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他们的结局如何?为何只有王翦得以善终?

《千字文》中记载:“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战国四大名将由此得名,他们分别是:秦国白起、王翦,赵国廉颇、李牧。他们都是从基层军官开始做起,一步步成长为国之栋梁。

然而,即使他们曾经为国家冲锋陷阵,攻城拔寨,立下赫赫战功,可是,他们迎来的不止是封侯拜将,还伴随着同僚的觊觎和君王的猜忌。

白起辅佐秦昭襄王,屡立战功,伊阙之战,大败韩魏24万联军,为秦国荡平东出之路;鄢郢之战,攻陷楚国都城,楚王被迫迁都,楚国从此偏安一隅;长平之战,全歼45万赵军主力,重创赵国。白起担任秦军主将的三十余年内,攻陷城池七十余座,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平之战后,白起意图一鼓作气,攻破邯郸,灭亡赵国,然而秦昭襄王却采纳了应侯范雎的建议,下令撤军,因此白起与范雎有隙。而后,秦昭襄王又想继续攻打邯郸,白起苦言相劝,秦昭襄王一意孤行,白起只好称病,拒绝出征。秦军一败再败,白起被一贬再贬,最终,秦昭襄王听信范雎谗言,白起被赐死杜邮亭。

廉颇为我们留下了“将相和、负荆请罪、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知名典故,是一位“明星将领”。廉颇因为伐齐大胜而被拜为上卿,秦赵长平之战时,初期廉颇为赵国主将,廉颇抓住秦军远途作战的缺点,采用深沟高垒的计谋,拒绝和秦军正面对战,抵御秦军三年之久。然而赵惠文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了廉颇,最终导致赵国的惨败。燕国认为长平之战后赵国主力死亡殆尽,国内空虚,便趁火打劫,廉颇临危受命,大败燕军,擒杀燕军主将栗腹,并长驱直入,兵围燕国都城,迫使燕国割地求和。此战过后,廉颇被封为信平君,并出任假相。

赵悼襄王继位后,任命乐乘为主将替代廉颇,廉颇不忿,率众攻打乐乘,而后便出走魏国。后来,秦国入侵赵国,赵军节节败退,赵悼襄王又想起了这位老将军,可是佞臣郭开从中作梗,收买使者向赵悼襄王报告说廉颇老矣,使得赵悼襄王打消了召回廉颇的念头,最终,廉颇这位辅佐三代赵王的老将郁郁而终,客死他乡。

李牧早期为赵国驻守边疆,灭褴国、破东胡、降林胡,荡清赵国北境的威胁,歼灭匈奴十万骑兵,使得匈奴十余年间不敢再进犯赵国边境。后来,秦军来犯,赵国危急,李牧奉命率师回援,在李牧的领导下,赵军先后在肥之战、番吾之战中大败秦军,挽救赵国于水火。

公元前229年,王翦率兵攻打赵国,王翦深知有李牧在,战场之上胜负难料,于是,使出反间计,重金贿赂曾经构陷廉颇老矣的赵相郭开,让郭开诬告李牧谋反,赵王迁不加证实,立即派赵葱去往前线替代李牧。李牧为社稷和军民计,拒绝受命,赵王迁便派人暗中逮捕并斩杀了李牧。

王翦是秦始皇扫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最大功臣,除了最先灭掉的韩国,其余五国要么是王翦所灭,要么是其子王贲所灭。因为功勋卓著,王翦被封为武成侯,拜为太师。

王翦智而不暴,勇而多谋,不仅懂得如何制敌,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在王翦率领六十万秦军攻打楚国之时,王翦便三番五次地找到秦王政索要田地宅院,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如今秦军尽在他手,秦王政又生性多疑,肯定会猜忌于他。他只有表现出贪图封赏,向秦王政传达出:如果我想拥兵自立,天下都是我的,我又怎么会讨要封地呢?如此才会消除秦王政对他的猜疑。

在秦国一统天下之后,王翦没有继续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而是选择急流勇退,告老还乡,最终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中唯一得以善终的一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