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女要和假货正面刚,打假路上也有九九八十一难

马云说,要像治理酒驾一样打假。

这句话背后,是“人员无上限、经费无上限“的投入。目前,阿里巴巴集团内约有2000名专职打假小二,每年投入已超过10亿元人民币。

打假小二们是战斗在最前线的人,这个部门卧虎藏龙,潜伏着各怀绝技的精英们。文弱的少女要面对各种违禁、高危商品,技术男要用理工科思维的方式理解假货背后的复杂社会关系,食品科学专业出身的小二想用食品品控的严格标准去打击假货。

他们从不同的部门汇聚于此,靠自己的专长摸着石头过河,硬生生走出了一条打假之路,也在险途中千锤百炼,练成了一眼鉴别假货的“超能力”。

打假是一场漫长的攻坚战

晓萱2009年进了阿里的安全部,也就是平台治理部的前身。这个看着秀气文弱的姑娘,学的是新闻专业,码起字来行云流水,却4年的时间都在与网络上销售的高危违禁品“斗争”。

这部分商品数量虽极少,但危害性极高,普通人很难有机会接触。为此,她充分吸收了互联网和各种论坛上的信息,逐渐摸索这些商品的特点和“行内黑话”。

晓萱在阿里的第二年,发生了一个乌龙事件。她和同事们出于工作需要,经常会下单购买一些可疑商品回来研究。有一次他们用一个同事家里的地址发起了“神秘购买”,正好警察盯了这个商家很久,以为他是接头的下家,第二天就上门来。同事百口莫辩,最后只能把他们带到公司座位上,才解释清楚原委。这次之后,打假小二们就有了在警局报备登记的惯例。

该出手时就出手,是阿里打击假冒伪劣的绝不容忍。

“一开始我想的比较简单,毕竟之前也没接触过,觉得只要不放过任何假货,一发现立刻查杀,长此以往肯定能有成效。真正接触了才知道,打假不能只靠线上监查,你有政策,卖家自然就有新的对策,利益的诱惑是无穷大的。”

早些年的打假环境非常恶劣,商家的知识产权意识相当薄弱,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平台为什么说他们侵权售假,还要为此下架他们的商品。“东西好卖就行,假不假不重要。”这是小二们听得最多的商家声音。

要让他们接受有知识产权法存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会停手,但也有很多屡教不改的卖家,反复售假,已经不是纯粹的卖家,成为了制假售假者。

这些制假售假者摸清平台规则之后,就开始和小二打攻防战,比如最开始一些商品标题里会有高仿、原单、尾单这种关键词,后来他们干脆什么关键词都不带,躲避系统的检测。

甚至还会以代购的名义卖高仿,海外登录信息、护照、包装、专柜小票等等,各种手续齐全,真的能做到以假乱真。晓萱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和潜伏,终于发现他们只是换了山头,将淘宝作为展示平台,统一将顾客拉到微信群、QQ群做生意,因为淘宝的审查太严格,他们只能这样各出奇招。

晓萱主要负责的行业类目是钟表和奢侈品,但线上的数据模型和小二已有的知识结构并不能完全匹配线下的真实情况,以市场调研的身份到当地去走访很有必要。

“印象最深的就是去广西的钟表城,那里的老板都很警惕,中国人去买东西,他会告诉你卖的是自己的原创品牌,但换做外国人去问,就会有不一样的说辞,高仿货拿出来,问你要不要,要多少。”晓萱说起这事哭笑不得。

双方攻防早已开始,售假已经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打假也从线上的商品管理覆盖到线下打假队和警方的合作,金钱面前,魑魅横行,这是一场艰苦且漫长的攻坚战。

平台治理是阿里巴巴的生命线

阿里巴巴CEO张勇曾发表演讲,说“平台治理是阿里巴巴的生命线”,平台治理要做的事情是真正去研究整个市场机制,让机制能够惩恶扬善。

肩负庞大使命的平台治理部成立刚满两年,这个神秘的部门对外发声不多,但卧虎藏龙,汇聚了各路高手。打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从最初线索的挖掘、和有关部门的对接、到最后端掉制假售假的源头,每个环节都丝丝入扣,中间还有大数据技术的参与,能更快地扫描出问题商品。

根据阿里方面公布的数据,阿里平台治理部2016年全年共认定和处理制假案件线索4495条,这当中有每一个打假小二的心血和汗水。如果说打假大数据模型构成了第一道屏障,那人工审核也绝对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田鹏、明艺和晓萱一样,各自负责不同的细分行业,但几乎都有一眼辨识假货的“超能力”。

田鹏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出身,典型工科男生,在安全部负责了3年的交易安全后加入打假团队,明艺比他们都晚,2014年进入天猫负责食品品控,一年后转到淘宝负责服装箱包行业的品质管控,专业使然,明艺几乎是以对食品的品质要求来对待现在的业务,要求会非常严格。

这样的打假小二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从事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在几乎没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成就了现在的平台治理部。

帮扶中小商家也是一种打假方式

假货之所以难以根治,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源头屡禁不绝。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只是假货的销售渠道而已,假货本身与商业模式无关。

田鹏曾经跟莆田的小老板私下交流,他们很坦诚,电商还没出现的时候,当地就在做这个产业了,90年代已经有很大的工厂一边帮大牌做代工厂,一边生产高仿货。这背后是难以树立品牌,不知道该怎么转型的尴尬。

阿里巴巴打假一方面靠“堵”,坚决打击假货,不仅网上清除,更运用网络大数据去发现假货源头,推动进行线下打击源头治理;另一方面靠“疏”,推动中国质造这样的原创产业。

从2015年开始,阿里巴巴就和莆田当地政府合作,扶植当地产业,在确保质量过关的情况下,推进来自福建莆田的多家鞋业品牌商登陆“中国质造“频道,提供免费的广告资源、推广位,为商家的转型升级提供畅通的渠道。

统计显示,为期4天的活动,品牌商在淘宝等平台卖出了17万双鞋子。这些品牌商普遍都具有10年以上的生产管理经验,都曾为国际知名品牌做过外贸代加工。产业、生产工艺非常成熟,只是在品牌塑造上有所欠缺,而阿里巴巴不计成本的扶植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阿里巴巴的规划是扶持100个产业带,1000个明星品牌,推动1万家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带动莆田的运动鞋,慈溪的小家电,南通的家纺、中山的家具等多个地区自主品牌发展。

“我们的存在不仅仅是在打击制假售假,更是保护商业环境的健康发展,最终能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购物环境,让大家放心地买买买。” 田鹏说。

打假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

目前法律上定义的假货,更多指向侵犯知识产权的商品;阿里为了更好地照顾消费者的体验感,将打假范围扩展到了“假冒伪劣”产品。

2011年起,阿里巴巴品控团队开始尝试通过购买一些“高危”商品送检,继而通过对抽检测出问题的商品和店铺进行处理来提升整个平台上的商品品质。多年以来,逐步形成了采用大数据技术和算法模型对全平台商品进行“神秘抽检”的模式,销量大的单品几乎都需要接受真伪和质量的考察。被抽测到的商品必须提交正规机构提供的质量检测报告,如无则进行下架和扣分处理,单店扣满48分自动关店。

虽然阿里全力推动,但打假也不是平台单方面的事,过程中有种种意想不到的阻碍。

“我们找过当地政府,希望实现自上而下的整改 。但在他们的观念里,一个市场不是只供货给淘宝商家,夜市、拼多多、微商等都是他们的主要销售渠道,低端市场也许货物质量差,但它终归是有自己的消费人群的。”

另外, “职业打假人“的存在也阻碍了打假行动的展开,这个灰色产业群体的本质就是利用平台打击假冒伪劣的规则钻空子牟利。

近千万的商家和超十亿的商品,管理难度是前无古人的。阿里巴巴的打假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前路上依然还是布满了荆棘。

“我今年去意大利旅行,可能是因为职业敏感性吧,在梵蒂冈、罗马、佛罗伦萨都看到有人在卖假货,既有市场店铺,也有路边小摊。我突然觉得,打假不是一朝一夕、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平台的事,要线上防控,要线下打假,更要全球打假。”明艺从这份与众不同的工作中获得了巨大的使命感。

文 | 张惠倩 编辑 | 斯问

小二不二》

栏目正式上线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