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关于古玉辨伪与辨识的认识
对馆藏出土玉器的观察与细节拍摄,是我为了进行古玉辨伪与辨识,而对其进行的基于视觉感知的信息的采集行为。
在视觉相关的信息维度中,我会从宏观和近微观角度再通过众多细分维度对相关信息进行采集。比如近距离的观察古玉,可以通过视觉获取宏观上古玉的器形、材质、颜色、老化状态、工艺等;
通过长焦镜头(微距镜头)拍摄获取古玉近微观的一些细节特征,包括工艺特征与痕迹、使用痕迹、环境影响痕迹、材质特性等。
这期间我主要用5d4+新百威进行拍摄,照片的清晰与否真的就靠展品摆放及灯光影响,布展环境好的情况下照片质量就比较高。
每次去馆里拍一堆图片,相当于把这些信息采集回来,那我如何使用呢?
这是一些未做关联的静态信息,对其过目不忘,眼力就好了?就在实践中无往不利了?
真不行!!!不但不行还往往会给我造成更多的困扰。我去,越看越晕啊~~~何为真何为伪?肯定蒙!~~为什么???有明确出土信息的古玉不是金标准么??
金标准确实没错!!!但在实际辨伪和辨识过程中是会利用到包括视、触、听、嗅等感知能力,多感知得到的信息融合以后,再结合大脑存储的相关信息(经验)和其他维度的信息,最后再利用我们大脑进行计算(推理与分析)而得出结果。
而我现在拿到的图片只是通过视觉感知到的信息而已,而且还是未关联过、拥有着很多误差的信息。
如果我不知道这些图片交代的信息是如何产生的,我就无法准确理解信息的含义,无法对拍摄造成的误差进行规避,更无法客观的对其中关键特征进行标注与提取。
所以我需要去找相应的出土报告尽可能了解他的环境信息与时代背景;
由于没有上手,我无法采集其他感知信息,我还会搜集一些相关的材料分析报告帮助理解材料特性;
再去前人著述中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去探寻相应的审美情趣、用途及使用特性;
再发散向生产力的历史进程,找出对应时代的技术线索,区域科技的均衡水平等等。当这些信息都有了眉目,我就可以将他们进行相互关联,通过多个细分维度对特征信息进行定义,如此我才会将其作为我需要的标准信息进行强化记忆。进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更新。从图片到实物,从标本到器物,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古玉之于我已不止于物,亦非寄托,更多的是通畅、明达的笃行!
我辨伪和辨识的逻辑基本如此,方法框架基本如是,最初的实践也是不忘标本的玩耍。随着信息内容的丰富、信息维度的拓展、信息的更新与迭代,这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