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出宣城

宣城的文化土壤里曾培育出一些成语典故,它们精练传神,内涵深厚,通俗易懂,从古至今广为流传,也丰富了汉语言文字。

江郎才尽   据《南史·江淹传》记载:南齐时宣城太守江淹离宣回京,夜宿禅灵寺,梦见了张景阳,说:“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江淹就探手入怀,却只拿出几尺锦给他,张景阳生气地说:“那得割截都尽!”又听见张景阳对丘迟说:“余此数尺,既无所用,以遗君。”自此,“淹文章踬矣。”

钟嵘《诗品》所记与此略有不同。江淹从宣城回京途中住一野寺,夜间梦见郭璞对他说:“吾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江淹就从怀里掏出一支五色笔还给了他,后来江淹就再写不出隽永的诗文了。

闭门羹 唐天宝年后,宣州有个青楼女子名叫史凤,风华绝代,才艺过人,名满江南,希望一亲芳泽的人很多。但史凤虽沦落风尘,却生性孤傲,想找一位有真才实学的士子托付终身。故此她会客前先出题考较,或诗或画,按答卷对待客人。特别好的隆重接待,中等的待遇也不错,“下列”的拒之门外,送豆羹一盏。她写了一首《闭门羹》诗:“一豆聊供游冶郎,去时忙唤锁仓琅。入门独慕相如侣,欲拨瑶琴弹凤凰。”后来“闭门羹”就成了婉拒的代名词,被人们沿用至今。

刮地皮  五代时魏王徐知训在宣州做官时,残暴专横,苛捐杂税无数,百姓苦不堪言。一次徐知训蒙皇帝赐宴,内廷演戏助乐。艺人素闻徐知训贪婪狠毒,便有意扮演一个着绿袍、戴面具的角色上场,自言:“我是宣州的土地神。魏王在我们那儿搜刮民脂民膏,连地皮都搜刮起来,他今天来见皇上,我们就跟他到了这里。”后“刮地皮”就被用来比喻贪官污吏搜刮民财,如同刮地皮一样寸草不留。

人生烦恼识字始  宋初政治家、诗人梅询,饱读诗书,是宣城梅氏第一位进士。为人严毅修洁,材辩敏明。他游宦四十多年,他的门生部属有很多担任宰相等要职,故此他对待官绅常以先生长者自居,论事颇多“发愤”。但梅询也很幽默,他在翰林院时,有一次苦于起草公文,到开封府大街上散步解闷,看见一个老兵躺在街角晒太阳,“欠伸甚适”,不禁感叹:“畅哉!”停步问老兵:“汝识字否?”老兵回答“不识字。”他点点头说:“更快活也。”这个小故事后来延伸为“人生烦恼识字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被历代读书人细细品味。数十年后,梅询侄儿梅尧臣的门生苏轼在《石苍舒醉墨堂》里写下“人生识字忧患始”,应是源出于此。

千里送鹅毛  宣城银杏果在宋代是一种贡品,朋友间也有互赠银杏果的习惯。其中梅尧臣与欧阳修以银杏为媒,传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梅尧臣与欧阳修志趣相投,结下了终生不渝的友情。梅尧臣在京城担任小官,家境艰难。一次有人送欧阳修银杏果,欧阳修转赠了一半给梅尧臣,梅尧臣很感动,作诗相谢。后来梅尧臣回乡,家中银杏成熟,梅尧臣亲自采摘银杏果,包装后捎给汴京欧阳修等友,并附诗一首。欧阳修了解梅尧臣的心意,以诗答谢:“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梅尧臣收到欧阳修的诗,也作回复:“去年我何有,鸭脚远赠人。人将比鹅毛,贵多不贵珍……”诗来诗往,流水高山,情深意切,感人肺腑。“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的典故就这样产生。

想当然    宋嘉祐二年(1057年)的礼部进士举,主考官是欧阳修,宣城大诗人梅尧臣为参详官。梅尧臣阅卷时被一篇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吸引,观其文严谨精炼,气势雄浑,尽脱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与梅尧臣等人的诗文革新思想极为契合,不由击节,赞“有孟轲之风”,欲推为榜首。而欧阳修因门下士子曾巩也参加了这次考试,他怀疑此文可能是曾巩所作;加之欧阳修对文中所举的“皋陶杀人”不知典出何处,为了避嫌和防止出现文章“不合章法” 的笑话,便不同意定为第一。后经梅尧臣力荐,才列置第二。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旷世奇才苏东坡。当二十一岁的进士苏轼按照惯例拜谢录取他的老师时,欧阳修问起用典之事,苏轼笑道:“想当然耳”。欧、梅二人哈哈大笑,觉得此子不拘一格,将来必成大器。欧阳修还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苏东坡对梅尧臣的知遇之恩深为感激,他在《上梅直讲书》中颂扬梅尧臣:“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自此,“想当然”作为一段佳话,广为传颂。

(部分图片借用自好友或网络,仅用于公益文化活动,特此致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