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智慧二|单一法则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总是惯于求多,而忘记一以贯之。在多数人看来,成功就是抓取和占有足够多的资源,越多越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那些真正在某些领域算得上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很“单一”的人,是那些一经选择就毅然决然地按照“单一法则”规划和打造自我的人。这是因为遵循单一法则能让人精神稳定而平和,行为果断而不纠结,这些都有助于人专注力的形成。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认识不到这一点,还以为把什么都握在手中才是最大的成功,结果只能在庞杂纷繁的世界中犹豫不决、顾此失彼。为什么不等更好的机会?为什么不考虑周全之后再行动?为什么不能想个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大多数人都被类似的问题阻断了下一步的行动,总是在求全、求多,最终却一事无成。如果有意区分,我们会发现,那些遵循单一法则的人多是行动的巨人,总是说干就干,说到做到,而那些求全、求多的人则多是思想的巨人,想得多,做得少,短于行动。
01
善于行动的人
一件事做还是不做,要怎么做,从毫无头绪到方向明确必然要经过一番取舍,选了这个方案就必然要放弃另一个方案。人是时空性的局限的存在,他不像上帝那样全能,不能同时走几条路,不能同时在这里又在那里。人必须有所取舍,必须确定单一的方向,不可能占有所有的可能所有的状态,这是人的必然局限。
为了方便取舍、方面决断,人们用二分法把世界简化成非此即彼的状态,对什么事情(不管它有多复杂)都一分为二地看。世界再丰富,有再多的灰度带,我们都要忽略不计,都必须非黑即白地看世界,然后才好行动。如果非要把每一点每一面都考虑在内,想面面俱到,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举步难行,完全动不了。所以,分析的二分法则是形成单一行动的前提。
但二分并不总能推动决断的形成,有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有百分之五十的理由去做一件事,也有百分之五十的理由不做一件事,有百分之五十的理由做这样的选择,也有百分之五十的理由做那样的选择,接下去怎么做还是很难决断。所以,决断的关键并不是在各方面做好充分权衡,而是必须有所态度,必须毅然决然地选定一个方向。对错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去做。
我在咨询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苦恼于孩子不听话的父母,他们通常对孩子的叛逆表现感到很困惑,用他们的话说:“这些孩子怎么就不分好坏,不分是非呢?你明明是为他们好,他们却偏偏跟你对着干?”孩子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要借助这种不需要理由的反抗确定自己的人生态度,表明自己的存在。这一点的重要性超过了父母设定的对错是非,如果父母理解到了这一层一定不会再把孩子的叛逆或者不听话视为洪水猛兽。确定的人生态度对个体生命的意义往往超出了细节上的对错权衡、超出了思维的周密性,一个人只有在形成了确定的人生态度后才能产生奋发图强的动力,才敢于在做出“挂一漏万”的取舍之后毅然决然地坚持行动。那些在某个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的人之所以能成功,不是因为在决断之前做好了完全的权衡,而是因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的方向,坚定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态度落实到了行动上。
就孩子的成长而言,叛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叛逆中犹豫不决,既想做被父母认可的好孩子,又想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样的状态只会带来两头不讨好的局面,既不能让父母满意,也无法获得独立。而且,如果在十几岁的时候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那种犹豫不决的拿不起放不下的状态会固化成一个人解决问题应对事务的一贯模式,到时候,他的一生都会因此陷入困局,他将永远成不了一个意志坚定的人。
非此即彼是人的存在现实,受注意力的局限,人必然只能走一条单一的路,我们不能犹犹豫豫,不能什么都想占,人生最重要的是成为某一个人,而不是成为“全能”的人。有人说,我了解人性,我对这个世界中什么样的人都了解,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行。你可以有这个想法,但现实是你仍然必须成为某一个人,一个受时空局限的参与在具体事件中的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想体验多样的人生,什么事情都想干,什么路都想走,什么东西都想得到,结果疲于应付,手忙脚乱,最终什么都做不好,一无所获,一无所成。
02
勤于思考的人
和行动的人不同,思想的人通常是求全的人,他们怕顾此失彼,怕被限定在单一的状态中,故而一心求全,求稳重,但总是疏于行动,什么也做不了,因为人一旦行动就必然会被规定在单一的状态中。
分析是人认知世界的惯用方式,二元对立就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我们在细分中把世界看得越来越复杂,由白想到黑,由美想到丑,由善想到恶,先一分为二,再二分为四,越分越细,越分越繁杂。思想的人习惯这种思维方式,能把事情想得很周全,看得很细,但却往往难以决断,而且行动力薄弱。历史上的谋士、军师多半是这样的人,他们擅长筹谋,却做不了将领做不了主帅,因为他们往往能谋不能定,思虑周全让他们难以取舍,只能把决断权交给其他人。一些纸上谈兵的人一到现实中就会遇到惨败,也是出于这样的原因。
思想的人和行动的人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父母教养分歧很大的家庭环境通常会培养出思想的人,他们通常内化了父母的冲突,在内在有两个价值评价系统,习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种人大有成为文学家、思想家的潜质,因为他们想得多,看什么问题什么事情都能既看到好的一面又看到坏的一面,既看到对的一面又看到错的一面,思维系统比较发达。但你不能指望他们做企业家、领导者,这一类身份会把他们的短板暴露无遗,因为他们太过优柔寡断,缺乏决断的魄力和坚定的行动力。行动的人不会想那么多,不会求周全,他们经常凭感觉行动,做了就一往直前,一步一步去落实,错了就调整,调整好继续埋头苦干,不犹疑,也不后悔。
03
统一的人
最理想的人当然是既有思考力又有行动力的人,能谋善断,谋而后定,想得清楚,但不妨碍决断,最后归于单一法则,还是选定一条路去走,当然,这一选择比凭感觉来要更加理性。要成为这样的思想与行动统一的人并不容易,要求我们能够坚定地执行单一法则。单一法则的前提是嵌入法则,是人介入世界的冲动,是人对世界的爱。人要有自己的需求和爱好,有自己感兴趣的想要介入其中的事情,才能形成自己的立场、取舍和导向,这是单一、坚定、非此不可的前提条件。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才能避免左顾右盼、无从决断的困境,他有自己的兴趣点,有自己的偏好,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对他而言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而且,因为思想的周密,他也有足够的理性评估实现自我需求的条件,避免不顾现实条件贸然行动横冲直撞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这类人内在高度统一,平和且理性,既能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又能兼顾对现实条件的考量,是那种善于让理想在现实中落地生根的人。
通过对需求、爱好和方向的澄清,单一法则能带来内在秩序的清晰化发展,使人处在一种高度健康的人格状态。我为什么反复强调哲学的重要性,因为哲学能帮人从蒙昧混沌的状态中梳理出清晰的思路,这种梳理有助于我们内部世界的清晰化发展。清晰的内在不仅是人格健康的表现,也是决断和行动的重要条件,知道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才能更加果敢地决断和行动。
我们身边不乏为他人操心的人,别人做什么他都认为考虑不够周全,千方百计地要阻挠别人的行动,说是为对方好。结果事情没那么简单,他的求全责备不仅没有使别人变得更好,反而使陷入了更加糟糕的境地。“全”作为一个愿望固然美好,但如果非要落实反而会弄巧成拙。求全的时候我们内心是躁动的、焦虑的、犹疑不定的,对很多事情都会难以取舍,这不是简单的一个“贪”字能够解释的,深层的原因通常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没有强烈的倾向性,无法在内心形成确定的单一方向,产生不了取舍和行动的动力。可见,单一法则与嵌入法则是一致的,都强调爱好的培养,没有爱好就无法形成与世界的深度链接,就形成不了自己的态度、立场和倾向。当然,单一的爱好可能会使我们陷入偏执而不自知,这就需要发展多种爱好,然后在多种爱好之中确立一两个主要的爱好,维持自我倾向的稳定。如果早年能有这样的爱好养成,后来的精神发展基本上能够轻松地达到嵌入和单一的标准,内在清晰,行动果决,有充沛的精力和坚定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