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为什么要学习技术?学习姿势跑法带给我的改变
2016年11月25日的三峡168公里越野赛,跑完150公里,爬升9500米之后,到达CP14被关门了。我在4点50分到达CP点,超时20分钟,后面20公里其实难度已经不大了,基本都是下坡,爬升也就600米,努力一下是可以完成的,但是就差那么20分钟被强制关门。
经过45小时50分钟的长途跋涉,我已经跑到了意识模糊的地步,身体已经开始接触生理极限,大脑疲劳到已经不能清晰的辨识时间的流逝。
最后一段中途跑步时,我在爬升过程中实在是太累了,坐在半山腰的老百姓坟头旁边居然睡着了。我倒是希望有个鬼出来把我叫醒,这样能惊醒过来,但是事实上什么也没有发生。身体过于疲劳,坐在那里就不由自我控制地睡着,原来心理是无法战胜生理的。
后来我一直在反思这次事件,为什么跑到这个境地依然不能完赛。从生理角度,我确实把自己逼到极限了,但无法克服疲劳。
从2014年至今,我已经正式参加马拉松比赛跑步4年了。在2017年5月,我开始接触姿势跑法,并参加姿势跑法教练level 1 课程。在经历了3年的兴奋期后我的成绩停滞不前,马拉松成绩的提升变得越来越缓慢。后来我才知道,这是进步拐点。
经过3年时间,生理体能开发得差不多了,已经没什么可进步的了。多年以后,我在罗曼诺夫博士的Level 2课程里得到了答案。
学习姿势跑法
让我明白学习跑步的重要性
因为内心深处存在一些疑问,半年后,偶然从微信公众号上得知跑步学院的姿势跑法教练培训课程Level 1,第一次开始了解Pose Method姿势跑法的内容,开始知道罗曼诺夫博士。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跑步,同时也在寻求让自己跑得更快的方法。
2014年第一次跑北马前,我一直都是在健身房跑步机上跑步的,并持续很多年了,每次都是跑40分钟左右。在报名北马之前其实是没有参加过任何路跑训练的,第一次跑10公里,是在奥森南园实现的。
也是这个时候,我开始收集相关跑步的知识。在网上看到徐国峰老师的马拉松训练专题视频,里面涉及到很多科学跑步的知识。参加姿势跑法的课程之前,在2016年上海马拉松时,我全程马拉松成绩是3:20:05了。PB是一种欲望,当初我参加课程的一个原因就是希望得到快速进步的方法。
《姿势跑法》课程对我的触动很大,因为我跑那么久,从没有人从科学源头、基本原理角度去讲起跑步背后的知识。跑步怎么跑?听到的答案都是,跑长距离、练间歇,要不就是小步快频……这都是训练方法,并不是概念。
罗曼诺夫博士主攻的是运动生理学研究(Physiology),生理学最早是从生物学(Biology)衍生过来的,从英语词根就明白,其实是跟物理有关系的。博士从物理原理角度解析运动的,加之他是运动员出身,对运动解读的视角不同于传统生物学角度。
无论你由多强大的生物能,你都要遵循基本的物理法则输出能量,在地球上,人是不可能违背重力法则去运动的。从运动力学角度出发,博士发现全世界跑得快的优秀跑者都是遵循基本原则的,那就是一定会经过Pose、Fall、Pull三个阶段。跑步其实和其他运动一样,都是可以通过优化动作来提升效能的。
传统的教练一直是让你练心肺,很多跑者跑马拉松坚持不下去,就认为自己耐力不行,要练心肺。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逻辑其实很简单,疲劳造成精神不集中,接着开始动作变形,动作变形导致能量损耗加大、心率上升,你尝试使劲蹬地,让自己肌肉发力,实际上是心率变得越来越高,身体为了维持高心率开始消耗所有糖原,最后消耗殆尽,也就跑蹦了。
国外的教练早就不在拿练心肺去蹂躏运动员了,如何让运动员90%的比赛时间里跑得轻松才是要点,稳定流畅才是关键。越是跑得快的运动员,跑姿其实趋于相同,因为优秀的跑姿也是力学结构合理的展现,跑得慢的人才会有千奇百怪的姿态。
其实跑步和其他运动一样,都是需要训练特定技术的,目的是训练大脑神经反射能力,提高运动协调性,最终达到优化跑步时经济性效应。我们不是对抗重力,而是让自己去顺应大自然的法则。
既然是技术,那就要有针对性的训练。Pose Method姿势跑法其实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训练模板,其实就是针对性的改进跑者的运动表现能力,以期达到个人最佳的跑步状态。这其实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且需要静下心来学习。如果没有3个月以上时间,很难形成长期效果。姿势跑法不是速效救心丸,姿势跑法是一个工具。
最初我也是很冲动,觉得知道一种方法,自己练就会成功。心态和很多看过《姿势跑法》书就觉得完全懂了的人一样。殊不知,知道和掌握其实是两个概念。我们从小都是看《新华字典》长大的,还有甚者能把字典都背下来了。后来,我们成长后知道,看过《新华字典》的人,一部分人成了人才,一部分成了蠢材。学懂一件事,是需要实践和时间的积累。前期我也误入歧途,还把自己搞伤了,还好悔改及时,把自己功利的心态调整了回来。
《姿势跑法》是提升你跑步能力的工具,用得如何,要看你践行的水平。
姿势跑法训练营
让我更深刻的了解姿势跑法
2017年夏季,跑步学院主持,罗马诺夫博士和徐国峰老师执教的姿势跑法训练营在上海开营。虽然由于时间原因我没能到上海成功参加,也成了我的一大遗憾。
罗曼诺夫博士曾经执教英国国家铁人三项奥林匹克队、墨西哥国家铁人三项奥林匹克队,并且是美国、俄罗斯国家铁人三项队的长期技术顾问,培育出Svetlana Vaciljeva,女子全马2:20:00水平的运动员。有40年行业执教经验。当然,博士会花大量时间做科学数据研究,他执教的频次并不像传统教练那样频繁,更为注重质量。
2017上马营是罗曼诺夫博士第一次在国外开展非专业人士的大众训练营,博士以前的经历,一般只与职业运动员合作。这也是国际上教练通行的方式,很少会跟非专业选手接触。
在美国这样体育产业市场化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实很少有这种高级教练教普通大众跑者的,职业教练只教职业运动员,而且价格高昂,一般二线运动员都请不起教练。一线运动员因为有赞助商,可以Cover住这样的费用。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博士教课比较宝贵的原因,中国普通跑者根本不知道国外职业运动员的训练方式,大部分人只是从退役运动员那里知道国内的训练方式。
博士基本是按照训练专业运动员思路开展的,但是应广大群众需求,降低了很多训练强度,训练时长进行了缩减。因为职业运动员训练有一天的时间,普通跑者没有,大部分学员都是要上班的。如果100%按照罗曼诺夫博士训练职业运动员的方法,一般有工作的常人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即便是缩减情况下,大家耶很辛苦。好在大部分学员珍惜这个机会,执行到位,2017年的上马营训练质量非常好,每位学员都有很大的收获。
从2016年上马后,我的全马成绩就再没提升。2017年冬季的训练,在无锡也没体现出效果。脚底的伤痛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直到2018年北马训练营确定下来,令我充满了期待。我知道很多运动力学方面的问题,一定是需要校正才能解决的。
2018年夏季,北马训练营开营。训练的很多内容其实《姿势跑法》书里都有提及,跟《新华字典》道理一样,你知道和你做到是两码事。训练其实是践行的事。17周时间,可能我有生以来,最规范的一次训练。从头开始,完全按照周期化的训练要求进行。
对于一个教练,自身执行和教授别人执行是同等重要。尤其是对于姿势跑法的教学体系,很多问题都是在训练中暴露出来的。在2017年冬天,我就已经带领伙伴进行了完整丹尼尔斯16—18周的训练,实践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问题的出现,其实就是你在某一方面能力的不足,或者说不全面,需要调整改进。
在我的跑步道路中,伤痛一直伴我左右。各种毛病我都出现过,一直没有有效的方法解决。开始学习姿势跑法以后,很多问题才找到根源。即便是开始接触姿势跑法的内容,很多受伤都是自己盲目无知造成的。我和普通跑者犯了一样的毛病,以为自己理解了。
姿势跑法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懂得向他人学习,反复调整校正才能明白核心关键。
2018北马营, 17周时间,投入了自己全部的专注和热情。2公里、半马测试都PB了。整体运动表现水平都提高了。在这里,我说的是运动表现,这个是大多数跑者之前完全没有概念的东西,但是对于职业选手来说,这个是比赛竞技时决定生死的。
好的运动表现才会出现好的成绩。心肺能力强只是其中一个维度,还有敏捷性、稳定性,和与之相关的身体健康状况、心理能力、饮食营养、训练后恢复等等,所以职业运动员都会高度自律,严格按照自己的训练计划执行,调整生活状态。目的就是在比赛时能有最好的运动竞技表现。
>>>>跑量,不能决定成绩
基普乔格并不是世界上跑量最大的运动员,也不是心肺能力最强的运动员。实际上,中国比他跑量大的人有很多。这其实涉及到训练效能的概念,跑多少合适,其实和个人运动员生理指标相关。而且,这是跑者DNA天生决定的,这是生物活性。
罗曼诺夫博士和丹尼尔斯博士的训练方法都没有要求去追求大跑量,但是质量是严格要求的。传统训练方式要求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短距离,多组数,跑到蹦为止。但是姿势跑法的要求完全不同,练得并不是间歇,而是重复跑步技术,训练的核心是要求跑者学会自我控制的能力。所以,姿势跑法除了测验,日常训练都不会让你以最大速度去跑。很多传统训练方式过来的人都难以理解,直到现在一直以为是在练间歇。所以前期出现的问题跟学员概念不清晰有关系。
>>>>技术,姿势跑法训练体系的核心
你要明白一个事实,有时候并不是你跑得不够好,而是你不知道如何把最好的奔跑状态一直维持下去。大部分跑者都是因为犯错太多,而不是因为本身不能跑得更好。这个是可以训练的,也是姿势跑法体系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跑蹦的第一表现,一定是动作变形。如果你经常看国外马拉松比赛直播,最后阶段,无论是哪个国家的运动员,其实他们都是相当疲劳,但是他们的跑姿很少有变形。这些都是日常训练特别用心关注的。跑步的很多训练其实都是需要在跑步之外完成的,包括姿势技术训练和力量训练。
人一旦跑开,是很难再去调整自己跑姿的。普通跑者很难理解,对于日常跑姿的潜意识训练,通过时间积累会印在脑海里,即便是在比赛快崩溃状态下,跑步技术的潜意识作用就至关重要了。长久的训练可以改变个人的行为模式。
>>>>坚持训练,别太在乎成绩
经过4个月的持续训练,有很多训练营同伴都PB成功。不过我就没这么幸运了,北马比赛时,我因为肠胃痉挛无法跑完22公里后的比赛,后半段只能走回到终点。赛后纠其原因,过度训练导致免疫力下降,没有及时休整,赶上换季过敏,引发身体各种不适。
其实内心总是有些不平衡的,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还是自己的犯的错误。休息也是训练的一部分,如果有身体的不适是需要及时康复和休整。身体变强是需要时间的,如果训练过度超负荷,身体就会有排斥反应。
2018年上马其实是修正自己的机会。从芝加哥跑马回来大概有6周的时间,我重新按照修改后训练课表进行练习,着重10公里和竞赛期的训练。北京天气也变冷了,非常适合跑速度课表。6周时间,课表的强度都顶了下来。
上马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比赛,上海海边平缓的赛道,合适的天气,其实更适合发挥速度优势。虽然起点比较狭窄,但是跑过5公里后基本会比较宽阔。不过,好的赛道还需要自己的实力来发挥。上马前半段跑得还可以,但是接近33公里开始掉速,体能损耗很大,后面跑得非常不如意,中途不得不频繁停下来补给。最后3:14:24完赛。封存了2年的成绩也算是挪动了一下,但是离自己305的阶段目标相差太远。
人未必总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准确地说,未必能按时间得到自己想要的。
上海赛后我一直在复盘反思去年训练的问题。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是姿势跑法不管用吗?但是确实有人出了成绩。是自己技术有问题吗?我的跑姿整体确实改变了,而且在没有脚底伤痛的问题出现。人还是要在自身上找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对训练的理解出了偏差。
我们跑马拉松到底PB的是什么?是距离吗?42.195公里不会因为我们任何一个人去改变,无论你跑多少公里,跑完42.195公里就足够了。PB速度?那你应该去跑100米,争取跟博尔特拼一下。马拉松是耐力长跑,它的速度是所有跑步运动里最慢的。我们PB的是时间。
时间才是最重要的。人一辈子就是在争夺时间,我们跨越不过去的也是时间。
对于训练,你对时间的感知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对于速度的判断是基于时间,而不是基于跑表上的配速。博士的课表上一直标注的是时间,但是我们为了自己方便,而换算成了配速。大脑疲劳也是因为时间累积而疲劳,并不是配速快了才疲劳。
想通之后,我整个冬季的训练核心就是时间。而且是练如何疲劳时调整自己状态。我的训练基本上都是长时间慢跑,完全不在意速度。速度课表其实跑得并不多,相比之前训练营的课表轻松多了。但是,训练流程我是完全按要求来的。每一次训练,拉伸柔软操、3个技术动作3组,技术动作后的慢跑,开始跑步,跑完拉伸,简单弹性肌力练习。技术的东西不能放弃,需要长期坚持,这是一种习惯。至今为止,我很少有不做准备环节开始跑步的情况。有作用吗?我不知道,我只是越来越快了而已。什么事,长久坚持才能有效。
2019无锡马拉松,整个冬季缓和的训练发挥了作用。其实相对比18年训练营,我个人速度能力并没有提高,我倒是反而觉得慢了,无锡马拉松也成了我至今为止跑得最“轻松”的比赛。
同时我对姿势跑法的理解更深了,大概能终于明白徐国峰老师说的越跑越轻松是什么意思了。
姿势跑法管用吗?回答是肯定的。
它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是你需要花时间静下心来去掌握它。马拉松本来就是不是一个速成的运动。它磨练你的意志,磨练你的心智,磨练的你的心境。学习任何一门技术,都需要放下过去固有的成见,少些偏执,我们能节省更多的时间,尤其是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