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宜长古官道

距离春节还有
3

○2019年12月28日上午10时,鸡公岩隧道右洞顺利贯通。其左洞,于11月25日贯通。(图片来自中国长阳网)

2019年岁末,最令39万长阳人民振奋的好消息,莫过于宜长快速通道控制性工程——鸡公岩隧道的顺利贯通。

公开资料显示:规划建设中的宜长快速通道,起于宜昌市点军区联棚,止于长阳龙舟坪,项目按路基宽度为23米的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总投资12.38亿元,设计时速60公里。该通道建成后,将彻底打通宜昌至长阳“南北纵向交通动脉”,长阳将融入宜昌半小时经济圈。

○宜长快速通道规划图(图片来自中国长阳网)

鲜为人知的是,这条新时代高标准建设的大通道,其实与280年前开通的宜长古官道线路方向相同,多有重合。古道今路交织呼应,造就了交通史上的佳话,也见证了宜昌与长阳间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自三国时长阳隶属吴国宜都郡至今,除开北周和隋前期与陈划长江分治,以及清代雍正间长阳隶属归州七年而外,长阳向为夷陵(历史上有夷陵郡、峡州、峡州路、夷陵州、宜昌府、宜昌地区等不同名称)属县。历经近2000年,长阳与宜昌同呼吸、共命运,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进步。依据宜昌和长阳先辈人的记忆和当代人的感受,宜长两地人文相通、关系紧密,不可分割。

○咬草岩下(向家舟摄于2015年4月25日)

古今把宜长两地紧密联系起来的,除了行政区划,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跨越边界的诸多道路,尤其是官方修建的通衢大道。据现存史料反映,在清代初期长阳、宜都同属荆州府夷陵州之前,长阳至夷陵州城的官道,从县城出发,过白石雄关,经长阳板桥铺,宜都白岩铺、红花铺,沿长江南岸,由荆门山渡江,抵江北虎牙关,再西折数里至夷陵本州境。雍正十三年,升夷陵州为宜昌府后,长阳为其属县,而宜都仍隶荆州府。此时,由于长阳、宜都隶府不同,长阳至宜昌的驿道无论从方便工作还是路程远近来论,都无再经宜都县境的必要。于是在乾隆四年(1739年),长阳知县杨复晋(山东蓬莱县举人),在县城西边新开了一条自南向北、更为便捷的驿道。修建这条驿道最艰难之处为:开凿长阳、东湖(宜昌府附郭,相当于今天除猇亭区外的宜昌城区)两县交界处的咬草岩山路。而咬草岩,正位于今天鸡公岩隧道所在的鸡公岩以东不远处。这里至今仍保留有相当长一段古官道。

○宜长古官道(咬草岩段)(向家舟摄于2015年4月25日)

咬草岩作为横亘于长阳宜昌交界处的众多险岩之一,由此去宜昌距离最短。在没有修建官道之前,这里虽有“蚕丛鸟道”,但“仅堪容足”,加之地处深林密箐,人烟稀少,野兽出没,除了猎户和采药人外,鲜有行人。至今,这一带仍为户外爱好者特别是攀岩运动者的乐园。自通过咬草岩的官道修成后,公务活动和商旅通行变的更为便捷。我们单位退休干部李道泉先生的老家,位于咬草岩上。据他讲,岩上的居民由于经常走这条路,也不觉得有多艰险,有速度最快者,40分钟可以走一个来回。当然对于不习惯走山路者而言,由岩下的咬草溪爬上岩,至少要1个小时。

○宜长古官道(偏岩段)(向家舟摄于2019年10月5日)

长阳清代旧志中,记载了这条古官道长阳段的有关情况。如道光《长阳县志》:

“县治西,至土地岭十里,又北至偏岩十五里,又至咬草岩十五里,又至望州山五里,交东湖界。”——道光《长阳县志》卷一《地理志·道路》

“〔县城总铺〕西北十五里至赶牛铺,司一、兵二;又二十里至偏岩铺,司一、兵二;又三十里,达东湖鲁家坝铺。”——道光《长阳县志》卷二《建置志·铺递》

“津洋渡:西北,通赶牛、偏岩等铺,达东湖、归州。”——道光《长阳县志》卷二《建置志·津渡》

○1939年《长阳全县疆域现势图》局部(向家舟摄)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由邓国琪编绘、长阳大顺和石印局印制发行的《长阳全县疆域现势图》上,也清楚地标明了这条古官道的路径。

笔者近五年来,先后两次实地考察了这条古道。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和笔者考察,据今日地名,我们可以清楚勾勒出这条宜长古官道的大致路线。即从长阳县城西门(今西门饭店处)处出发,沿清江北岸行约5里,至七里湾东口,即今宜长快速通道终点处。再由七里湾东口,过津洋渡(丹水与清江交汇处)后,经赶牛溪,再由丹水西岸的陈家坪涉水,到东岸二房坪。又经幺房坪、黄家坪,至偏岩。后从偏岩沿咬草溪继续北行,最后翻越咬草岩,达长阳、东湖交界的望州山。全段计45华里。这与当今规划建设中的快速通道路线大致相当,所不同的是:现在的快速通道过偏岩后,选择西折彭家口,再由沈家棚、鸡公岩向北至宜昌点军。由于快速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路程显得更短,仅18公里,约合36华里。但一路向北、尽量设计直线的思路,古今是相同的。

○民国十二年“众善补修咬草岩”碑拓片(向家舟拓并摄于2019年10月5日)

清代时,宜长官道作为进出长阳县境的重要通道,官方定期修缮,民间自发维护。现存的两段古道,一在偏岩大桥旁,一在咬草岩下。这两处路段,至今分别留有同治和民国两方民间修路的记事碑,是见证当年古道繁盛,宜昌长阳两地密切往来的重要历史实物。只可惜,原来树立在咬草岩上的乾隆四年长阳知县杨复晋开修官道的纪念碑——这段古道最早的碑刻,在数十年前已被人砸的稀烂,如今只存片石。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再次调整,官路随之二次建设。民国三年后,宜都县改隶,与长阳等县一起,先后共属荆南道(驻宜昌县)、荆宜道(驻同上)、第九行政督察区(驻同上)、第六行政督察区(驻同上)。宜昌至长阳的官道,重回乾隆四年前的情形,改经宜都红花套。1956年通车的长阳第一条公路——长红公路,即是以这条官道为基础修建的。这条长红公路,现在成为318国道的一段,是目前为止长阳县城至宜都、宜昌等地最便捷的道路。与此同时,自民国初期开始,乾隆四年修建的官道逐渐冷清。

○树立于望州山顶的长阳与点军界碑(向家舟摄于2015年4月25日)

但在特殊时期特别是战争时期,乾隆古道也并不寂寞,它承载了可叹的家国记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前,早就秘密派人潜伏中国,绘制军事地图,密谋军事部署。在日寇提前绘制的长阳偏岩一带军事地图(1924年日本陆地测量部、参谋本部测绘印制)上,咬草岩等古道上的地名以及古道线路标注清晰,日军军国主义狼子野心昭然若揭。1940年宜昌沦陷于日寇铁蹄后,长宜边界一带顿成抗战前线。为阻击日军,在1943年5月日军大举入侵长阳东部、企图由长阳攻陷石牌右翼前夕,我中国军政人员组织咬草岩当地人民,破坏了咬草岩段的古官道(抗战胜利后修复),延缓了由咬草岩方向前来的日军行军速度。其后,我中国军队又在古道边的偏岩设置工事,顽强阻击从多个方向西进的日军,浴血奋战,不屈不挠,为后来赢得“太史桥大捷”争取了时间和主动。“国耻”二字,深深地镌刻在了宜长古官道的泥土里;无数英灵,飘荡在古道之上的湛蓝天空。

○2019年12月底,宜长快速通道鸡公岩隧道施工现场。(图片来自中国长阳网)

近些年来,长阳在加快脱贫攻坚、努力建设“宜昌都市后花园”进程中,把加快交通建设作为重点,有关决策者提出并强力推动宜长快速通道建设。这个通道,与280年前修建的宜长古官道,有异曲同工之妙。常言道:“山不转水转。”常言又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在惊叹历史轮回之际,也深深地领悟了这样一个道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顺应形势、加快地方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永远是一个地方人民永恒的追求和地方官员应该孜孜不倦为之奋斗的目标。

为长阳灿烂的历史文化和高质量发展点赞!

欢欢喜喜过大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