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84)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84

章、太阳太阴合病

9、苓桂五味甘草汤

【组方】:茯苓四两,桂枝四两,炙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25克)。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编者(太极闲人)按】: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一章关于支饮的论述中,仲景举了一个大型的病案,先从支饮咳逆倚息不得卧服小青龙汤谈起,服药后不解,又随着症状的改变,依次改方苓桂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通过这一假设的病案,介绍了五个方证,其中第一个方证(即今天学习的)属于太阳太阴方证,后面五个属于太阴方证(后面五个已经学习过)。

金匮·痰饮咳嗽病36:(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注】:支饮,服小青龙汤后,“已”,即“倚息不得卧”的症状好了,但病还未解。“口燥”是服小青龙汤寒去欲解的征验。“多唾”乃饮尚存,非一击所能愈。看看脉吧。“寸脉沉”乃饮未根除,“尺脉微”说明津血虚。津血不达四末故“手足厥逆”并且“手足痹”,虚之所致。从“寸脉沉”看似乎表已解,但是“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当然包含夹带水逆了,说明人体仍有运送津液向上、向外自解的反应,所以“气上冲”也属于还有表证。“其面翕然如醉状”,这是服小青龙汤寒去胃有虚热上蒸的表现。“因复下流阴股”,指冲气一旦停止,则水饮又向下。这是描述“气上冲”的一般规律,时冲时休,则气和饮上逆的同时“小便难”、“时复冒”。

我们在前面学习“人参证”时曾提到过,心下痞硬之人参证与气上冲造成的心下胀满有区别。本条则再次谈到这个问题,即气上冲的“胀满”有反复性,而人参证的“痞满”却有持久性。

综上分析,本方证病机是痰饮,冲气所作,这与芩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的病机是类似的。本条有饮和气上冲是核心问题,如果饮重于气上冲,则可归于太阴,若气上冲明显,则归属太阳太阴并病。

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治悸烦利尿的茯苓和治咳逆的五味子,或者是苓桂术甘汤去术加五味子,故与苓桂术甘汤证相类似。然无术则利尿作用稍弱(这是考虑前面已用过小青龙汤去饮),有五味子则镇咳较强。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常见使用本方证。不论是否服过小青龙汤,只要是外寒里饮气上冲、眩悸明显者,皆可考虑选本方。

10、小建中汤

【组方】: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伤寒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阳脉涩,阴脉弦”,轻按脉涩,为滑的反面,乃血行不流畅于表。重按弦,如张开的弓弦,主腹内拘急。“法当腹中急痛”,指脉和证当然相合的意思。其中弦脉属于少阳脉。

本条论述的场合为,原本血气虚弱的人,即使平时看不出什么问题,一旦感受外邪,呈现阳脉涩阴脉弦的病状,或诉腹痛,或即使腹痛尚未出现,都可以根据此种脉象判断里虚,宜给予小建中汤,先补中虚,如果小建中汤服了病好了,当然连小柴胡都不用服了,如果还没完全好,有小建中汤的底子在先,再用小柴胡。

本条论述的是少阳病而兼带里虚的证治,所以小建中汤是可以划归于少阳,或跨属于少阳太阴合病的方证。

伤寒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注】:“伤寒二三日”,暗示太阳病表证未解时期,如果至四五日甚至五六日,邪入少阳,便成为柴胡证。太阳病尽管尚未经汗、吐、下治疗,却已经出现心中悸动而烦者,是因为素来身体虚弱,本来就有里虚,即使有表证,也不可仅攻其表,而必须表里兼顾,尤其补其里虚。由此条可知,小建中汤亦属太阳太阴合病方证。

金匮·血痹虚劳病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注】:“里急”,指腹部肌肉紧绷、支撑状态,“悸”为血少心气不足,“衄”为气冲热亢,“腹中痛”对应前面“里急”,“梦失精”为下焦虚精不守,“四肢酸痛”为津血不供,“手足烦热”为虚热,“咽干口燥”为津液枯燥。此为虚劳的证候。虚劳,是古人对虚损不足之病的通称。

本条展示小建中汤应用范围的广泛性。上面所述以腹痛为主,故将“里急”放第一位,不要以为小建中汤能治一切虚劳。本条所述,黄芪建中汤亦主之。

金匮·妇人杂病18: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注】:这条太简,联系到另一条云“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仅言“腹痛”是不够的,当参考上文方义。且男子也可用本方。

小建中汤是桂枝汤增量芍药(治拘挛痛,但是芍药微寒,里虚有寒,光用芍药不行),又加大量饴糖,甜能补痛。中虚有寒而腹急痛,用这个方子非常好(比如肠结核腹痛发烧)。这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桂枝加芍药汤原治腹满痛,今加大量甘温补虚缓急的胶饴,虽仍治腹痛,但已易攻为补,故名之为建中。谓之小者,以其来自于桂枝汤,仍兼细微解外之效,与专于温补的大建中汤则有别也。本方是治腹痛的常用方,多用于胃溃疡。

【案例】:某,男性,42岁。1966年6月10日初诊。胃脘隐痛反复发作已五年,经检查诊断为“胃粘膜脱垂”。近症:常饿时胃脘痛,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无恶心吞酸,大便微溏,日二次行,下肢酸软。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之未效,后细问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故予小建中汤: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

结果:上药服六剂,胃脘疼已,但饿时仍不适,大便溏好转,仍日二行,仍服上方。7月1日复诊,除大便微溏外,他无不适。

------来自冯世纶<经方传真>

11、当归建中汤

【组方】:当归四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内阿胶。若无当归,以芎穷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金匮·妇人产后病附方(二):《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小腹中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产后一月,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注】:当归建中汤为小建中汤加当归,有补血不留淤之功。妇女产后津气血俱损,“吸吸少气”指呼吸困难。腹中“刺痛”、“小腹中拘急,痛引腰背”,为血虚性淤血。这个时候使用当归建中汤,既能补虚,又能排恶漏,有利于产后的恢复。

与时方的生化汤比较,生化汤更具有排通的作用,若气血大伤则当归建中汤更适宜,既能补益气血,也能缓急止痛(产后宫缩),更适合于产后比较虚弱的人。

除了妇人,男子若现小建中汤证,且面色偏暗黄,或血虚证比较明显,也可以用此方。

按照汤本求真的意见,“小腹拘急”、“刺痛”,则腹直肌挛急主要在左侧,而“气”或“水”引起的腹直肌挛急主要在右侧,包括“气上冲”也是如此。日本人重视腹诊,供参考。

12、黄芪建中汤

【组方】:桂枝三两,去皮,炙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二两,胶饴一升,黄芪一两半。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金匮·血痹虚劳病14: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注】:里急,为腹中痛的简词。虚劳病,若里急腹中痛,又有诸不足的气血不充于表的表虚证者,属太阳太阴并病,宜黄芪建中汤主之。

黄芪主诸肌表不足者指,自汗、盗汗、或皮肤干而不润、腹皮贴于背、无热或微热而咳、肌表缺乏正气者,故不必汗之有无也。

小建中汤中更加黄芪,用于小建中汤证而又有黄芪证者。黄芪味甘,补脾胃,固表。若人身精气不足于体表,则肌肤失养,腠理松虚,皮肤不润,客气乘虚据之而不去,则自汗盗汗,甚则痈疽恶疮等证起矣。黄芪能通精气复实于表,表实则邪自去也。

金匮·黄疸22: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注】:男子黄,指女劳(贪恋女色者)黄疸,因房事不节而致。条文太简单。在金匮上描述女劳黄疸说:“额上黑(古人认为这是肾伤),微汗出(表和,指明病非外感),手足中热(津血虚生热),薄暮即发(指病在血分),膀胱急,小便自利(一则说明有瘀血,二则说明虚中气虚不制下)。”而本条仅仅用“小便自利”代表上面所说,整个是简文。

在治疗上,金匮给出两个方证,一个是硝石矾石散,主要针对女劳黄疸有腹水这种情况,另一个方证就是今天学的黄芪建中汤,条文中说的“虚劳小建中汤”,其实就是黄芪建中汤。从桂枝加黄芪汤有治黄疸、黄汗作用来分析,说明黄芪祛黄作用甚明。小建中汤没有黄芪就没有祛黄作用,所以虚劳小建中汤应该是黄芪建中汤较为合理。

一般黄疸的治疗都要利小便,而女劳疸因虚而小便自利,就不用利小便了。用黄芪建中汤,其实是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黄芪。前面在学习小建中汤时说过,小建中汤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在六经归属上横跨少阳、少阳太阴、太阳太阴。方中以桂枝汤打底,具有解表功能,所以一般把它说成是太阳太阴合病方证。这几个建中汤都是表里皆病,而所治均含由里出表之义,这都是因为方证中的核心是桂枝汤。

13、射麻黄汤

【组方】: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25克),大枣七枚,半夏大者八枚。一法半升(65克)。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6: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注】:外有寒邪束表,内有痰饮,气不能外发而挟饮上逆,咳而呼吸难,喉中痰鸣象水鸡叫唤声,射干麻黄汤主之。这个组方温药多,只要没有发热证,就可以使用。有热加石膏。

射干微寒,去热清咽,是主药。射干、紫菀、款冬花、五味子都治咳逆上气,而射干尤长于清痰泄火,以利咽喉。麻黄、生姜发表散邪。半夏、细辛、生姜、大枣都去饮降逆,五味子也去饮降逆,但不及半夏、细辛有力量。这个方子没有桂枝,发汗力不大,微解表,主要正面治咳逆上气兼内去饮,侧重于上气痰鸣者,是个常用组方。

气管炎咳逆痰多,咽中不利者,本方有良效。若口干或烦躁者宜更加石膏。

药物】:

射干:味苦微辛微寒,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之要药。为有力之消炎解凝药,有驱瘀血及缓下作用。

紫菀:辛温润肺,苦温下气。为温性镇咳祛痰药,兼有和血作用。

款冬花:辛温,泻热润肺,消痰除烦,定惊明目。治咳逆上气、气喘喉痹、肺痿、肺痈、咳吐脓血,为治咳嗽之要药。

(0)

相关推荐

  • 桂枝汤能治许多疾病

    桂枝汤为<伤寒论>之首方,也是<伤寒论>论述篇幅最多的方,弄清它的原理及加减变化,就等于弄懂了半部<伤寒论>. 我临床应用桂枝汤甚多,几乎每天都不离桂枝汤的加减化裁 ...

  • 方剂学温中祛寒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理中丸 <伤寒论> 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甘草朮干姜. [组成]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各9g) [功用]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 ...

  • 小建中汤的方证表达

    (1)桂枝人: 豆芽身材.形削白瘦.皮肤白润.潮湿.纹理细腻:舌体柔软.柔嫩(桂枝舌): 脉浮高虚缓(桂枝脉.因体型瘦弱,故脉浮高易得):易出汗.易烦热(气上冲):易肢体酸痛(外证未去,营卫不和):腹 ...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02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02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阳明胃家实之大承气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十.胃家实证 1.大承气汤 伤寒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1)

    本文根据本群各位老师讲课的内容,尽量进行了剔除错误.删烦就简.增补遗漏,修订而成.为了突出学习的完整性.系统性.风格一致性,对讲课记录进行较大的修改,也不再列出哪位老师讲哪部分内容. 本群各位讲课老师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8)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11.麻黄汤 「太阳伤寒」之「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头项痛.身痛」乃麻黄汤证之典型证. [组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约28克).上四味,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7)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8.桂枝加葛根汤 [组方]: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二两.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6)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5.桂枝加黄芪汤 [组方]:桂枝,芍药各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5)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插曲]:刚学过太阳中风的桂枝汤.伤寒论中以「六经名+中风」作为题首者,共8条,即各经都有「中风」条文.于是,以内经解释者认为,各经皆有「经证」,或者说,各经皆有自己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4)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一个特点,是直接从方学起.而不是先学药理,再辩病因,根据病因选药组方,不走这条路. 什么是经方?是张仲景继承<神龙本草经>.<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

    第一章.太阳病 第一节无方证条目 第8.9.10三条,是岐黄家言,恐后世所添加,略去. 伤寒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2)

    第一章.太阳病 什么是太阳病?按照内经解释来说,有将「手足太阳经络」联系起来的,有将「太阳寒水之气」联系起来的,有将经络.膀胱.小肠.气化合起来考虑的,还有提出「经证」.「腑证」.「本病」.「兼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