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先把三件事情弄清楚

入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能后悟,悟而能后得。——《大学》

学校又开学了,同学们都陆续回到校园,纷纷把假期生活切换到上学状态。有人说大型灾难片《开学》即将上映,但你如果做好下面三件事,斗志昂扬的连续剧《奋斗》就会上演。

一、先把读书整明白

上学与读书并不完全是一码事,有的人大学四年或研究生三年,浑浑噩噩,并不知道为何而读书。是遵从父母之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混一纸文凭而读书?还是为了改变出身,挤进了名校读研,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研究?我认为不管哪一种都要学到真本事,因为未来步入社会你的文凭很快将一钱不值。因此学会读书很重要,不要死背硬记,而要融会贯通;不要光学知识,还要加强能力、提高素养,拓展思维。我认为读书无非有三种:有用的书,主要是应用类的专业书;无用的书,主要是形而上的思想类;无字的书,人间百态,社会实践。读书还要根据个人需求,不同时期可侧重某一类但不应完全偏废。读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读书中找问题,一种是带着问题去读书。这两种读书方式都可以同时并用也可以交替进行。总之读书一定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读研似乎是更高级的读书。近日有一位同学跟我说她考研没考上暨大,很沮丧并开始怀疑人生。我告诉她:天塌不下来!考上暨大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当年周恩来考大学屡试不中,最后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理,反而成就更大。文革期间我也失去读书机会,看了高尔基的《我的大学》,决定读社会大学,那段时间的磨砺实际上是我的一笔人生财富,从而养成了我奋斗精神和自学能力。读哪一类书可以有侧重但不可以有偏废。必要时难读的书也要啃,当然也要讲究方法。书读多了才会由难变易。因人而异,要有规划。把读书的事情想清楚了,就可以做第二件事了。

二、要定一个小目标

王健林说“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先挣一个亿。”咱没法跟王首富比,但也要有目标,脚踏实地,志存高远。有了明确的目标,才有学习和人生的动力。目标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比如这个学期我要做到什么样?毕业前我要达到什么目标?未来是不是也要有一个大体的规划?目标要大小适中,切实可行,同时对自己要狠一点,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当然,并不意味要蛮干。小目标不只是指学习成绩,还包括个人成长的各个方面,比如说克服拖延症,比如说学会提问题,再比如说完成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项目。

学习要有规划,读书也要讲策略,给自己制定一个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比如你选择继续读研,那你就尽早做准备,多读一些学术性较强的书,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你选择就业,那你就要全面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读书也要涉猎广一些,使自己在职场更有竞争力。再比如你要出国留学,外语恐怕需要花多一些时间,不要学哑巴英语,甚至可以花点钱请个私教(我可以帮你介绍)。目标确定之后如何实施,这里还涉及一个执行力的问题,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都非常重要。

三、管好你的朋友圈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离不开信息,但不要成为信息的奴隶。如今人人都有手机,个个都有微信,微信朋友圈是最耗费时间的,上课看手机已经成为最普遍的现象。也许有人会说干脆关闭朋友圈好了,这当然是最简单的办法,但未必是最好的办法。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朋友圈,害你?帮你?》,分析朋友圈的利与弊,指出可以通过优化朋友圈来管理好你的个人信息,因为有用和有效的信息是有助于学习的。不过,使用朋友圈要有节制,不是你服务朋友圈,而是朋友圈服务你。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什么样的朋友成就什么样的你。该拉黑就拉黑,该点赞就点赞,我优化朋友圈的原则是,对等交流,分享有度。经过精心选择进来的朋友基本上是可以平等交流,因为大致属于同一层次。如果你能够结交一些更高层次的老师和前辈,你还能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学习资料。当然,频频卖萌晒美食只能显示你的幼稚,很难得到他们的青睐。所以说为了读好书,为了实现你的目标,开学时首先优化你的朋友圈。“三人行,必有我师”,让朋友圈里的人成为你的良师益友。除了朋友圈里的友情相助,你还可以在手机上找一个好老师,通过微博、微信和付费问答找某方面的专家咨询,例如到“在行一点”(原分答)上找谭天教授请教。

再来一段威廉·德莱塞维茨的开学演讲:

【夜读】斯坦福开学演讲:别在不断的优秀里,最终走向平庸

还有我的朋友兰州大学韩亮教授的教导:

兰大韩亮写给新闻学子:你们的大学生活要有“痛感” (写于3年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