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磊 | 父亲在知青农场
1974年我出生了,“文革”接近尾声了,但城市里的青年学生依然没有回到学校,而是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大搞去农村定居和劳动的群众路线运动。在离我出生的山村不远的荒地,建起了房屋,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也成立了知青农场,城市里的大批青年开始陆续来到这里锻炼。老父亲服从党组织的调配,辞去村里大队长的职务,来到荒郊野外的知青农场当起了场长。
知青农场的场长实际上就是个“孩子王”,这些年轻人大部分是本县城的干部子弟,最高级别的有县委书记家姑娘,少部分从外省来的,听老父亲说,最远的来自天津市区叫什么来着,我也想不起了。
农场也象家庭一样春种、夏忙、秋收、冬藏;养猪、养羊、养鸡、养鹅;农业、牧业、副业样样都搞。这些城市里来的姑娘小伙们,顽皮,仼性,爱恶搞,突然组成这样一个特殊的大家庭,管理起来特别棘手。小伙之间会不明原因地暴力冲突起来,有人赶快去向老父亲告状,他会耐心地说服他们,直到两人互相认错,平心静气地离开。真令我汗颜,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也没有老父亲的耐心,会禁不住发脾气。姑娘之间虽然不致于打架,但会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形成小团伙,专门孤立一些性格不合的,为此,老父亲苦口婆心的打比方,举例子,告诉她们来农场的必要性。逐渐地姑娘们也融成一个快乐地大家庭。
农场最忙的季节是夏秋两季,孩子们从没干过农活,在老父亲的带领下,几乎通过人工就把几十亩的庄稼收回场里,他像慈母一样呵护每一位离家知青,又像严父一样高标准去要求他们。至今还有许多知青们逢年过节问候他!拜访他!只可惜今年的新年这些都不成了,老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老父亲俨然是一位人民教师,广阔的农村就是他的教科书,他会游刃有余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小王画儿画得特别好,老父亲就利用闲暇时间让他发挥特长:画劳动场景,画农副产品,后来这个小伙回城后去了当地的文化局了,成了单位的骨干,干了自己最喜欢的事业!小赵特别爱钻研,爱修理,老父亲就把场里的技术活交给他。他回城后进了拖修厂(可惜八十年代未解体于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节假日会组织年轻人们打扫卫生,清理垃圾,完工后会让食堂大师傅做一顿美食犒劳犒劳他们。
在知青农场呆了一年,老父亲被调回另一个行政村,委以支书重任。他的知青情节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王鑫磊,1998年毕业于内蒙古集宁师专政史系,酷爱文学,现任教于内蒙古化德县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