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斯家族的戴维斯双击

什么是戴维斯双击(双杀)?在市场低迷时以低市盈率 ( PE ) 买入股票,待成长潜力显现每股收益 EPS 上升,在市场高涨时以高市盈率卖出,这样可以获取每股收益 ( EPS ) 和市盈率 ( PE ) 同时增长的倍乘效益。这种投资策略被称为 ' 戴维斯双击 ',反之则为 ' 戴维斯双杀 '。

戴维斯家族在美国投资界享誉盛名,祖孙三代都是极成功的投资家。一个家族世出一个投资大师已实属不易,祖孙三代皆成名于江湖,大概美国历史上也是独此一家。鼎盛时期,这个家族曾经管理1000亿美元的庞大资产,作为一个白手起家,且从未雇佣庞大的分析师和基金经理队伍的家族资产管理公司,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第一代戴维斯:无法复制的战绩。

戴维斯家族的投资史,始于出生于1906年的斯尔比·卡洛姆·戴维斯。据说祖先是从“五月花”登陆美国的最早一批移民。青年时代的戴维斯对经济和金融毫无兴趣。1928年从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戴维斯周游欧洲,并在瑞士获得了政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戴维斯零零星星做过几份工作,其中包括纽约州保险行业部门主管。就是这份工作,改变了戴维斯的一生。直到今天,保险行业依然是投资界公认的最难理解的行业之一。保险业财务报表复杂且充斥着行业术语,上世纪40年代的保险行业的信息披露更是极为有限。戴维斯利用职务之便,详细研究了保险行业的历史和商业模式,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行业专家。卸任后,已经38岁的戴维斯,问妻子借了5万美元,于1947年成立公司,专门投资保险行业股票。

那个时候,经济大萧条刚刚结束,市场避险情绪极高,没有人对股票有任何兴趣,美国政府债券是公认的最安全的金融资产。股票估值非常便宜,道琼斯指数市盈率仅9.6倍。很多保险公司的估值远低于所持的债券和按揭贷款等金融资产价值。另外,美国保险业也随经济的复苏成为成长性良好的行业。随着大批新家庭的成立,人寿、房屋、汽车等险种增速明显加快。戴维斯正是看中了这个行业的低估值和即将到来的成长性,大举购入美国保险公司的股票,并使用了最大限度的杠杆。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随着保险行业成长的加速,保险公司的市盈率也随着市场情绪的好转而上升,盈利增长和市盈率同时提升,这就是著名的“戴维斯双击”效应。再加上杠杆,戴维斯的财富开始迅速地积累。

到了60年代,道琼斯指数已经从1947年戴维斯开始投资的时候上涨了5倍,而戴维斯的那些保险公司股票同期上涨了200倍。这时戴维斯觉得美国保险公司估值不再有吸引力,于是把目光投向日本。调研后,戴维斯果断大举买入了日本保险公司的股票,这让戴维斯不但再一次上演了戴维斯双击,还分散了以后美元贬值的风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戴维斯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投资者,他以一己之力,单凭一个行业,创造了投资史上的奇迹。戴维斯起初问岳父借的5万美元,在他去世的时候,已经变成了9亿美元的巨额财富。当然,戴维斯赶上了美国和日本两个市场最繁荣的几十年,并上了杠杆,而且几个牛熊市场交替,他几乎一股未卖。天时地利人和,恐怕很难有人可以复制戴维斯的投资战绩了。

穿插个故事。孙子克里斯曾说过爷爷戴维斯的一个例子:“一天,我们路过办公室的一处空地,我向祖父要一美元买个热狗。他对我说:“你知不知道,要是你明智地投资这一美元,它每隔5年就会翻一番?当你到了我的年纪,也就是50年后,你的钱就变成了1024美元了。难道你真的这么饿,要花1000美元去买个热狗吗?”在戴维斯看来:“一个投资账户是钱最适合呆的地方,在那里,钱是会带来欢乐和希望;在投资账户之外,花钱人的手里,钱是让人焦虑不安的毒药。它侵蚀着自强自立的精神,破坏着自食其力的激情。”

第二代戴维斯:基金业的奇迹。

第二代戴维斯出生于1937年。称其为谢尔比。谢尔比的青少年时代跟戴维斯如出一辙,上的同一所高中,念的同一所大学(普林斯顿),学的同一个专业(历史)。但谢尔比没有浪费时间,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华尔街工作,在纽约银行研究部做了一名股票分析师,那个时候,股票分析师还是个不太流行的行业,对公司的研究也常常只是闭门造车。从小就跟着戴维斯去见保险公司CEO的谢尔比显然不满足于纸上谈兵,他注重调研和实地考察。那个时候上市公司也基本还没有设投资者关系部门,所以,22岁的谢尔比在调研中常常能够直接对话公司的CEO。1966年,谢尔比离开银行,和其他两个合伙人创立了一个基金,开始大举购买高科技股票。然而,谢尔比的运气远没有戴维斯那么好。戴维斯开始投资的时候,股票市场遍地是便宜货。而谢尔比入场的时候,经历了多年牛市的股票市场估值已经偏贵。那是“漂亮50”大行其道的年代,科技股是最火爆的板块。任何一个名字里头有“数据”或者“系统”的公司都会受到市场盲目地追捧。谢尔比的基金开张第一年就因为回报率达到25.3%而上了《机构投资者》和《商业周刊》等杂志的专访。谢尔比说:“那时我们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天才”。对于高估值,谢尔比认为“买的是好公司,即便它们的股票价值被高估,它们依然是好公司”。 然而,好景不长,1969-1970年间,科技股暴跌,谢尔比的基金1970年一年内下跌了21.1%。坏运气还远不止这些。1973年到1974年,越南战争、尼克松政府垮台、美元贬值、石油禁运令油价从6美元一桶暴涨至23美元等一些大事件,让市盈率高达30倍的美国股市陷入了恐慌。美国股市经历了经济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一次暴跌。到1974年年底,美国股市的市盈率直接跌回到了7.5倍,而红极一时的“漂亮50”平均跌幅高达43.6%。虽然谢尔比的基金在这两年内大幅减仓,持有高达30%的现金,但这段经历依然给谢尔比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再好的公司,估值过高的时候去买,都可能会损失惨重。

从此以后,谢尔比不再追捧投资者期望值过高的股票,而把重心转向了增长平稳但估值合理的股票。谢尔比的基金在接下来的市场反弹中大举投资了能源、金属、材料等板块和中小盘股,这些股票在通货膨胀高企的70年代大幅跑赢市场。谢尔比的基金从此走上正轨,表现越来越好。在第十一年的时候,基金的累计回报率就超过了100%,而同时期标准普尔指数仅上涨了18.8%,道琼斯指数竟跌了0.3%。临近80年代,谢尔比又成功预见了长达20年的利率下降,抛掉了70年代购买的重资产股票,大幅购入估值相对便宜的银行股和保险股,再一次踩准了市场的节奏。

第三代戴维斯:延续辉煌。

谢尔比有三个孩子,安德鲁、克里斯和维克多利亚,都是60年代出生。谢尔比从小就注重培养他们对投资的兴趣,让他们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接触金融,开了银行账户,而且给每人一笔数目不大的钱投资股票。谢尔比还让三个孩子给自己基金做兼职股票分析师,每写一份研究报告谢尔比就给他们100美元。在饭桌上,别人家的父子谈论的是球赛,谢尔比家里谈论的是股票。

大学毕业后,安德鲁先后在波士顿和纽约的金融机构工作,迅速成为这些机构的骨干。克里斯则是在欧洲游历之后进入了祖父戴维斯的公司工作。维克多利亚最终没有选择金融行业。90年代,克里斯和安德鲁最终都进入了谢尔比的基金公司。而戴维斯一生成功投资所创造的所有财富,也在他去世后尽数投入了这个基金。戴维斯家族三代人的财富和投资生涯,在这一刻,凝结到了一起,在华尔街续写着辉煌。时至今日,谢尔比已经退休,衣钵早已传承给克里斯。而克里斯也成为了华尔街著名的基金经理,继续着戴维斯家族的辉煌的传统和业绩。

戴维斯家族投资的基本原则:

1.不买廉价股。20世纪80年代的经历使斯尔必认识到大部分廉价股只值这个价钱,因为它们是普通公司所发行的。机会在于,这些公司的股票可能会始终保持低价。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会预测好时机何时到来,这也正是他们一贯所做的。公司业绩可能会恢复,但这仅仅是个假设。“即使能够恢复业绩,”斯尔必说, “花费的时间也常常会超出任何人的预期。只有受虐狂才会喜欢这类投资,”

2.不买高价股。任何公司的高股价都没有吸引力。热门股经常外强中干。很容易遭到戴维斯双杀。股票之所以值这个高价位是因为它们是由卓越的公司所发行的,但斯尔必却不肯购买这类股票,除非股价相对于其收益而言比较合理。斯尔必认为, “任何公司的股价都没有吸引力”。戴维斯家族的人从不会多花钱买衣服、买房子或度假。为什么投资者要为收益而多花钱呢?毕竟无论他们何时进行投资,他们要买的不就是收益吗?

3.购买适度成长型公司价格适中的股票。选择那些收益增长速度高于股票市盈率的公司才是理想的投资。保险和金融业容易被低估。斯尔必认为选择那些收益增长速度高于股票市盈率的公司才是理想的投资。他不会购买GOGO,而是寻找像SOSO(假设有这样一家区银行)那样的公司。 SOSO的收益率为13%,并不引人注目,股票则以适度的10倍市盈率出售。如果SOSO在今后5年内仍能保持预期收益,并使投资者以15倍市盈率购买股票,那么耐心的股东们就能得到20%的年回报率,而若投资于COGO,年回报率仅为6%。合理的价格、丰厚的收益,两者的结合实在令人无法抗拒。

4.耐心等待直到股价回复合理。如果斯比尔看中某家公司,但其股价过高时,他会耐心等待时机,直到股价回落。偶尔出现的熊市也成了谨慎的投资者们的最佳伙伴。就像戴维斯过去常说的:“熊市能使投资者发大财,但他们在那时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有时候,一个行业会出现自己的熊市。20世纪80年代的房地产熊市蔓延到了银行业,从而使斯尔必有机会购买花旗银行和富国银行的股票。20世纪90年代初,克林顿政府误导性的医疗改革项目导致药品股票出现熊市,一流制药公司(默克、辉瑞制药、礼来公司等等)的股票均下跌了40到50个百分点。而斯尔必和克里斯在上述三家公司都有投资。任何一家公司都会有自己的熊市,只要负面新闻使股价下跌。此时正是购买股票的好时机,前提是公司的负面新闻只是暂时的,并不会阻碍公司的长期发展。“当你购买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价格下跌的股票,你会有一定风险,因为投资者的期望值比较低。”当市盈率过高时,克里斯被迫等待股价下跌。整个20世纪80年代,有一大堆以10倍至12倍市盈率出售股票的成长型公司供斯尔必选择。而到了繁荣的90年代,这些公司却几乎完全消失了。

5.顺流而动。只要斯比尔能找到股价合理,有实际收益并实现全球化经营的高科技公司,他就会急切地购入。斯尔必选择技术股时非常慎重,但他并不完全排除技术股。只要他能找到股价合理、有实际收益并实现全球化经营的高科技公司,斯尔必就会急切地购入该股票。否则,他就会错过收益最为可观的行业。他一开始购买了因特网股票,盈利相当丰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他选择了IBM。此外,还购进了应用材料公司的股票,上演了一出锄头与铁锹的现代戏。在19世纪的淘金潮中,商人靠出售锄头和铁锹发了大财,而那些去淘金的人则破产了。同样地,应用材料公司将设备卖给半导体业的淘金者而发了财。

6.主题投资。斯比尔会寻找主题,比如70年代的通货膨胀。到了80年代,通胀下行,斯比尔削减了硬资产,转而购买金融资产,利率下降使金融业从中受益。90年代,主题是:婴儿潮人口老龄化。随着美国历史上最富裕的一代人逐渐老龄化,药品公司,保健业和疗养院成了受益人。药品股票出现过一次大幅度上涨后,斯比尔开始等待下一次股价下降的来临。

“从下往上”型选股人投资于那些前景良好的公司。只要公司有发展前途,无论是石油钻探业还是快餐连锁业,他们都乐于投资。而“从上往下”型选股人则会首先研究当前经济形势,找出有可能兴盛起来的行业,然后再从中选择公司。斯尔必兼有这两类选股人的特征。他在投资前,会首先寻找“主题”。而很多时候,主题都是相当明显的。

7.让绩优股一统天下。戴维斯家族购买股票后一般不会抛售。

典型的成长型共同基金每年会出售90%的资产,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可能更有发展前景的商品。纽约风险基金的周转率约为15%左右。而戴维斯家族购买股票后一般不会抛售,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可以不用支付长期收益的巨额资本收益税。这种方式使交易成本较低,而且避免了频繁交易中可能出现的失误。而频繁交易的投资者赢亏的风险则各占一半。

斯尔必小时候,戴维斯就一直告诉他选择时机根本没用。现在,斯尔必又将这些话转告给克里斯和安德鲁。“我们以长期可以接受的低价购买股票,”斯尔必说, “最终,希望股票能以‘合理价值’出售,而一旦达到合理价值,只要收益能持续增长,我们就会长期持有该股票。我们愿意以合理价值购买股票,但最终还是希望这是一支成长股。”“我会安安心心守着一支股票度过两三个萧条期或者说市场周期。那样的话,我就能了解公司是如何应对经济萧条朝和繁荣期的。”

8.信赖卓越管理。戴维斯的投资依赖于美国国际几天的汉克格林伯格之类卓越的经理人。同样,斯比尔也信赖因特尔的安迪格罗夫和太阳美国公司的艾利布罗德。如果一位优秀的领导人离开了原先的公司去了别处,那么斯比尔也会相应地把资金投入该新公司,因为他信赖该经理人的才能。“任何一家公司要获得成功,优秀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华尔街公认的真理,但是一般的分析报告总是忽略这一点”,克里斯说,“分析师总是喜欢讨论最新的数据,但是对我们而言,如果公司领导人没有事先经过评定的话,我们绝不会购买任何股票。”

9.忘记过去。华尔街的风风雨雨告诉我们最宝贵的一点就是历史不会完全重演。“计算机及其无穷无尽的数据库总使得投资者关注过去,”斯尔必说, “人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从过去预测未来。”华尔街的风风雨雨告诉我们最宝贵的一点就是历史不会完全重演。

自1929年的大萧条后,25年来投资者一直不敢购买股票,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1929年的历史很快就会重演。二战后,他们不买股票的原因在于他们认识到经济萧条总是伴随战争而来。20世纪70年代的后半期,他们不买股票,准备应对1973年至1974年熊市的重演。正如斯尔必在1979年所写的, “如今的大部分投资者都花费了过多的时间用来防御那些我们认为不大可能出现的相同程度的经济衰退。”1988年至1989年,他们不买股票,因为担心1987年的经济崩溃又将重演。而上述种种情况,他们事后都会后悔。

10.坚持到底。“股票在1年,3年或者甚至5年内都会有一定风险,但10年到15年就不同了。”克里斯说,“我父亲进入股市时正逢股市巅峰期,但20年后,当初糟糕的表现已经无关紧要了。在致股东的信中,我们一再重申:我们在跑马拉松。”

戴维斯检测表。1997年,谢比尔写到,他的基金所选择的每一家公司都具备如下大部分特征:

1.一流的管理,诚实守信的良好记录。

2.开展创新研究,利用技术充分发挥优势。

3.国内外运作均表现良好。国内市场使呈饱和状态的美国公司有了新的机会实现快速发展。一些华尔街分析家声称可口可乐公司的鼎盛时期早早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结束,但可口可乐公司却走向海外,使他们的言论不攻自破。类似的例子还包括麦当劳。

4.所售产品或服务永不过时。

5.公司内部人士拥有大量股份,并对公司的成功举足轻重。

6.股东资本回报率高,公司经理人致力于回报投资者。

7.保持最低开支,从而使公司成为低成本制造商。

8.公司在一个不断发展的市场上占有优势地位或上升地位。

9.公司善于收购竞争对手,并能增加盈利。

10.公司资产负债表良好。

七二法则:这个法则告诉我们需要多长时间投资才会翻一番——根据回报率计算。一旦你预测出结果(10%、20% 等),就用 72 除以该数字。如果回报率为 10%,那么投资翻一番需要 7.2 年的时间(72 除以 10)。如果回报率为 20%,则需要 3.6 年的时间。

戴维斯的盈利舒适区:即,能以低于 15 倍市盈率的价格购买股票,并投资于几十年来一直保持 7%~15% 年收益增长率的公司。如果投资能以每年 10% 的速度增长,那么就会得到丰厚的收益,而如果能以每年 15% 或更快的速度增长,将会有巨额回报,哪怕短期出现亏损也会显得微不足道。

什么是戴维斯双击(双杀)?在市场低迷时以低市盈率 ( PE ) 买入股票,待成长潜力显现每股收益 EPS 上升,在市场高涨时以高市盈率卖出,这样可以获取每股收益 ( EPS ) 和市盈率 ( PE ) 同时增长的倍乘效益。这种投资策略被称为 ' 戴维斯双击 ',反之则为 ' 戴维斯双杀 '。

华尔街传奇投资家巴顿·比格斯生前把戴维斯家族盛赞为“华尔街最伟大的家族之一”。一个家族世出一个投资大师已实属不易,祖孙三代皆成名于江湖,大概美国历史上也是独此一家。鼎盛时期,这个家族曾经管理1000亿美元的庞大资产,作为一个白手起家,且从未雇佣庞大的分析师和基金经理队伍的家族资产管理公司,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正因为如此,《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等畅销书的作者约翰·罗斯柴尔德于2003年专门写了一本传记,名为《戴维斯王朝》,记载了这个家族祖孙三代人的事迹,并由彼得·林奇亲自作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