真实、虚假和颠倒是非的新闻报道,过分渲染地主“献地”等,有的记者在报道中大量歪曲事实,针对这些问题,中共中央及时加以纠正。
经过:1)“客里空”是苏联作家科涅楚克的剧本《前线》中的一个新闻记者的名字,他擅长品质恶劣,以捏造新闻为能事,后来借用“客里空”作为一切不真实的和弄虚作假的新闻工作作风代名词。
2)1947年,《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开展自我批评,它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和自我批判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新闻和“客里空”,维护新闻真实性。
3)新华社发表文章《学习晋绥日报的自我批评》加以称赞,号召解放区报纸学习《晋绥日报》勇于开展自我批评的作风,还分析了出现不真实新闻的根本愿意——即希望嫩工作者的思想立场出了毛病。
此后,反“客里空”运动扩展至全国。
意义:反“客里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中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并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倾偏向,促进了解放区新闻工作者的自我改造,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提升了新闻业务能力。
7
《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背景:1948年,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人员,并发表了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内容:
1)关于党报的作用和任务: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最迅速最广泛地向群众见面,通过报纸加强党与群众的联系。
2)关于党报的路线与方针: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党的办报路线,即“全民办报、全党办报”。
3)关于党报的风格:生动、鲜明、尖锐的战斗风格。
4)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素养: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
意义:此次谈话,精辟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党报理论的基本问题,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搞好新闻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当前新闻工作仍有跨时代的指导意义,如充分发挥好社会主义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更好地发挥其作为党、政府和人民三位一体耳目喉舌的作用。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如何正确认识、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8
《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背景:1948年秋,刘少奇在西柏坡对华北记者团学习班做了长篇讲话,发表了《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内容:1)谈话阐述了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作用和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要具备的基础条件。
2)他提出了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正确的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必须独立地做艰苦的工作,独立思考,正确判断。3)理论修养——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4)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善于用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来办报。
意义:此次谈话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和希望,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Part 4:改革

1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是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发轫,也是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发端。
1918年10月14日成立于北京,由北大一些学生酝酿,《京报》社长邵飘萍和饥积极倡议,北大校长蔡元培初面发起组织成立。蔡元培任会长,徐宝璜(兼任副会长)、邵飘萍任导师。
内容:1)宗旨是“研究新闻原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2)1919年,徐宝璜的讲稿以《新闻学》书名出版发行,这是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
3)1919年4月,研究会正式出版了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新闻周刊》。
4)1923年,邵飘萍的讲稿以《实际应用新闻学》书名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采访学专著。
影响: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在提倡新闻学研究,培养新闻人才方面,起了重要的开拓作用,其培养的许多会员成为“五四“以后创办的宣传新文化报刊的骨干。
评价: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虽然只有两年多的历史,但它的成立及其活动使新闻学开始在中国成为一门学科而存在并获得发展,标志了中国的学者开始将新闻学术研究和新闻教育引进大学殿堂。
注:这是个极度高频考点!!!请一定要掌握!!!
2
次新闻改革之《解放日报》改革
背景:1942年党的整风运动中,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进行了改革,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解放日报》改革
改革前存在的问题: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比如:社论天天有,但质量不高。版面安排顺序有问题。新闻报道上国际内容占优势,几乎成为外国通讯社的“义务宣传员”。对党的中心工作配合不力,文风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没有承担起引导和教育的职责。
开启改革: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开始进行了改版,发表改版社论《致读者》,指出改革的目的是使《解放日报》成为真正的战斗的党的机关报。
改革的进程(主抓两个问题:观念更新和队伍建设):
1)社论不是天天有,而是要保证质量,突出党的中心工作和群众生活。
2)对版面安排顺序进行了调整,第一版是反映抗日根据地的要闻版。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的国内消息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
3)新闻报道的内容由刊载国际新闻为主,改为以报道抗日根据地新闻为主。
4)文风改变,贴近人民。
改革效果:
1)重视报道党的中心工作,集中力量宣传整风运动。
2)正确宣传了党的方针,并推动了生产运动,成功反击了第三次反动高潮,并有效地带动了其他报纸的改革。
改革意义:
引导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走上了成熟发展道路,丰富并发展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新闻理论,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思想,并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

注:篇幅已经很长了,所以放一个《解放日报》改革作为模板,《人民日报》改革和1978年的改革在PDF版本里咯!

外国新闻史高频考点清单

分类

考点

报人

古登堡
普利策
赫斯特
马克思恩格斯

报刊

《纽约时报》
《泰晤士报》
《太阳报》
《新莱茵报》

报“事”

知识税

掏粪运动

白虹贯日事件

曾格案件
三社四边协定
报业垄断化
世界新闻新秩序

注:考虑篇幅问题,外新史具体考点笔记直接放在PDF文件里。

所以,别忘记获取木铎团队认真整理了一个月的冲刺资料包喔~晚安安!

编辑 | 元元学姐

策划 |元元学姐

主编 | 元元学姐

总编 | 墨墨学长

文章声明 | 木铎新传不对相关概念及其涉及的事件进行是非判断,撰写文章只探讨文化及事件本身;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出。


 别再后台问木铎今年的押题卷怎么还没出啦!!

 都卖缺货啦!!你还不知道已经出了!

 还没入手的崽抓紧时间!

 早买早到!!

【木铎考研】

新闻传播学考研大本营

新浪微博:木铎考研

欢迎加入2020新闻传播考研8群   762633653

欢迎加入2021新闻传播考研1群   86720234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