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三峡:三峡十八怪

梦回三峡:三峡十八怪

千百年来,由楚、巴、蜀多种文化交融,三峡流域(指大三峡地区)呈现出特有的习俗。这些习俗在衣食住行、婚娶丧葬、崇拜信仰等方面表现出与其他地区习俗的差异,我们把它称作“十八怪”。这种差异,说奇怪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它就是地域文化的具体表现。

种田锣鼓响天外

祈福大树系红带

绝色美女一代代

隔山唱歌谈恋爱

新娘出嫁哭声哀

丧葬都用红棺材

纤夫裸体无遮盖

鬼城偏偏爱鬼怪

依山建楼吊起在

古棺悬在半山崖

端午门前挂菖艾

三个端阳连着排

粽子要向江中甩

家家户户做腌菜

竹枝诗词人人来

农民年年把诗赛

围坛咂酒吮得快

男女起舞把手摆

注:“崖”按三峡方言读法,读“ái”。

一怪:种田锣鼓响天外

为了提高劳动效率,三峡农民在田间换工劳作时,常有敲锣打鼓习俗。例如,挖田有挖田锣鼓、栽秧有栽秧锣鼓、薅草有薅草锣鼓、采茶有采茶锣鼓、播种有播种锣鼓、收割有收割锣鼓等。

挖田锣鼓

劳动时敲锣打鼓是三峡民间换工时利用劳动者好胜心开展劳动竞赛,用以提高工效的一种集体劳动形式。具体使用多少锣、鼓,视参加劳动竞赛的人数确定。十五、六人,一面鼓,一面锣;二十五、六人,两面鼓,两面锣;五、六十人,两面鼓,四面锣……参赛者是必须具有一定劳动技术且自带劳动工具的青壮年男女。劳动开始时,参赛者在田间“一”字形排开,由执掌锣鼓的“歌师”挑选技术与体力兼优的生产能手“打边”(又称“掌场”),然后“起鼓”。打锣鼓有成套的唱腔,歌词往往是当地民歌或现编现唱的内容。起鼓时唱“下田号子”,收场时唱“放工号子”或“煞鼓号子”。劳动中间,“歌师”发现劳动者劲头松懈,便会紧催锣鼓,叫“照场”。此时,“打边”者大显身手要将他与其他参赛者之间的距离拉开。其他人自然不甘落后,紧追不舍,劳动的农活效率便“顶”上去了。

当然,“收场”之后,东家必须以酒肉款待歌师与所有参赛者。

二怪:祈福大树系红带

大千世界中,信土地神、山神、水神等常见。但是,在三峡中,有些地方乡民信树神。

树神由巫信仰而来。一些生长多年的参天大树(樟树、松树、榕树、枫树、杉树等),往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会在经年历久中传出许多神奇的故事,加上人们的渲染与传播,树神便成了有灵验的神灵。凡被奉为神明的“神树”,绝对不允许砍伐。相反,逢年过节还要虔诚参拜树神,以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参拜“树神”时,乡民们会以鸡、猪头、鱼“三牲”供奉在树前,由族老秉香礼拜、宣读祭文,或由乡民下跪祈祷、默默许愿……礼毕,还要敬酒、燃鞭、敲锣打鼓、跳起舞蹈(巫舞或地方舞)。最后,参拜者还会在树干、树枝上系上红色布条,以示吉祥。

三怪:绝色美女一代代

三峡山好水好空气好,具有滋润美女的绝佳自然环境。由此,才会“钟灵毓秀千秋在,绝色美女一代代”。自倾国倾城的美女王昭君出塞联姻,人们逐渐发现峡江里出美女。历朝历代选妃,朝廷总会派人来到三峡选美。

三峡美女王昭君

三峡美女,出自青山清泉的养育,长得娥眉明眸、朱唇皓齿、肌肤如雪。正因为如此,才有峡江千百年来“青滩的姐,泄滩的妹”、“巴东姑娘一枝花”等民谣传唱,才有了宋玉笔下巫山神女“外貌端庄、姣丽、丰盈、温润,形态清静”的描述,才有了“好吃不过北方饺子,好看不过峡江妹子”的说法。一位外地来三峡工作的帅哥谈到峡江姑娘时说:“她们不让你目不暇接,心猿意马才怪呢!”这里,“目不暇接”是指美女多得看都看不过来,“心猿意马”是指观者想若非非。

三峡美女

说也奇怪,嫁出三峡的美女,几代人后就与当地人相差不大。唯独生活在三峡里的姑娘们,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绝色美女层出不穷。

四怪:隔山唱歌谈恋爱

在三峡地区,土家、苗家、甚至于汉家青年男女,有着“有了山歌不用媒”的习俗。千百年来,尽管封建礼俗会束缚三峡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但在三峡青年男女中,用山歌调情、恋爱,最终走到一起,也是司空见惯。三峡民歌“哥唱山歌妹合音,二人对歌定终身,风流就从山歌起,哥有意来妹有情”就是很好的写照。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民歌至今流传,例如:

姑娘试探“妹娃儿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男子答:“我就来推你嘛!”——三峡民歌《龙船调》;

男子试探:“喝你六口茶,问你(第)六句话,眼前这个妹子噻,今年有多大?”姑娘答:“你喝茶就喝茶,哪来这多话?眼前这个妹子噻,今年一十八。” ——三峡民歌《六口茶》;

柳小姐:“十指尖尖,我做了一双鞋。”男子:“你送给哪个啊?”柳小姐:“做双绣花鞋送给我情郎。”男子:“那就送给我吧!”柳小姐:“送来送去,那我就送给你。”男子:“给不给钱噻?”柳小姐:“只要是人好,哪个要你什么钱?!” ——三峡民歌《十指尖尖》。

对歌

五怪:新娘出嫁哭声哀

峡江两岸土家人,姑娘要出嫁了,哭得比谁都厉害。她们哭嫁的声音盖住了一切嚣闹的锣鼓,哭得山摇地动、憾人心魄。土家姑娘用“哭”这一形式,倾诉着心中的情感。

哭嫁有讲究:土家姑娘要从十二三岁开始就学习哭嫁;姑娘哭得越厉害,越说明这个姑娘聪明伶俐又能干;姑娘离开娘家时都这么有情,在婆家不也有情?姑娘哭嫁的时间从男方通报结婚时间前半个月就开始,见娘哭娘、见嫂哭嫂、见姐妹哭姐妹……如果姑娘会哭,一个月内不哭重复内容。她会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

哭嫁

哭嫁是土家人婚礼的序曲,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哭是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貌。

土家姑娘哭嫁这一习俗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直到现在三峡的大山旮旯里,依然保持着这种古老的习俗。

六怪:丧葬都用红棺材

三峡里丧葬流行红棺材,这个习俗是从屈原投江后而兴起。

传说,屈原投江后,神鱼将他的遗体托回到他的家乡归州。家乡父老聚在一起,商议着怎样来安葬屈原。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说:“皇帝死了,想上天成仙,就睡在红漆棺材里。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忠臣,他比皇帝更应该成仙!我们就用红漆棺材装殓了屈原大夫吧?”大家齐声赞同老人的提议。于是,屈原大夫就躺在红棺材内安葬。出殡时,天空中一道红光一闪,屈原大夫升上天空,向家乡人告别,红漆棺材里只剩下了屈原穿过的一套衣服和一顶帽子。屈原大夫上天后,归州的百姓想去看望他。老人们临死前,总要嘱咐后人用红漆棺材装殓,好让他死后上天堂去看望屈原大夫。久而久之,用红漆棺材装殓死者,不仅成了归州风俗,逐渐扩大到峡江。这个习俗一代一代,一直保留到现在。

出殡

七怪:纤夫裸体无遮盖

自古以来,三峡中滩多流急,上水木船要由纤夫拉纤上滩。

纤夫随船行走,到了滩头需要他们拉纤时,他们必须要从船上带着纤绳跳入浅水中上岸(有时只能身负纤绳从深水里游上岸)。船上滩后,他们还得回到船上继续推桡。由于三峡里险滩一个接一个,他们也就一会儿涉水上岸拉纤,一会儿又得上船推桡……过去三峡里的船工多数穿着用麻或棉织成的西兰卡普布(即家机布),这种布一旦沾水后,会很硬,穿在身上容易磨烂皮肤。况且,峡江里一滩接一滩,他们要不断下水→起水→下水→起水……磨烂的伤口频频地沾水容易发炎。此外,衣服打湿,棉布吸水后格外重,纤夫穿在身上干活时不利索(轻便)。因此,纤夫们为了不得病与干活方便,经常在长江或长江支流上一丝不挂地拉纤。船上与岸边没有人时是这样,即使有人还是这样。若是碰上大姑娘与媳妇们在江边洗衣、担水,一丝不挂的纤夫们还会戏谑地与她们调情。

三峡纤夫

八怪:千年鬼城爱鬼怪

三峡地区的丰都是全国有名的“四大鬼城”之一。这里自古就流行有“鬼巫”民俗和“鬼文化”。

据《丰都县志》记载,当地民间传说,汉代有阴长生与王方平两个方士(古代用自然变异现象、阴阳五行说来推演人与国家的吉凶祸福、医卜星相的人)曾于丰都平都山修炼成仙,道家遂于此山设天师,并将其列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后人附会阴、王二人为“阴王”,“阴王”所居之地为“阴都”,即“鬼都(鬼城)”。鬼城仿阳间司法体系,营造了一个阴间等级森严,集抓捕、羁押、庭审、判决、教化功能于一炉的“阴曹地府”——“十八层地狱”,专门惩治生前作奸犯科的恶人。在“阴曹地府”,阎王、判官、小鬼是惩治恶人的司法、执法化身。因此,“阴间”的这些鬼怪是教化人们抑恶行善的使者,受到当地人的偏爱。

丰都阴司街牌楼

当地民间有着与鬼神文化密切相关的民俗风情,以及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等,表现出与中国其他地区鬼文化明显不同而有趣的差异。

自古以来,丰都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会举行鬼城庙会。在庙会上,有诸如观花、走阴、游冥、招魂等各种民俗活动。此外,还会有“阴天子娶亲”、“城隍菩萨出巡”等民间传统鬼神文化为内容的表演项目,令人耳目一新。

九怪:依山建楼吊起在

峡江两岸,山势陡峭。三峡民居,会依山傍水修建。在险峻的山坡上修建房屋,为了扩大住宅面积,房屋的基础一边在坡地上,另外三边用木柱支撑,悬在半空中。由于房屋的基脚吊在半空,当地人称这种建筑为“吊脚楼”,或叫“吊楼子”。

吊脚楼

吊脚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依山搭建的吊脚楼历史悠久。在古代三峡里,建吊脚楼讲究风水:力图房屋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地势为最佳屋场。后来,虽不那么讲究风水,但仍然注重房屋建筑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以求一年四季采光通透。

吊脚楼结构简单、稳定且实用。房屋以木材为主要原料,吊脚用木柱支撑,房梁以木柱相接,相互之间紧密楔合、柱柱相连、梁梁相扣。房子框架不用铁钉,全部用榫卯衔接。吊脚楼的“脚”一般高达数丈,悬于地面之上,使房屋通风干燥,能防毒蛇野兽的危害。吊脚楼的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十怪:古棺悬在半山崖

古代三峡人安葬,有一种习俗:亲人死后先就近安葬,待过了3~5年或更长时间(最多不超过13年),再起出骨骸,洗净后放于棺材中。然后,在临江的悬崖峭壁上凿洞为墓(或选择绝壁上天然洞穴),将棺材置于悬崖绝壁洞内。这是由于峡江人认为“葬至高则孝心至纯”。后来人把这种悬在半山崖上的棺材,形象地称作“悬棺”。大家都知道西陵峡中有“兵书宝剑”峡很有名,其实,那洞穴里放置的“兵书”,就是悬棺。据考证,三峡这种悬棺丧葬习俗至少有4000多年历史了。

兵书宝剑峡中“兵书”即悬棺

宋朝诗人苏东坡少年时满怀豪情出三峡,见到峡中悬棺,开始还以为是三峡人储藏在绝壁上的粮仓,一旦知道那是悬棺时,悲从中来,曾在《出峡》一诗中伤感地叹道:“石窦见天囷,瓦棺悲古葬。”这里,“窦”为孔、洞;“囷(读qūn)”为样子像粮仓的事物。这名诗的意思是东坡所看见石穴中像粮仓一样的东西,原来是古葬的棺材!

“悬棺之谜”一直是古代文明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试想:几千年前,没有交通道路条件,没有先进起重设备,没有专门运输工具,古三峡人是用什么原始方法将逝者与装殓他的棺材运送到在壁立千仞的悬崖上?

迄今,我们不得不为先人的智慧与能力而叹为观止。

十一怪:端午门前挂菖艾

菖,即菖蒲;艾,即艾蒿。三峡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挂艾。”每逢端午节,三峡人会上山割来菖蒲、艾蒿,然后用红纸条扎成束后悬于门前。

倒挂菖艾

传说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的。屈原家乡的秭归人得知此噩耗,无限悲痛,认为这一天邪气太重,正义得不到伸张,才使得屈原大夫走投无路投江。自古菖蒲与艾蒿有辟邪功能,将此物挂于门前,可以使各家各户能够远离邪气与瘟疫。从此,端午门前挂菖蒲、艾蒿的习俗一直保留到现在。

十二怪:三个端阳连着排

在三峡里,端午节是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从五月初五到五月二十五,一共有二十一天时间。“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峡江人把农历五月初五称为“头端阳”,五月十五日称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称为“末端阳”。

“头端阳”到“末端阳”,这段时间都可以看成端午节。从头端阳这天开始,民间包粽子、挂菖艾、煮鸡蛋、吃大蒜、喝雄黄酒。大端午这天,各家各户会备下佳肴接女儿、女婿回家同享,俗称 “过大端阳”。在端午节期间,峡江人组织划龙船(也称“赛龙舟”)、舞狮子、逛庙会、办诗会等民俗活动。“末端阳”是端午节的尾声,过了末端阳,才算是端午节结束。

上世纪80年代秭归屈原庙前赛龙舟

十三怪:粽子要向江中甩

三峡中的秭归县是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每年到了端午节,秭归家家户户包粽子。包好的粽子,不仅是自己食用,还要投入江中。当地人常说,粽子要“吃一半,丢一半”。这里“丢”,就是指投入江中。

千百年来,每逢端午节这一天,秭归人要举行大型龙舟赛,赛前有一个祭祀仪式,就是“丢粽子”。向江中投放粽子,是在划龙舟“招魂”程序时开始。“招魂”时,龙舟在波涛汹涌的长江上来回飞驰,此时龙舟上的桡工们会唱起凄切、婉转、悲壮的《招魂曲》,歌声如泣如诉,催人泪下。随着《招魂曲》悲壮的歌声,从岸上到船上,人们同时向大江中抛洒着棕子和青桔子,将雄黄酒倒入江中。

2004年秭归端午节投粽入江

人们怀着敬爱屈原之心,将包好的粽子扔进长江这个习俗来自于秭归古代传说,主要有两种说法:1. 人们把包成三角状的粽子(角黍)投入水中,龙王不敢食用,可让屈原享用;2. 人们把粽子投入水中,供鱼食用,则鱼就不会再去吃屈原的真身。

十四怪:家家户户做腌菜

峡江人把泡菜、榨菜等腌制的菜,都习惯叫腌菜。无论是城镇居民或是乡村农民,无论是汉族、土家族或是其他少数民族,每个家庭都喜欢做腌菜。做到一定规模,还可以将腌菜进入集贸市场销售。

涪陵的榨菜全国有名,是用青菜头作为原料,先脱水晾干,然后用大瓦缸或者坛子,将盐、辣椒和辅助香料等依次放入——像腌制大头菜一样腌制。

泡菜做法更简单。只要有好的泡菜水,随时可以将街上买来的新鲜蔬菜清洗晾干放入泡菜坛中,第二天即可食用。一年四季,有什么新鲜蔬菜出来就泡什么。例如,白菜、青椒、红椒、白萝卜、胡萝卜、黄瓜、莴苣、大蒜、茭头、嫩姜、豇豆等都可以泡制食用——菜鲜味美,可口开胃!

新鲜泡菜

十五怪:竹枝诗词人人来

学者研究已经证明,竹枝词起源于三峡。这里的三峡,指大三峡地区。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每首七言四句,形同七绝。由于此诗体来自民间歌谣,因此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特别是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冬天,著名诗人刘禹锡出任夔州(奉节)刺史,刘禹锡将竹枝词变革后进行推广,使得竹枝词更加普及。刘禹锡离开夔州后,当地喜爱竹枝词一直延续到现在,故而有“诗城奉节”的赞誉。

奉节竹枝词牌园刘禹锡像

由于竹枝词是一种雅俗共赏、喜闻乐见、清新活泼、好学易记的艺术形式,自唐朝至今,竹枝词在三峡一带非常普及。而且,不仅是文人才子喜欢竹枝词,农民樵夫也爱唱竹枝词。古往今来,三峡地区小城小镇街头的茶馆、酒肆到处可以听到有人吟唱竹枝词。下面引用几句竹枝词,来说明竹枝词在三峡里的普及程度。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放牛的巴蜀姑娘唱竹枝,正是藕丝菱叶傍着长江的时候。

“闲来却伴巴儿醉,豆蔻花边唱竹枝。”——意思是说闲来无事与巴蜀男儿一起喝点小酒,醉倒在花丛中仍然唱着竹枝词。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巴蜀儿女一齐唱着竹枝词,招惹客居江边阁楼的使君(指白居易自己)无法应唱,病上添愁。

十六怪:农民年年把诗赛

文化人爱诗很平常,“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但是,地域性的农民爱诗并不多见。令人称奇的是屈原家乡农民爱诗,而且组织有诗社,年年举行赛诗会。

《秭归县志》记载“屈原诞生地乐平里诗风特盛,明清时代有好诗者的结社‘骚坛’。每逢端午前后,好诗者邀约相聚,饮酒赋诗,述志抒怀,蔚为风气。”

在赛诗的这一天,“骚坛诗社”的社员们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坐在一个庭院内,自由登台献诗,共同缅怀屈原。文革期间,诗社活动一度中断。据《三峡新闻网》报道,自1982年诗社恢复以来,“骚坛诗社”社员们共写诗填词4500多首,出版《吊屈原专集》、《骚坛诗稿》等诗集10多本,可谓硕果累累。

1983年乐平里骚坛诗社端午诗会

十七怪:围坛咂酒吮得快

千百年来,三峡农家都有“咂酒”的习俗。三峡人好客,每逢朋友来了都会以最好的酒款待。按照本地习俗,让客人围着酒坛子,借助竹管、藤枝或芦苇杆等管状物把酒从器皿中吸入杯或碗中饮用或直接吸入口中。这种喝酒,叫“咂酒”,古称“打甏”。

“咂酒”坛子里装的酒,不是白酒与红酒,而是农家自己用苞谷、小麦、毛稗、草籽、红稗等多种带壳杂粮作为原材料酿制出的“土酒”(类似于米酒)。这种酒,色泽澄黄,气味芬芳,口感醇厚,估计酒精度大约在20度左右。“咂酒”含有较丰富的糖分、氨基酸、酯、甘油等物质,有一定的营养价值。适当饮用此酒,可以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有消除筋肉疲劳的作用。

咂酒时,一般先由长者先咂,然后再由其他客人轮流围着酒坛咂。酒量大的多吮一点,吮快一点;酒量小的少吮一点,吮慢一点——气氛宽松,没有人逼你喝醉。如果客人很快将坛中的酒吮完见底,主人会特别高兴。

咂酒

如今除了边远山村,围坛咂酒的习俗在其他地方已不多见。

十八怪:男女起舞把手摆

三峡农家在农闲或祭祀时,男男女女会围成一层层圆圈,以场院中心为核心,跳起摆手舞。

摆手舞也叫“巴渝舞”,产生和流传在长江三峡流域。摆手舞来自农家,因而舞蹈动作原始地摹仿了生产劳作过程。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大部分舞蹈动作已失传,今幸存的动作还有:单摆、双摆、播种、栽秧、薅秧、割谷、打谷、挑谷等数十个。

1957年来凤县农民跳摆手舞

摆手舞以前只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举行,乡民们在这一天会聚集在摆手堂或土王庙前,以粑粑、豆腐、团撒、刀头为祭品,在老土司或长者的主持下举行盛大的祭祀和摆手活动,气氛十分热烈,常常通宵达旦。后来摆手舞逐渐普及,每逢节日喜庆,土家人也会到“摆手堂”或草坪、院坝跳摆手舞。

摆手舞

现在,摆手舞几乎成了“三峡舞”。每到晚上,三峡沿江各城镇、市区内,满大街都可见跳摆手舞的爱好者。有时候,成千上万的人转着广场中心“摆手”,蔚为壮观!

2013年5月8日,于武昌阅马场

分享:

(0)

相关推荐

  • 试释两阕福州风俗竹枝词《端午节》

    八十多年前,"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地方特色"的福州本土报纸<华报>,曾刊载"沧叟"撰写的两阕以<端午节>为题的福州风俗竹枝词,现抄录并试 ...

  • 闲话端午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端五节."端""初"同义,"五""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五月&qu ...

  • 他画三峡,气吞山河

    黄纯尧(1925-2007) 生于成都 师承徐悲鸿.黄君璧. 谢稚柳.傅抱石.陈之佛诸先生 1947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 后来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 曾任南京师大教授 江苏美协副秘书长.常务 ...

  • 这就是端午节,让孩子们度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

    点上面关注"学做美食"--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 这就是端午节,让孩子们度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 端午节 ...

  • 【湖北.宜昌】踏遍青山人未老之(211)“穿越时空梦回大秦”之(二)--三峡人家...

     船在江上走,人在画中游.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峡人家]        船在江上走,人在画中游.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峡人家]"灯影石"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 梦回三峡:1 小镇香溪

    小镇香溪 作者:梦回三峡 香溪小镇,常常使我梦縈魂绕. 香溪小镇距秭归县城7.5公里,由于它是在香溪河进入长江处形成的自然集镇,故命名为香溪镇. 香溪小镇坐落在香溪河口 香溪小镇东临清澈见底的香溪河, ...

  • 梦回三峡:2· 秭归胜迹溯源长

    梦回三峡:秭归胜迹溯源长 说秭归胜迹源远流长,是郭沫若老先生.1961年9月17日,他途经秭归曾诗云: 秭归胜迹溯源长,峡到西陵气混茫. 屈子衣冠犹有冢,明妃脂粉尚流香. --郭沫若<过西陵峡二 ...

  • 梦回三峡:3·相公岭下宋玉宅

    归州老县城坼迁 梦回三峡:相公岭下宋玉宅 基于楚国宋玉在中华文坛的耀眼地位,一段时间里许多地方的文化人讨论哪里的宅院是宋玉居所,争论激烈.其实,宋玉寿七十六而终,一生住过的宅院不知有多少处. < ...

  • ​梦回三峡:峡江中的三大险滩

    [图片][图片]如果有人问,长江上哪里险滩最多?回答是:长江三峡.如果有人问,三峡中哪里险滩最多?回答是:西陵峡.如果有人问,人们常说三峡的三大险滩是哪几个?回答是:泄滩.青滩.崆岭滩.如果有人问,这 ...

  • 梦回三峡:船工号子

    梦回三峡:船工号子 今年初,宜昌的一位同学送给了我一套宜昌市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宜昌记忆>(含四张光碟).<宜昌记忆>中申遗的名录中,就有异常珍贵的"长 ...

  • 梦回三峡:归州古八景

    少时,听老师讲过归州有古八景,但不知是哪八景.后来,才知道古代不同时期,选定的归州八景不相同.归州志书中最早提出"八景",是康熙十一年手抄本<归州志>.珍本由知州曹熙衡 ...

  • 梦回三峡:巫山古八景

    打开故宫珍本.康熙年间<巫山县志>,欣喜发现里面"巫山八景"明确指定:澄潭秋月.青溪渔钓.南陵春晓.女观贞石.夕霞返照.秀峰禅刹.宁河晚渡.阳台暮雨.再翻看光绪版< ...

  • ​梦回三峡:宜昌八景

    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宜昌八景"发生了许多变化.这里"宜昌八景"中的"宜昌"是指清代东湖府,相当于现在宜昌市区部分.据同治五年<宜昌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