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找到粟裕的母亲,母亲想见儿子,刘伯承为什么两次大动肝火?

解放战争后期,四大野战军的军事统帅都是谁?请注意是军事统帅,分别是彭老总、刘伯承、粟裕和林总。有人说了三野的不是陈老总吗?错了。陈老总是三野的统帅,粟裕却负责三野的实际军事指挥。
粟裕和刘伯承并列为野战军的统帅。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呢?应该说是英雄惜英雄,好汉敬好汉。粟裕是湖南人,湘军,刘伯承是四川人,川军。他们相识于南昌起义。
当时刘伯承是参谋长,粟裕只是一位警卫班长,他们俩的级别相差太大。这也难怪,刘伯承比粟裕大了15岁,一轮还多呀。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代人,级别相差大,也正常。当时的刘伯承已经人到中年,在军界拥有很高的威望,粟裕才20出头,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
让刘伯承没有想到的是,当年那个20出头的小伙子,没有系统学过军事,经过20年的战火淬炼,却已经成为几十万大军的统帅,和他刘伯承并驾齐驱。论统兵的数量,和打胜仗的频率,粟裕恐怕还要在刘伯承之上。
这让刘伯承非常刮目相看。很多人称刘伯承是常胜将军,刘伯承却很谦虚地说,他不是常胜将军,真正的常胜将军是粟裕。可见,刘伯承对粟裕这个晚辈非常推崇。
淮海战役爆发,刘伯承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和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协同作战。中原野战军主要负责吃掉黄维兵团,可是黄维兵团是块硬骨头,而中原野战军兵力不足,消耗太大,“瘦狗拉硬屎”,怎么办?关键时刻,刘伯承想起了粟裕,请粟裕同志派些部队过来吧。
其实就是请粟裕支援的。粟裕非常慷慨,虽然华野消耗也比较大,可是为了支援刘伯承,他当即派出了由参谋长陈士榘统领的几个纵队前去支援,两大野战军合力,一举全歼了黄维兵团。
小老弟如此给力,许多年之后,刘伯承还对此深怀感激。他说,要不是粟裕及时派兵支援,我们中原野战军就是拼光了,恐怕也拿不下黄维兵团。那样的话,整个淮海战役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刘伯承曾经对邓政委说过,革命胜利了,我就不带兵了,把部队交给粟裕去指挥,我去办一所军校,教出更多的粟裕来。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真的不带兵,而去办军校了,而粟裕呢?也当了总参谋长,负责全军征战事宜。
1949年,刘伯承和粟裕分别代表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参加开国大典,他们俩同住一处,战友重逢,倍感亲切。随后,刘伯承率领第二野战军进军大西南,第五兵团路过粟裕的家乡湖南会同,杨勇和苏振华专门派人前往粟裕的老家探望。
粟裕的父亲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他的老母亲依然健在。第五兵团来人告诉老人家,您的儿子粟裕如今当了大首长。老人家听后,非常高兴,说她已经23年没有见过儿子了,也不知道他现在变成啥样,很想见他一面。
(苏振华和杨勇)
杨勇和苏振华马上将这一情况上报给了刘邓首长。刘伯承对此高度重视,母子20多年没见了,粟裕一定也非常思念他的母亲,应该让他们母子尽快团圆。为此,刘伯承安排作战科长负责办理此事。
可是没有想到,那位作战科长不知道是工作繁忙,还是怎么回事,居然拖拖拉拉好几天,才将这一情况告知第三野战军。刘伯承一向温文尔雅,脾气很好,可是他知道这一情况后非常生气,狠狠地批评了作战科长。
第二野战军进入四川后,刘伯承叫来作战科长,再次发了脾气,批评了他,说当初没有将粟裕母亲的情况及时转告第三野战军,没有及时让粟裕知道家中的情况,这是很严重的错误。如今,部队进入四川,四川是朱老总、聂荣臻等首长的故乡,一定要到他们家里探望,及时将他们家里的情况上报。切不可再拖拖拉拉!
区区一件小事,刘伯承为何两次大发脾气呢?那是对老战友粟裕的充分尊重,粟裕的母亲也是他的长辈。粟裕得知刘伯承派兵看望他的老母亲后,非常感激。后来,他就把母亲接到了南京去住。
粟裕担任副总参谋长后,负责对军校整编工作,特请刘伯承院长前来商讨。在商讨会上,粟裕十分推崇地说,今天我们把刘院长请来,联合兵种联合作战那一套,我们未学到,只有刘院长学过。
别人说刘伯承是常胜将军,刘伯承说他不是,粟裕才是。粟裕明明是大兵团作战的奇才,他却说自己未学过这一套,只有刘伯承懂得。真是英雄惜英雄。刘伯承坦诚地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完全赞同粟裕的整编方案。
后来,粟裕只要去南京,总不忘记探望刘伯承。而刘伯承也经常请粟裕来南京军事学院给学员们授课作报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友情谊、真诚交往,真是很值得后人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