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适合读研,什么人适合到香港读妍?
杨帆童鞋高考很遗憾没考上暨大,只考到一所一般学校。但她并没有放弃,以优秀成绩获得交换到暨大学习的机会。她选修了我的《网络与新媒体研究》课程,课后与老师多有交流。此时她自信心大长,提出要去香港读研并请我给她写推荐信。于是,她如愿来到香港浸会大学读研,以下是我给她的寒假作业,值得一读。
还原一个真实的香港
最近香港浸会大学的“反对普通话毕业要求”一事闹的沸沸扬扬,看到微博底下都是谩骂浸大学子的声音,作为浸大其中一员,心里也是着实难受。事情的本身是因为本科学生不满学校毕业要求里包含考普通话,多次协商未果的情况下,学生会会长冲上了老师办公室,进行指责和谩骂。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几个“大V”的传播下,加上被有心分子包装成“港独事件”,可谓是一石惊起千层浪。这也就关系到很多想要申请到香港来深造的学生关注的问题,香港是不是真的这么排外?让人难以融入?
回归到事件本事,反对考普通话与“港独”并无关系,换位思考一下,对于一直以来官方用语都是英语,日常交流为粤语的他们来说,普通话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制度不同,这边学生的言论自由空间确实比内陆的要开放,因此,他们有权利伸张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可惜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学生辱骂老师,无论在内陆还是香港,固然都是错误的。但是一些有心人为了博得关注,硬生生把香港学校都包装成“港独”形象,这点我是绝对不赞同的。
那么,日常生活中是否会有排外的现象?坦白说,会有。但就像全国各地一样,每个地方都有排外的人,然而因为语言的不一样,对于不懂粤语的同学来说,这种感觉会更为强烈。对比排外的人,更多的是友好的人。食堂阿姨尽力用着港普和你沟通,问路时指手画脚甚至亲自带你过去的大叔,我想在日常的生活中,更能感受的是这个城市带给我的温暖。干净的街道,便捷的公共交通,透明的各种流程指引,对于投诉疑问都随时会给快速的回复,对我来说,这就够了。抛开生活的体验,学术上和内陆又有什么不同呢?
你真的想读研吗?
回想考研之初,我曾咨询过谭老师许多问题。比如传媒专业在香港哪个学校比较好?是考虑专业排名还是综合排名?然而谭老师却反问我,你是确定要继续读传媒专业吗?是新媒体方向还是传统媒体方向?如果是新媒体方向,香港发展的其实不如内陆。对于当时一心只想“刷学历”的我来说,听到谭老师的这些问题,实在是自惭形秽。
相信一直以来关注“谭天论道”的朋友们,对于一篇文章都很熟悉——《读研会不会读傻?读研如何不读傻》。
里面有一段话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对于抱着改变出身混个文凭,过于功利心浮气躁的童鞋,把读研看成就业培训的童鞋,读研往往读得很郁闷。即使找到一份自以为不错的工作,往往由于专业不对口自身竞争力不强而导致心态不好,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想做。在校园里温室中养成的思维定势,初涉社会往往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复杂问题则束手无策,于是不禁让人起疑:这孩子读书是不是读傻了?
诚然,也并不都是这样的童鞋。也有不少童鞋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再加上明师指引,思维和思想都有质的飞跃。虽不一定选择做研究为职业,工作也不一定对口的专业,但学习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这个研究生读得对得起家人对得起自己,读研所养成的能力和思维令他(她)受益终身。这些不负光阴的童鞋,前提是想清楚你想要的,并懂得为之努力奋斗的研究生。
读研要让自己不读傻的话,就要心存高远,脚踏实地;还要走出误区:一是不要把读研看成就业培训,二是不要以为读书多就是读研。
想清楚自己想要的这句话,让我重新思考了我的方向。我真的想读研吗?我真的想继续读传媒吗?是因为香港的传媒专业出名?还是仅仅因为本科是传媒专业?
记得以前曾在广东台的《谁语争锋》的栏目实习,这是一个大型的方言综艺类节目,里面网罗了各地的主播大展身手,但让我震撼的是,竟有一个节目,专门去钻研方言,传承中文。一直以来,我一直热爱着播音专业,热衷于模仿各种语言,热切于传达不同作品,却误以为这就是传媒,在这个重新思索的过程中,我发现真正让自己念念不忘的,是中文里面的精彩。对比内陆来说,香港和台湾不仅是使用繁体,对于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保留的比较良好,因此在最终申请的时候,我毅然的选择了中文专业。
正所谓“心之所向,无畏则强”。到香港过后,许多熬夜看报告做导修的夜晚,我都庆幸自己选择了一个喜欢的专业,因为热爱所以才能坚持,若是当初没有弄明白这一点,只是稀里糊涂的为了读研而读研,我是万万没有办法坚持下来的。这一年里,也有过很多师弟师妹找我咨询时,问过和我当初相似的问题,而当我问他们,为什么你想申请这个专业时,有些答案竟是,“因为我爸妈说这个专业比较好找工作。”、“香港商科不是最好的吗?”、“这个专业是不是比较冷门好申请?”。万事开头难,然后中间难,最后结尾难。如果一直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那就是难上加难了。在此,把谭老师说过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为别人是活着,为自己才是生活。”
什么样的人适合在香港读研?
对比以前,让我感觉区别最大的就是被动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模式,在本科期间上学时,大部分学生往往是以一种“等待指令,完成任务”的心态。我会很认真的思考,我如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如何按照老师提供的方法去搜索更多的资料?我如何才能接近老师的要求得到更高的成绩?而这种思维,会让我成为一个高效完成作业的“好学生”,却不是一个适合做学术研究的“研究生”。到了研究生的生涯,老师往往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更多的时候,你是否会提问?提问的有没有研究价值?你自己想用什么研究方法?才是第一位。
这让我想起在课堂上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在学期之初,学校会发一本关于论文要求的蓝皮书,里面包括了格式、抄袭后果、评分规范等各个方面,却唯独没有提及大家最关注的“重复率”问题。要知道在本科阶段,重复率是10%还是20%,这可是学生“心系的大事”。期末交论文的时候,班上终于有同学问出了这个“民生热点”,没想到老师却很震惊地说道:“既然你不打算抄袭,为什么会在乎重复率的问题?一篇文章的好坏不在于重复率的高低,对于一些整理类的文章,陈述前人的观点,说明白事情就占了许多篇幅,这样的文章即便重复率高达百分之三四十也是无可厚非。但对于创新类的文章,如果是观点重复,论证手法相同,那重复的性质就大不一样。”
所以,读研更注重的是从被动化为主动,我相信这一点不仅仅是在香港,在哪个地方都一样。
最后就是一些很实在的问题,因为这边的官方用语是英语,大部分专业上课都是全英,各种通知也是。建议要考研的朋友们提前准备好雅思,具体的要求每个学校官网都有,学会自己去了解多一些资讯,不然到申请的时候要兼顾许多,就会手忙脚乱。其次就是对于不懂粤语的同学平时也可以多看看TVB的剧,毕竟生活里懂粤语还是方便很多。如果是北方的同学们,生活上确实有很多习惯不一样,那就要提前学好一两道拿手菜啦,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吃饱了才能好好做研究。
写这篇文章的初心是感谢在我迷茫的时候,谭老师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意见,才让我在这条研究的路上走的更好。我也仅希望分享自己的一点愚见,让师弟师妹们少走点弯路~祝福大家都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