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行——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藏品大展(一)

今年是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为此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与时代同行——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藏品大展”。这个展览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传承与引进;第二部分苦难与抗争;第三部分探求与拓进;第四部分主人与家园;第五部分反思与开放;第六部分多样与繁荣。顺着这六个部分依次参观,基本上是沿着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走上了一遍。形成了对于一百多年来跨越了两个世纪之交的中国美术的“美术馆叙事”。

这是一个宏大的美术展览,我有幸在闭展前参观了一遍,并尽可能地将其有时代特征的作品拍了下来,由于匆忙其中也会将一些精品遗漏。现整理出来放在博文中与无暇观展的朋友分享。

第一部分:传承与引进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以武力打开了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大门,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落后挨打面前,中国有识之士开始探寻救国的道路。他们试图从西方现代文明之中寻求出路,出国留学成为清末民初一时之风尚。西学东渐带来中西文化的碰撞,由此形成知识分子变革中国传统文化积弊的动因,最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得以爆发,文化的转型与启蒙在此运动中得到了张举。在美术界,同样面临着变革与守护的不同取向。

西方留学归来的画家则将西洋画法作为变革中国绘画的一种路径,开启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转型之路。更多接续传统之脉的画家则是在中西文化的比较基础上,维护传统的价值观念,在传承的基础上探寻中国画的现代发展之路。

广东和上海是最先接触西方文化的区域,中西文化在这里首先得以碰撞与融合,在美术上形成了地域特点鲜明的“岭南画派”与“海上画派”,开启了中国现代美术之旅。“岭南画派”在主题上关切现实,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吸收东瀛现代画风,形成了连接高雅与通俗的样式;“海上画派”先以任伯年为代表,在文人画传统上融入世俗生活情趣,在造型和设色上别开新貌,后有吴昌硕继开新风,吸收书法金石入画,形成了大写意的气象与格局。这两大流派成为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同时,在商业文化发达的上海,出现了月份牌、年画、连环画、时事漫画等大众通俗美术样式。

在中国画的变革成为时代要求的背景下,如何由传统中开出新路,成为部分中国画家寻求的命题。其中尤以齐白石、陈师曾、金城等人为代表,他们在充分认识和比较中西美术本质和表现特点的基础上,重估传统文化价值,坚持在传统基础上演进,形成著名的“京派”的中国画。(上述文字辑录于展览说明)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的“海派”、“岭南画派”、和“京派”的传承与引进,代表了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的发端。其中京派注重继承传统;海派注重吸收新元素,但仍然是走传统路线;岭南画派就是注重革新,吸收外来文化。三个画派形成鼎足之势,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绘画的发展。从现今的中国的格局看还是这三个地方全方位的影响着21世纪的中国发展。


肖像·清末民初·佚名

一·海派


1·任伯年《赵德昌夫妇像》·1885


2·任熊《柳荫舟女》·1850


3·倪田《人马》1887


4·蒲华·1894


5·虚谷·清


6·赵之谦《花卉》·清


7·吴昌硕《绿梅》1916


8·李瑞清《佛像》1918


9·吴徵·《梅石》1922


10·王 震《荷花》1926


11·黄宾虹《仿墨井道人笔意》1922

上海摩登


12·杭樨英《陈云裳》


13·杭樨英《品洋布》


14··郑曼陀《旅行去》


15·郑曼陀《晚妆图》1914


16··果禅《上海风景图》(上)·周慕桥《游西湖》1911(下)

二·岭南派


17·高剑父(岭南派三个创始人之一)《鸢尾蜻蜓》·1915


18·高剑父《红柿小鸟》


19·陈树人(岭南派三个创始人之一)《岭南春色》·1929


20·吴法鼎《海滨》·1914


21·司徒乔《船》·1925


22·韩景生《乡间庭院》(作者第一幅油画)·1927


23·关紫兰《少女像》1929


24·王悦之《燕子双飞图》1928


25·何香凝《疏影图》1935

三·京派


26·齐白石《群虾》20世纪30年代


27·齐白石


28·齐白石《西城三怪图》·1926


29·陈师曾《八桃》


30·陈师曾《北京风俗组画》(其中四幅)1914


31·金城《紫藤月季》(中)《秋山雨后》(右)


32·陈半丁·王云《紫藤鸡》192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