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让我难以舍弃的珍藏物 || 作者 王君

那些让我难以舍弃的珍藏物
作者    ‖    王君

作者王 君,甘肃省会宁县人,兰州赛驰润滑油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一枝一叶总关情——我的工程师岁月》

每个人记忆深处,都有几件自己认为非常值得珍藏的物品。可能由于出身和认知的不同,在大家眼中有的珍藏品价值连城,有的珍藏品非常的普通。我出生在甘肃会宁(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会宁由此闻名中外。会宁是西北教育名县,有"西北高考状元县"和"博士之乡"的称号)。我小时候,家乡是贫穷而落后的,十年九旱,祖祖辈辈辛勤劳作,靠天吃钣。在我从小求学、上班和经商的经历中,有好多我认为值得珍藏的物品,现选择几样,都是我家祖辈用过的东西。一则是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另一层心意是对自己以及子女将来生活的激励。

祖上几代人用过的石窝

这件物品是我的收藏里年代最久的了,我们老家叫它石窝,我查了一下,学名叫“碾钵”或者“石捣臼”,是用来捣碎花椒、食盐、蒜泥等东西用的。我曾经问过我爷爷这东西的使用年代,大概是我爷爷的爷爷在清朝末期从靖远用五十斤小麦换来的,距今至少一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了。记得小时候,我们家族大概有十个家庭,五六十口人在使用它,它也是我们大家族为数不多的共有财产之一。七八十年代,谁家需要使用,就打发小孩子到别家去抱,用完以后就放在自己家,啥时候叔婶伯伯们用的时候再来抱,这东西重十斤左右,我们小时候抱它还是比较吃力的,但是我们几个娃娃还是争先恐后的去抱它,因为一方面我们可以去自己叔伯家窜门,还和哥哥弟弟们一起玩,一方面碰到好吃的东西,长辈会分给我们一些。至今我对石窝捣的旱地韭菜泥记忆很深,那个味道真的是非常好吃,如果再搭配杂粮面搅团,那就更好了,现在条件好了,家家有了电动的豆浆机、果汁机,或者木质的比较轻便的小钵,石窝就不用了,十年前回老家的时候,征得长辈们的同意,我将它带回了兰州,现放在我办公椅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儿时苦难日子的回忆,另一方面有祖辈用过的石头放在我身后,激励我踏实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奶奶的嫁妆箱

这个老旧的小箱子,承载了我儿时很多的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贫困的会宁山区,物资还是比较匮乏的,虽说不挨饿,但是各种零食,在当时的孩子眼中,是绝对的奢侈品。记得逢年过节或者是我们姊妹几个过生日时,奶奶总会像变戏法似的从这个箱子里拿出些苹果、糖、核桃、枣等好东西发给我们,那种喜悦之情,恐怕是如今零食富足的孩子们永远体会不到了。这个小箱子平时是用那种老式的小铜锁锁起来的。听奶奶讲,这个小箱子和小铜锁是奶奶当年的嫁妆箱,是她的父亲花五块大洋买的,自从她嫁到我们家,这只箱子就伴随了她一生,奶奶去世以后,这个箱子就装一些杂物,到后来基本就没有用了,前年我从老家带回来。公司吴总看后说这东西在古代叫“夹万“,就相当于一个家庭的保险箱。我就把它放到了公司财务室,装一些账本之类的东西,万物皆有灵性,这几年公司业务稳步上升,或许是去世的奶奶对孙儿的福荫庇佑吧!只是可惜的是,奶奶嫁妆箱上的小铜锁现在已经打不开了,就像儿时的快乐时光一样,永远尘封在记忆中了。

爷爷的眼镜和铜烟锅

看到这个眼镜和烟锅,我就想起了我的爷爷,我爷爷出生于一九二三年,读过一些书,高个子;话不是很多,勤劳朴实而又不失聪明。他年轻的时候是村里的会计,打的一手好算盘。爷爷一共有七个子女,其中有一个叔叔和姑姑是残疾人,他用勤劳的双手把她们一个个抚养成人,又带大了十一个孙子,一九九三年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去世。我记忆中的爷爷总是带着这副眼镜,手里拿着烟锅,留着胡须,是一个非常慈祥的老人。我们家我能感受到的良好家风,是从爷爷这儿开始的,他儿疼爱孙,但不娇惯。他经常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勤劳、本份的人。我们从小家庭和睦,互相帮助。他的小儿子因早年小儿麻痹落下终身残疾,是他一生的遗憾,但是遵照他的遗愿,小时候三叔一直照顾他,到五十多岁时,我们弟兄们将他送到福利院,现在衣食无忧,安度晚年。我想这是爷爷对我们平时教导有方的回报,爷爷的在天之灵也可以感到欣慰了。现在这副眼镜和烟锅放在我办公室的博古架上,眼镜我看书的时候会戴一会儿,烟锅就基本不用了。

老家的照片

这是一张我家农村老房子的照片,三年前我回家时看到它已经破败不堪。听说政府要做新农村改造,弟弟也嚷着想拆掉盖新房,我心里非常不舍,就拍了张照片,虽然看着毫不起眼,但它却承载着我儿时的快乐而艰苦的时光。这座房子是一九八一年开始修建的,在我们农村,两个儿媳妇一般不住在一起,所以我三叔结婚两年以后,我爷爷、奶奶就主持着让我们分家了。我父亲在外地工作,经常不在家,所以修房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母亲经常凌晨四五点起床,把周围的黄土高高堆起,中间挖个坑,等着下雨的时候把水收集起来,准备打基子用。我们家乡雨水少,建房子最缺的是水,为此我们还在门前挖了一口水窖,请人打好基子,就开始修房子。母亲在当时的规划比较长远,南面一间她和我父亲住的主房,我们也叫上房,左右两间小房子当库房使用,东面两间连体的房子是给我和我弟住的,东边是厨房,连着一个装煤的储藏室,储藏室有土台阶可以上去,我们叫高房台台。站在高房上,可以看见庄前庄后的一切,非常亮阔。大门是朝南开的,然后四周是院墙,这种设计现在看来也是非常合理的,是典型的北方农村的四合院。从一九八二年入住到一九九五年我家搬到县城,十三年间我们一直在这里居住,院子前面还有驴圈,猪圈,鸡圈,兔子窝等等。旁边是一个三分地左右的菜园,前面是我们和三叔家共用的打碾场。我家经常养着一头驴,一头猪,三四只羊,十几只鸡,还有不知道数目的兔子,这些基本上全是我母亲一个人操心。她经常是凌晨四五点起床,先安顿好家禽,再做好早饭,然后把我们一个个叫起来吃饭,上学。每天放学和星期天,我们也要帮母亲干农活,我家有近四十亩的山地,都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那种旱地,放暑假农忙的时候,父亲也会请假回家,和我们一起干农活。由于人勤奋天帮忙,我们家的农田长得非常好,每年都有结余的粮食,我记得在我工作成家,我姑娘出生以后的两年,还从老家拉着吃我们当年储存的粮食磨的面粉。老家老房子的这张照片,我把它摆放在了办公室博古架的最高处。

全家人一起就餐的炕桌

这个小方桌现在看起来已经破旧斑驳了。是刚刚分家以后,爸爸请木匠做的,在当时能刷油漆已经算高档家具了。在会宁,这个小方桌是放在土火炕上的,我们叫它炕桌,平时放在炕上,我们一家人围着它吃饭。到了晚上,我们姊妹三个围着它点个煤油灯写作业,就成了我们的书桌,现在放在我办公桌下面,基本上没有什么用了,但是看到它,我就能想到我们小时候节俭的生活和努力学习的场景。

马灯和煤油灯

这两个灯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由于我们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才通的电,所以小时候的生活全靠这两盏灯了,这种灯在当时算比较先进的了,有好多都是用旧墨水瓶做的。马灯是我们一家夜行的明灯,当黑夜降临时,我们姊妹提着马灯帮妈妈干活,特别是在午夜给牲口添夜草,不光是照亮前面的路,更重要的是减少我们对黑夜的恐惧。妈妈经常在煤油灯下干针线活,我们三个团坐在周围,经常从七、八点学习到十一、二点,到第二天起床时,鼻孔里都是黑的。两盏小小的煤油灯照亮了当年艰苦而充实的岁月。现在这两盏灯放在我公司博古架上,虽然现在不用了,但似乎仍在照亮我前行的路。

印泥和印章

这盒印泥和这枚印章是我父亲用过的东西。我的父亲出生于一九五一年,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也是我爷爷子女中最有成就的一个,他读过初中,又当过三年的村医,后来提干到人民公社当干部了。父亲二十多岁就是科级干部了,先后当过乡经委主任、乡长、书记等职,他的最高职务是会宁县城所在地的会师镇书记。父亲一生工作踏实,克己奉公,从不为自己谋私利。虽然他是一位干部,但是我们家一直生活在农村,直到九四年我考上大学,他调到县城工作,我们才搬了家。按当时的条件,我在农村也算一个小小的官二代,但是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我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没有一点点的优越感。相反,我们姊妹三个生活俭朴,学习努力,都先后考上大学,我和弟弟在兰州生活,妹妹在县城公安局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勉工作,小有成就,这与父亲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现在这枚印章和印泥放在我的书柜里,看到它我就想起父亲工作时的场景,这枚印章可能在农村的乡政府签发了好多文件,将党和政府的很多扶贫物资在最后一公里发放到了农民手中,但是这枚印章没有给我父亲和我们家谋过私利。

父亲的奖状、书籍和代表证

这张奖状是我父亲得到的比较高的荣誉——父亲在一九九一年被中国共产党白银市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荣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对我父亲一生工作的肯定。我父亲卸任会师镇书记时已经是2001年了。但是父亲克己奉公,为人忠厚是大家公认的,当时我们家挤在政府分的不到五十平米的家属院里,买一套一平米不到一千元的商品房父亲都没有钱,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他平时爱看医学书籍,也因为工作需要参加了各种会议,这些书籍和参会胸牌,我也保留了一部分放在我的书架和挂在我的一盆花上。每当工作繁重的时候,抬眼看见父亲的这些荣耀,使我又增加了许多的信心与毅力。

两个牙刷缸子

这两个牙刷缸子是我和我爱人结婚的时候买的,用了十多年,是搪瓷的,现在比较老了,底下掉了块搪瓷生锈了,有了一个洞用不成了,就换了一对塑料材质的。旧的我舍不得扔,就放在公司的博古架上,看到它,我就想起了我和爱人刚刚结婚时的坚苦岁月,我一九九六年参加工作分配到当时的兰化公司,2000年结婚时,我分到了公司二十多平米的鸳鸯楼,两间小卧室,两家合用厨房和卫生间,条件非常简陋,我的爱人在医院工作,是一名护士,当时护士是比较好找对象的,她的好多同事、同学都在结婚时买了商品房,条件很好。而她嫁给了我,一直住在这个小房子里。直到女儿出生,一对搪瓷缸子用了十多年都舍不得扔。她朴实贤惠、任劳任怨,不管是在艰苦奋斗的时代还是后来由于创业生活有了一定改善,她都过着十分节俭的生活,相夫教子,我事业的每一个小进步,都与她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记得我刚刚离开石化创业时,她就跟我说:她的工资全家早晚吃饭是够的,你一个大男人出去闯,挣一顿中午饭是没有问题的。这种对老公的支持和信任在如今社会真是比较难得了。这两个牙缸现放在公司博古架上。

我的证书

我的几个证书,几乎概括了我二十五年工作的全部努力。一九九七年获得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一等奖,至今让我难忘。那时我才参加工作不到两年,写这样的论文是非常吃力的,一共近60页。在兰化参加QC发表人中,无论是职位还是年龄我都是最小的,当时会务组把我放在了最后一个,怕我讲不好。我这个人有个习惯,总是喜欢把努力放在人看不到的地方。记得我正在和老婆谈恋爱,我就找她谈了话,最近我非常忙,准备参加QC攻关小姐,论文要发表而且在兰化公司公开发表和答辩,没有时间陪她。她也很支持,我俩两个月的时间几乎没有见过面。我晚上在单位上加班准备各种数据和写作,白天一到下午就去兰州石化学院大声朗读和背诵。我记得当时规定演讲时间是四十五分钟,提问和答辩环节十五分钟,一共一个小时左右。我在反反复复的修改和朗读之后,几乎能把整篇论文背下来了。九十年代还是用幻灯片做演讲材料的,就是把全部的材料打印到一张透明塑料上,我在上面讲,一个人负责在下面翻片子,为了掌握时间和提高演讲效果,我们两个拿了一个随声听录音,然后回放听完后再修改。由于论文往往需要前后印证,数字和文字穿插讲解,所以我俩的配合需要非常默契,有时候她前面的内容找不到了,我都能精准的告诉她在第几页。记得发表当天,马上轮到我上场时,当时兰化科技处的栾泽春处长特意问我准备得怎么样,鼓励我不要紧张。我嘴里说我试着讲吧,其实我心中有数,因为我已经准备得非常充分了。等我上场讲的时候,自己发挥的非常好,越讲越有感觉,等我演讲完毕,从大家的掌声中,我能感受到大家对我的认可,最后获得了兰化公司的第一名,被推荐到长沙去参加全国发表,我第一次坐卧铺火车,也是第一次住星级宾馆——长沙枫林宾馆,就在岳麓书院旁边,发表完我获得了一等奖,会务组安排我们参观了岳麓书院、橘子洲头,在韶山参观了毛主席故居,感觉好极了。第二年又推荐到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参加劳动部的全国优秀QC发表,也获得了一等奖,当时的我不到三十岁,意气风发、信心满满,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自信。

三张美孚和孚创公司的授权书,是我近二十年经商的奋斗成果,我们公司现在是美孚在甘肃省工业油、柴机油的授权经销商,同时也是美孚汽机油在甘肃、青海两省的唯一授权经销商。虽然经商的路上历经坎坷,但是我始终保持艰苦奋斗,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全体同事一起,诚实守信、规范经营,赢得了广大客户的好评,公司业绩也是逐年增长,得到了美孚公司的认可。现三本证书都保存在各个公司,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我的各种参会胸牌

在我办公室有一棵很大的竹子,一直长到房顶了,我喜欢把参加各种培训,参观学习和参加各种会议的胸牌收藏起来挂在上面,一则是纪念,二则也是对我的激励。这里面比较有价值的是2012年我上四川大学商学院EMBA 的打卡胸牌,2016年参观奔驰总部的胸牌和2015年参加美孚全国优秀经销商的胸牌,当时是篮球名将易建联发的奖,自己做的工作能得到上游公司的认可,我倍感荣幸。

两个孩子的奖状

这两个珍藏品是我的最后两件,也是我看的最重要的。一个是我姑娘前年上高中时,参加了甘肃省英语演讲比赛,决赛的最后一天我去了,孩子们都非常优秀,先是演讲比赛打分,最后是特长和才艺展示。我姑娘的才艺是钢琴演奏,她从小就学钢琴,拿到了九级证书,表演完以后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一等奖,奖励了一台苹果的APaid。当她拿到奖后跟我兴高采烈的分享喜悦时,很多家长都投来了羡慕的眼光,其中一位家长还问我是怎样培养孩子的,我当时还比较谦虚地说:“都是孩子自觉学的,我并没有投入多少精力。”姑娘也非常高兴,还开玩笑给我说:“我终于成其它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了......”

另一张是我儿子的奖状,我儿子由于从小在会宁老家爷爷奶奶家长大,比较娇惯,所以很调皮,现在上小学六年级。经常因为调皮捣蛋老师请家长。每学期开家长会,我爱人怕老师训不敢参加,所以儿子的家长会全是我参加的,而且每次都是留下来单独谈话那种。所以我和他妈都非常重视,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就积极参加了各种孩子教育方面的培训,阅读了很多孩子教育方面的书籍。我一直坚信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终于在今年孩子拿到了一张奖状,虽然含金量不是很高,进步空间还很大。我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一定会陪伴他,引导他健康快乐,积极上进的学习和生活。

除了以上能看得见的珍藏,我还从老人那里得到了好多看不见的,但是铭记于心的教诲。像我奶奶在世时,每年过年总说:三十晚上算一帐,人在本钱在,在她的鼓励我生二胎时所说的:人可以生万物,万物不能生人等话,虽然她不识字,语言也非常朴实,但却蕴含着深奥的道理,我好几次在公司开会时都引用过这两句话。

还有辛劳朴实的母亲,在我们小的时候就教导我们要好好读书,用各种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来教导和激励我们,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生活,通过读书去创造更加广阔的天地。她的丈夫虽然是政府的职员,但是她终其大半生在农田里辛勤劳作,在50岁时才离开农村,又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抚养孙子、孙女中去,如今六个孙子已经全部长大,一生劳苦功高!

我的人生快步入知天命的年龄了,当然,眼里看见值得珍藏的小物件,心里藏的各种小故事,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诉诸笔端,但是通过这几件小的珍藏,也给了我好多的启发,唯有不忘初心,努力拼搏,方能对得起父辈们的期望,踏实走好每一步,才能不愧于妻子当初在茫茫众生中的选择,教育好子女,使得祖辈的家风,自己的理想得以传承和延续。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