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如何运动?我们先看几道例题:1、退休...
大脑如何运动?
我们先看几道例题:
1、退休后轻松了,为什么人的衰老速度反而加快?
2、一般来说读书的孩子为什么比放羊的孩子更聪明?
3、姚明打篮球和潘长江演小品到底是什么决定的?
4、狗为什么天生会游泳?
5、阅读为什么可以让人终身受益?
6、成年的人类脑容量1400~1500毫升,重量3磅,只有大象的1/3,那么为什么人类比大象聪明?
7、左撇子是怎么回事?
每一个婴儿都是一滩泥,怎么捏?捏成什么形状?这就是教育的过程。从古至今我们一直认为教育是哲学,所以教育学和实验室根本就不搭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教育也是科学,科学的特点和哲学不同,哲学依靠逻辑推理就可以提炼出规律出来,科学则必须依靠实证,认知心理学越来越多地揭示出来这些教育科学理论,但是从科学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路途遥远。
经常打铁的人,胳膊上的肌肉就很发达;经常踢球的人,腿部力量就很大;经常卖菜的人,数学口算就很强大;经常坐在办公室里的人,屁股也很大;经常做饭的人,脖子一般很粗。当然这是开玩笑啦,但是这个玩笑却被脑神经科学验证了。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人类是如何塑造自己的大脑,也就是说教育科学的规律从何而来。
显然实验室给了我们明确的结论,只有两个字:运动。但是如何定义运动?这显然不是跑跑步、打打球能够说清楚的。
运动这个词更多被人们用于身体,即体育运动,通过今天的学习才发现,概念外延偏小了。心理学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社会功能”,即一个人在社会中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一般指三个方面:学习功能、工作功能、社交功能。
心理活动规律就是脑的运动规律,每一个人都是存在差异的,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运动就是体育运动。
我们知道教育领域经常使用“能力”这个词,能力被赋予了两个方面的定义:先天性的我们称为天赋,后天性的我们称为教育,先天性是指神经元内部的,即大脑白质,是基因物质决定的,后天性是神经元外部的,即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结形成的,即大脑灰质,核磁共振技术就可以清晰展示出来。这个理论很好解释了姚明和潘长江的问题。
所以从行为主义心理学角度看,运动其实就是所有能够引起大脑刺激的条件,所以对于因为刺激而产生的神经回路变化又划分为三类:无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就是本能反应,经典条件反射就是被动反应,操作条件反射就是主动反应。你为什么眨眼睛?你为什么会望梅止渴,爱屋及乌?你为什么买东西的时候会讨价还价?
显然学习、工作、社交都满足了这个理论,这一点很好解释了退休导致的大脑衰退问题,也就是神经元的退行反应,退休后的环境中,学习运动、社交运动和工作运动都明显减少了,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个真理!
神经元是分类的,不同的神经元承担的任务不同,例如镜像神经元就是我们的情感系统,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但是这不是绝对化的,左脑掌管的功能也可以被右脑的神经元接管,前提是左脑不再使用本该是自己本职工作的那部分功能,这个理论完全可以解释左撇子现象。
胎儿在子宫里是存在神经回路的,这一点和动物一模一样,这些神经回路不需要刺激就可以联结,大部分是和生理需求(生存需求或安全需求)高度关联,例如刚刚出生的婴儿就会吃奶,不需要妈妈去教,也不需要学习,先天性的神经回路。
差点忘了,刺激导致的反应如果是消极的,那么同样也会导致我们的大脑神经元联结后形成稳固的消极情绪,例如抑郁问题。
阅读可以促进颞叶皮层和其他皮层之间的联结,最初我们的语言系统是颞叶皮层的功能,一旦联结成功,就会促进各种能力的整合效应,所以阅读实在太重要了,对于一个孩子的三大社会功能简直就是发动机一样。
这样整个逻辑关系就清楚了,体育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促进神经回路联结的“粘合”物质,例如荷尔蒙、神经递质、脑电波等,而学习、工作和社交可以促进神经回路朝着积极情绪的方向形成联结,让人心理健康,反之就会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