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说大秦(四) 商鞅变法的背景
(君臣初相识)图片来源百度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去世,嬴渠梁继位,即秦孝公。
秦孝公的继位,是秦献公一手促成的,此时的秦孝公在国内的势力,远不及他大哥公子虔,万幸的是,此时秦国举国上下的目光都放在对外的战争中,公子虔即使不继位,凭借其自身统兵的能力,依旧能在国内保持极高的地位。最终,为了不发生内部冲突,削弱秦国好不容易才获得的战争红利,公子虔选择支持嬴渠梁,秦孝公顺利继位。
秦献公作出这样的选择,是有原因的。秦国在经历了献公时代的变革后,开始逐渐强大,但是依旧不具备恢复秦穆公时期霸业的实力,而他的变革,也并未触及制度的根本,想要让秦国的实力得到质的提升,唯有再次变革。秦献公深知公子虔虽能够统兵打仗,却不是能够带领秦国走向强大的新君,更重要的是,公子虔跟旧贵族集团走的很近,如果由他继位,变法图强很可能无法继续。
深入了解过历史的,都知道,主导变法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好下场,不是自己身首异处,便是遗祸子孙,盖因变法触及的往往都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在当下的秦国,这个集团就是旧贵族。一旦开始进行触及根本的变法,他们必然会疯狂反扑,甚至鱼死网破,这种压力,不是一个跟旧贵族走的近的继承人能够处理好的。
几千年的历史,面临这样抉择的一个是秦献公,一个是隋文帝,同样的选择,前者成功,后者失败,这不仅得益于秦献公的变革让旧贵族享受到了战争红利,更是因为当下的秦国还面临空前的外部压力和国仇家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