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与生命

性命与生命。
有没有区别?
性指人内在的道,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
命指人外在的道,身体、生命、能量、命运、物质等。
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活的。
从字的小差异上看,性命与生命,是有点小差异的。
性命,是教师引导的。
生命,是医师救扶的。
《中庸》开章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教育决定了修的道,修道率秉了本性,本性圆满,即成天命。
好人是教育出来的,坏人,也是教育出来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人的本性,都是积极向上的,这就是善。
一开始大家都是这样的,可以说是差不多的,所以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
后来,由于学习到的不同,就慢慢相远出去了。
教育的终极,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要开发人的本性。
《中庸》讲:“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本性专诚,对某些方面专诚,最后就会明了。这是由于本性引导出来的。
小学课本《奇怪的大石头》讲李四光少儿时捉迷藏,对一块大石头感到奇怪,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这个专诚成就了李四光对地质学问的明。
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
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这成果是教育出来的吗?
是,也不是。他对地质学的诚,所以明,才得到了不起的成果。这就是“自诚明,谓之性”。
对于本性不诚的,该怎么办?
教育,教明白了,他就自然会诚。
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在马路上会乱跑乱闯,教明白了交通规则,让他看看交通事故的后果。他真明白了,就会专诚的遵守规则。
这就是“自明诚,谓之教”。教育是关键,教明白了,就会专诚的做。
《三字经》讲:教之道,贵以专。
不但施教者要专,教育的内容要专,也必须让受教育者修到性专。专即会诚,所以讲专诚。
当代教育,重在知识,轻视修性,怎么能使人由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去决定自己的命运?
人类训养牛马,只会教牛马劳动技能,不会教牛马思考做牛做马的牛生马生。
教育孩子,如果只教育点知识,培养劳动技能谋生,这和培养牛马有什么不同?
这是诲人不倦变成了废人不倦。
某某之后无大师。大师,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学问上很深造诣的人是多有的,但是,未必是大家尊崇的。
受人尊崇,除了学问,不离《大学》所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十几亿人口,数数不过一二人有得大家尊崇,一个在粮食上,一个在医学上。
大家尊崇的不只是学问造诣,更重在人的德性。发扬德行的“明明德”,心为大众的“亲民”,做得又好的“止于至善”。是大家评论为大师的标准。
所以,教育除了要有学问,还不能离性: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构成人的德性。
要在教育上修出人的德性,离不开用到人的本性与习性。
《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换成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到了“乐之者”,就会废寐忘食的专诚,自然会“自诚明”。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本性都是积极向上的。只要引导,大家都会在学习上你追我赶。遗憾的是,大人的榜样做不好,给孩子们学习到的是攀比财富,有些小学生,还攀比谁有男女朋友。孩子的世界,都是在大人学习来的。这是好的本性没有发挥,而用坏的方面造就习性了。
遵循本性和习性的规律去进行教育。正确的用本性,用好的去引导习性。最后除了在学问上有成就,更在本性修出诚,德性上修出亲民,这才是成功的教育了。
让学习者成为“乐之者”,是遵循本性“自诚明”;控制好教育输出,是用习性“自明诚”。
这样的教育,受教者才能真正的修为好性,以好的性决定自己的命运。
“自诚明,谓之性”。性诚则明,明则知命。《论语》“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君子知命,性诚而已。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此为人之性命,不是只活着的生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