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诗是清欢:七言律诗(一)七律之所以为七律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辉煌,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辉。之前,随着“诗写清秋”活动的推出,本心书法也随之向广大书友推出了我们的“人间有诗是清欢”的系列文章。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为大家介绍过了绝句(包括五言和七言),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七言律诗。

提到古诗,我们可能会很容易下意识地嘴里就蹦出几句来。去年火遍大江南北的影视剧《庆余年》里,主角光环加身、一路遇神杀神遇佛杀佛的范闲不就凭着老杜那句经典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而大吃四方、还成功掳掠“鸡腿姑娘”芳心的吗?可见肚子里有些诗诗词词的积累还是相当有必要的。不背上几首精彩的五律七律,穿回去都没有“嘚瑟”的资本呢。

《庆余年》剧照

言归正传,既然说到七言律诗,那么我们还是要说一下,到底什么是律诗呢?律诗是我国传统诗歌里的一种非常常见的体裁,隶属于近体诗的范畴。律诗律诗,顾名思义也能猜到,这种诗体对格律的要求那是相当严格的。我们之前说的绝句,是每首四句。而律诗则一般为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也有,我们称为“长律”或“排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一联,共四联。我们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两句构成对句关系;前联的对句和后联的出句的关系则称为邻句关系。律诗的句子字数也很整齐划一,我们说的七言律诗,就是每句七言的律诗;同理,每句五言的,就是五言律诗。另外,还有六言一句的,称“六言律诗”,但是这种就非常的冷门和少见了(唐代诗人卢纶的《送万臣》就是一首典型的六律),我们暂且不作多论。

除篇幅固定之外,七言律诗在押韵上是非常严格的。七律通常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即使稍微松一点,也只允许入韵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叫作“借韵”。七言律诗根据首句是否押韵,可分为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种格式,其中首句入韵为正格,与五言律诗不同。

七律当然也要符合平仄律。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根据平仄律,七言律诗有四个标准句型: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这四种句型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最后要注意的是,律诗要求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七言律诗以首联、尾联都不对仗为常格。

至于七律的发展,那也是一个很长的话题。

之前在介绍七言绝句时,我们就对七言诗的发展作过一简单的梳理。从荀子的《成相篇》到《楚辞》中的七言,再到建安时代曹丕的《燕歌行》,七言诗一路不断发展成熟,成为诗歌中特别的一个部分。

七律,当然也是从普通七言诗中逐渐发展而来的。南北朝的鲍照可以说是第一位有意识致力于七言诗创作的诗人,他大胆地采用了这种被当时的文人视为“俗”的体式,同时以革新的精神改造了这种形式。他的七言诗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且可以自由换韵。

鲍照

之后,在梁陈时代,出现了七言诗蓬勃发展的局面。这个时代不仅仅是七言诗发展的重要时期,也堪称中国文化艺术承前启后的转折点。根据现存资料来看,梁陈年间七言诗的作者有十余人,作品数量在百篇以上(包括含七言句的杂言诗),如张率的《白紵歌》九首,吴均的《行路难》五首,徐陵有《乌栖曲》,江总有《芳树》,庾信有《乌夜啼》、《杨柳枝》等。这就扩大了七言诗的阵营,使之成为堪与五言诗比肩的重要形式。

洞庭水上一株桐,经霜触浪困严风。

昔时抽心曜白日,今旦卧死黄沙中。

洛阳名工见咨嗟,一翦一刻作琵琶。

白璧规心学明月,珊瑚映面作风花。

帝王见赏不见忘,提携把握登建章。

掩抑摧藏张女弹,殷勤促柱楚明光。

年年月月对君王,遥遥夜夜宿未央。

未央彩女弃鸣篪,争先拂拭生光仪。

茱萸锦衣玉作匣,安念昔日枯树枝。

不学衡山南岭桂,至今千载犹未知。

——南朝吴均《行路难》其一

绣帐罗帷隐灯烛,一夜千年犹不足。

唯憎无赖汝南鸡,天河未落犹争啼。

——南朝徐陵《乌栖曲》其二

朝霞映日殊未妍。珊瑚照水定非鲜。

千叶芙蓉讵相似。百枝灯花复羞然。

暂欲寄根对沧海。大愿移华侧绮钱。

井上桃虫谁可杂。庭中桂蠹岂见怜。

——南朝陈江总《芳树》

梁代出现的这批七言诗和鲍照的作品颇有不同。即使是杂言的,句式组合也较有规律,大多是齐言体,不像老鲍的《行路难》那样节奏错综变化。另外,这些诗中还产生了一种篇幅较长、隔句押韵、数句一转韵的极富于音乐感的七言歌行,像我们上面列举的吴均的《行路难》,另外,像萧绎、王褒的《燕歌行》等,这些后来都成为陈、隋及唐人常用的一种形式。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有“孤篇盖全唐”之称的《春江花月夜》等诗都是衍生于这种七言歌行。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选自卢照邻《长安古意》

古人走马

七言乐府通常不注重对偶,但个别篇也有向五言诗取齐,以八句为一篇、讲究对仗的情况,就比如北周著名诗人庾信的《乌夜啼》之一:

“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

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

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

讵不自惊长泪落,到头啼乌恒夜啼。”

这篇乐府共八句,用平声韵,颔颈两联皆对仗,但是,首颔联之间,平仄还没有粘缀,仍是齐梁体的七言乐府,只能说形成了七律的雏形,所以清刘熙载就在《艺概》中说庾信的这首《乌夜啼》“开唐七律”。及至隋代,隋炀帝杨广在位时,虽然多少有些穷兵黩武,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也是位文艺青年,颇有几首拿的出手的诗作。他有一首《江都宫乐歌》:

“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

风亭芳树迎早夏,长皋麦陇送余秋。

渌潭桂檝浮青雀,果下金鞍跃紫骝。

绿觞素蚁流霞饮,长袖清歌乐戏州。”

这也是一首没有粘对律的作品,但整篇气味已距离唐律不远了。因此可知,从汉武帝柏粱台连句以下,一直到陈、隋,七言句一向属于乐府歌曲。后来由沈宋(沈佺期、宋之问)完成的七言律诗,应当看作是从乐府歌辞演变而来,而不单纯为五言律诗的增字发展。

以上,可以看作是七言律诗的起源。七律真正定型于初唐,沈佺期和宋之问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进一步将趋于成熟的律诗形式固定下来,确定了律诗的风格,因此后人也将律诗称为“沈宋体”。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政战役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唐沈佺期《独不见》

这首《独不见》在律诗的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它几乎是唐诗中最早,最规范的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对后来唐代律诗的影响也很大,历来广受好评,甚至被部分诗人推为“唐人七律第一”,姚鼐说它“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也评“曲折圆转,如弹丸脱手,远包齐梁,高振唐音”。

沈佺期

除沈、宋二人之外,杜审言、李峤亦有成篇,亦为盛唐成熟七律之滥觞: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唐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不过,这个时候的七律,虽也颇有得意之作(比如我们上面所列二首),但归根结底还在演化之中,题材大多局限在宫廷侍宴陪游,声华竞逐,尚带齐梁余习。至盛唐,七言律诗才真正有了长足的进步,王维、李颀、岑参、贾至诸人刻意锤炼,方使它在体制上达到纯熟。至于崔颢、李白仍有骈散交杂、半古半律之作。这一时期的七言律诗虽亦有高华秀朗的名篇,但内容上还是逃不开奉和应制、酬赠之类,比之五言律诗更见狭窄,其潜在的艺术能量还没有得到充分或全面的发掘。当然,这期间也不乏佳作问世。毕竟泱泱大唐,最不乏的就是诗歌创作的激情: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唐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唐李颀《送魏万之京》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唐李白《鹦鹉洲》

一直到了杜甫,七言律诗才展示其诗体潜力而打开艺术天地。杜甫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诗、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诗圣”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唐杜甫《鹦鹉洲》其二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唐杜甫《客至》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唐杜甫《秋兴》其一

杜甫之后的晚唐时期,七言律诗则打开了新局面。温庭筠、李商隐、杜牧这几位七律圣手不仅修整了律诗的形体,而且改造了律诗的气质,把律诗艺术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明人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五中总结了唐代七言律诗的发展历程:“唐七言律自杜审言、沈佺期首创工密。至崔颢、李白时出古,一变也。高、岑、王、李,风格大备,又一变也。杜陵雄深浩荡,超忽纵横,又一变也。”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唐杜牧《早雁》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唐温庭筠《利州南渡》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唐李商隐《春雨》

宋代七律创作延续了杜甫和中晚唐诗人的创新努力并在“江西诗派”手中逐渐定型,走出了一条以理趣见长、以议论为诗的新路子,佳作不少。一直到元明清之后,七言律诗逐渐衰落。当然,这是后话,我们就暂且不提了。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宋林逋《山园小梅》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古代风景

总的来看,七律起源于南北朝,萌芽于齐梁新体诗,定型于初盛唐之间,在中晚唐时臻至炉火纯青,又在宋代开启了新风。可惜在后来走向衰落,未免令人遗憾。但是作为中国古诗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种文体,七言律诗的存在无疑是为诗歌的百花园地平添了一束奇葩,风华绝代,冠映古今。在这里,本心书法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精彩的七言律诗,供书友学诗弄墨之乐。在之后的文章中,我们会与书友一同继续探索七律之妙!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唐祖咏《望蓟门》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唐皇甫诞《春思》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唐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宋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唐秦韬玉《贫女》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宋宋祁《落花》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宋晏殊《无题》

庙堂无计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峰。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宋陈与义《伤春》

寒蟾初上海云收,何处仙禽过庾楼。

清夜照人千里月,碧霄警露一天秋。

玉笙缥缈缑山去,羽袂蹁跹赤壁游。

回首女墙旧时事,千年华表动新愁。

——元张观光《闻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