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水科:新闻评论课,该从哪些方面建构知识体系?
很多学者探讨过新闻评论者的素质问题,比如资深报人丁法章指出,一个具有敏悟力、剖析力、表达力和知识面广的优秀评论工作者,应当具有政治家的热情和眼光,理论家的头脑和判断,社会活动家的活力和本领,杂家的智慧和博学,作家的技巧和感情。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从政策观念、理论基础、知识储备和独立精神四个方面论述了评论员的素质。两位学者关于素质的论述,其实都涉及评论员的知识结构问题。因为知识结构问题是评论员素质构成的坚实基础。只不过素质是一个包含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综合概念。
那么,在新文科背景下,在理论层面,理想状态的新闻评论课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什么?其实可以从思维、认知、价值和知识四个层面去理解知识结构问题。笔者认为,在理论层面新闻评论的知识结构至少应包括以逻辑学为思维基础,以社会学为认知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伦理学为价值基础,以写作和文学表达为知识基础的完整体系。这是因为:
第一,作为一种观点类写作,新闻评论课程首先要有较强的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有力的支持与论证,逻辑学则是评论课程的思维基础。时评的对象是各类新闻事件以及其触发的公共关注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对这些事件和现象该如何判断,如何认识?这种判断和认识就是观点。评论的核心是观点,但这种判断和观点需要坚实的论据和理由去支持和论证,如何清晰界定概念?如何提出好的观点?如何评估论据的有效性?论述基于的逻辑推理方式是什么?如何评估论证的有效性?如何避免常见的逻辑谬误?等等,这些知识和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均来自逻辑学。
第二,作为一种研究性写作,新闻评论的观点实质是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深刻和新颖的认识首先来源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如果没有扎实的社会学理论,就难以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基于深刻认识和理解形成的判断和洞见,才是值得交流的识见和观点。社会学能够带给学生一种理解和认知社会现象的复杂多样的社会因素,以及社会体系如何正常运转的社会学视角。很多新闻事件,涉及社会控制、制度安排、文化传统、社会心理和情绪、群体和组织、政治和权力、社会经济、宗教、家庭等众多社会因素,并且已经发展了丰富的社会理论,是理解和判断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的重要理论工具。当然,更深入的专业知识,还依赖于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法律、教育等相关学科的专门知识。这些知识需学生通过课外大量阅读来解决。但作为理解和认识社会系统的知识基础和方法论,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无疑是评论的认知基础。
第三,作为舆论宣传的重要手段的新闻评论,如果没有对我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屈辱史和中国共产党争取民族独立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奋斗史的深切感受,就难以站在党和国家的政治高度,理解国家和民族现在的成就和困境,难以辩证地看待中国和世界。如果没有这种基本的政治认同感,也就难以表达理性积极向上向善的观点。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伦理学等学科是新闻评论的价值基础。新闻评论的教学需要铸魂,需要课程思政,最好的思政是自然的,是来自马克思主义辩证观、历史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润物细无声式的熏陶。这些学科背后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唯有在深厚的系统的学科基础上的思政教育,才是真的和实的教育,当学生具备这些学科背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的时候,这种思政效果将是碎片化的、故事式的升华主题或强行思政所难以达到的。
第四,作为写作类课程,新闻评论需要了解和掌握诸如选题、标题拟定、结构安排、语言风格等写作的一般知识,因而写作学、文学是评论课程的知识基础。这种知识的教育,其实从小学到大学,从未间断。作为一门课程,这个层面的知识当然是最核心和最基础的知识,大多评论写作教材也对此着墨最多。但从学生的评论表现和资深评论员的评论实践来看,这部分反而是最不重要的。因为,无论是新颖独特和发人深思的观点的提出,还是论据的扎实,说理的透彻,以及逻辑的严密,并不取决于评论的表达层面,而是取决于作者的认知和洞见,思维和逻辑。这的确是令人尴尬的。所以,新闻评论写作的教学,重点并不在教授如何写作,而是如何认识,如何论证。
以上仅仅是从理论层面,分析新闻评论的知识结构。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一个复杂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我们如何理解,如何判断,如何论证,如何表达这种认知和洞见所需要的基本的知识结构。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新闻评论的教学也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构建课程的知识体系,因为这显然是难以胜任和完成的目标。正如喻国明教授批评的那样,要求一个人既是计算机的专家、人工智能专家、大数据的专家,又同时是新闻大家、传播大家,这是不可能的。这种要求本身就是对于专业的一种蔑视和不尊重。在新闻评论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这四个方面只是一个知识框架或者结构框架,是一个参考体系。在实践层面,这当属另外一个问题,在具体新闻评论教学中,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定位,凸显其不同的知识优势,追求差异化发展。比如财经评论、法律评论等,都是更为专业的评论,凸显了评论写作中的经济学、法学知识优势。
(本文系《数据新闻生产背景下陕西新闻教育的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7JK1146)》的阶段性成果,作者为西京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