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研学讲堂——如何让后人为我们而骄傲

先说海洋科学诸专业研究的重点,很明显就是海洋。但这不仅仅局限于研究海洋深层,黑暗,神秘的水域,还包括这些水域的构成,存活的生命体,以及它们的移动和变化。因此,海洋科学是一门真正的跨界科学,包括不同学科知识,物理海洋学、海洋物理学、生物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地质海洋学及与其密切相关连的数学、地理学、哲学、博物学、美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与军事科学等等。

从学科角度解读海洋科学,如生物海洋学,是以海洋水体为家的海洋生物分为两大类,即海生动物和植物。对于海洋动物科学首先要研究这些动物的生命过程、吃什么食物、生活方式如何及这些海生动物又是如何影响海洋本身?

这一影响表现在从海水中的营养和气体到潮汐,潮流,波浪到海岸线形成,海浪和海洋运动都将如何相互作用?海洋与其他环境之间,如海水化学元素、海洋底质构造、生物多样性等等存在着怎样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如何相互影响?海洋科学研究将会为人们解释其物理海洋现像及其规律,并解读海洋如今面临的一些挑战和威胁以及人类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挑战。

海洋科学学科领域非常丰富,专业门类多种分支,不同的学科将会引导不同兴趣的去人去专注于一个特定的领域和分支。分支方向包括物理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化学海洋学,海洋地质学和海洋物理学。通过深入学习,将会让学习者深入认识海洋,深刻理解海洋及其在人类社会中所发挥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不断变化的角色,对此我们切不可忽视人文在其过程中所发挥的文化引领作用。

人类之初,无法扶摇直上鸟瞰地球起错了名称,否则应称之为水球。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占地球表面积的71%。

培养海洋科学素养始于人文感知的兴趣,源于社会实践活动。

如果向往海洋,喜欢海洋,亲近海洋,认知海洋,科学探索未知,这只是一种愿望。而喜欢水上运动例如划船,跳水,冲浪,帆船,或喜欢滨海旅行,关心生态与环境,生物多样性等是社会实践的感知。关注诸多海洋现像细节,观察与思考问题并具有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培养数理分析和研究能力,具有同舟共济团队意识,这是海洋的综合素养。对于这些校园教育显然不可能全部完成,这就需要一种社会实践性教育的补充。

二、如何让后人为我们而骄傲

世界进入21世纪,地球给以人类的启示是什么?奥尔多.利奥波德在上世纪出版的《沙乡年鉴》之'像山那样思考'一书中曾这样写道: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所谓的物质文明,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

他同时认为:这是因为'人们只顾了眼前暂时的利益,却带来了长远的危险,要求我们人类不能只从眼前利益出发,要看到长远的危害。'

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人类往往会有这样的自我,在向自然界宣战时失去理性,总是忘记了人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一种亲密的伦理关系,加之世界上局部战争,全无一点自我批判的勇气。这正如一部外国影片所说:如果说地球患了癌症,那么癌细胞就是人类。问题是这一癌细胞还在扩散。这无疑应验了恩格斯的话:'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21世纪人类满怀着贪婪的欲望加快在向海洋索取的背后留后人的是什么?450多年前与伽利略同年诞生的莎士比亚就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在文明的影响下,他们的子孙被'蒙上了惨白的一层思虑的病容'。

从人与自然关系思考,天灾与人祸无疑不存在着因果关系。因此是否可以说,今天的生态已不仅仅是局部环境问题,而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世界性的衰退。所以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仅仅从科学角度去考虑是远远不够的,这已触碰到了人类文明底线的文化进步。

从历史的角度思考生态修复与文明关系,其生存理念必然是一个文化问题,而不仅仅是科学与技术问题。

今天我们提出的生态文明与生态修复不应该仅仅是如何管理、重新规划和调整自然结构与生态模式的修复,本质上应该包含文化信仰、生态进程、结构模式研究与实践。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生态,生态是花,文明是果,生态包括生态完整性和历史保真度。而文明包括人文关怀、文化沉淀,只开花不结果构不成完整的链条。

经济和公共参与只是众多不同变换因素中的两项,但是它们是决定修复项目是否成功的依据,生态修复的目标广义与长远的意义包括文化性修复和生态性修复,这就提出了要树立长远思考问题的理念,否则未来还将存在会引发同样的生态危险,而文化与其决定的道德观将决定生态修复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能走多远。这不仅关乎现实,更关乎长远,因此培养青少年树立牢固的生态意识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而研学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性教育。

在此,请允许我用文学的语言来预示海洋的未来。

海洋是由水组成了其躯体和骨肉,并天然生成了其不透明的灵魂和极敏感的神经。

陆地上的千川万流,正带着被人类折磨的累累伤痛无奈地告别了失血的河床,落魄地流入海洋。长此以往终有一天会使海洋失去蓝色的梦境,人类因此只能在凄凉的悲鸣声中去听大海的哭声。正如法国伟大的启蒙家、思想家、法学家,西方国家学说以及法学理论奠基人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关于十恶的论述认为:继没有人性的社会政治、没有思想的崇拜之后,没有人文的科学位列第三恶。

目前,地球已经发出警告:人类依然需要地球,但地球不需要人类。对此现实我们的生态修复必然包含文化信仰、实践,生态进程、结构和模式。

生态修复的核心是生态,包括了生态完整性和历史保真度。

经济和公共参与只是众多不同变换因素中的两项,但是它们是决定修复项目是否成功的依据,生态修复的目标广义与长远的意义包括文化性修复和生态性修复。

为此,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深层次的问题,即文化性修复问题,而文化问题是一个大历史观问题。我国历史学家朱维铮曾说:“中国的历史就像一间屋子,中国的历史学家坐在屋里,可以看见屋里每一个细节,但他的视野仅限于屋子内,没办法从更高的维度来看清这间屋子所处的位置。而这个问题只能由站在屋外往里看的人'。这话是否提醒我们生态修复要给后人什么?是简单的环境效益,生态系统,或是文化与文明?本是处于动中之动的海洋共同体的生态修复需要大视野,不能限于局部的循环,毫无疑问这就提岀了终极性的文化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根本就是海洋生态修复理念的树立,什么样的理念必将直接引领和作用于海洋生态修复实践。

近年来海洋研学日渐兴起,研学是一种教育,而等同于游学、旅游是公众理解的误区。长岛生态保护示范区是生态保护功能区,它有别于行政区。这一功能区为海洋研学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地理、地缘、资源、政策、科学与文化条件。

把海洋文化与教育列为生态修复的一个重要部分,并在科学修复的基础上整合综合性资源,确立目标,加强谋划与管理,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忌单打独斗,组织团队,努力争取使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成为海洋研学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内容而行与实践,让后人为我们而骄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