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能开发还是拔苗助长 ——成功学、教练技术等激励类培训的前世今生
作者:九九
人类学博士
编者按:8月17日凌晨,DCM懂事总经理魏萌去世。年仅32岁。据媒体报道,魏萌在8月14日参加由北京诚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设的LEGACY飞跃力工作坊课程,在上课过程中晕倒送往医院紧急救治。在抢救无效后,魏萌于8月16日离世。直至今日,网上众多自媒体表示,魏萌的死与课程直接相关。
魏萌的家属在17日晚间发布声明,“网络上的信息已严重失实,特意将”精神控制“、”洗脑“、”传销“、”辱骂环节“打上”严重失实“的标签。
魏萌的死因仍待权威机构公布,我们不愿仅凭网络传播的信息做更多的推测。在此推荐阅读一年前怀众心理公众号上发表的一篇文章。
作者曾担任职业经理人长达10年的时间,从事心理咨询行业17年,他试图将市面上众多成功学等培训课程讲清楚。欢迎读者评论指正,分享探讨。
假如有这样一个小女孩,
曾经的她内向害羞不爱说话,
但因为学会了演讲,
现在的她可以自信面对500人发表演讲,
大家觉得棒!还是不棒!
不可思议的是,
她现在可以面对2000人发表演讲,
她棒!还是不棒!
并且,她受新加坡企业家的邀请,
站在属于国际的舞台上,
发表属于中国人的演讲!
假如还是这样一个小女孩,
曾经的她不会写诗,也没有出过书,
可是在一个神奇的学校学习了3个月,
现在的她出了人生第一本书,
大家觉得她棒!还是不棒!
那么!你们的掌声在哪里!
2020年7月15日,“十点人物志”发表了关于“天才少女”岑某诺的文章,题为《天才少女,一天写诗2000首?救救孩子吧》,并附上岑某诺的演讲视频(现已下架),引起较大关注。
视频中,“天才少女”镇定自若侃侃而谈,固定不变的手势,适时出现的音乐,还时不时与听众互动一下,完全一副训练有素的样子。然而,由于演讲内容槽点太多,很多人看了视频,直呼“尴尬癌”犯了。我看了视频的后遗症就是,一句稚气未脱的浙南口音的灵魂拷问一直在我耳边回旋:
她棒!还是不棒!
她棒!还是不棒!
……
这个“天才少女”,一看就是接受了成功学、教练技术之类的培训。文章中也指出了,岑某诺及其父亲,是“演说家”、“企业家”姬剑晶的弟子,姬剑晶是“亚洲销售女神”徐鹤宁的弟子,
徐鹤宁是“激励大师”陈安之的弟子……一脉相承。至于到底“她棒!还是不棒!”,大家可以看看她的成就:“一天写诗2000首”、“站在国际的舞台上”、“中国人民出版社”,等等,大家一看便知,无须多言。
我们要思考的是,类似“青少年领袖演讲营”这样的成功学、教练技术之类的培训,从199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已经有不少人指出了它的问题,甚至相关公司被关闭、相关人员被法办,但为什么此类培训至今仍会有不少人愿意参加呢?甚至,还带着自己的孩子参加呢?
笔者认识的人当中,也有不少参加了此类课程。什么“教导模式”啦、什么“大商之魂”啦、什么“企业魂”啦、什么NLP啦,种类繁多。也有不少朋友来跟笔者探讨,因为他们身边有人参加了此类培训,他们隐隐觉得不对,但又不知道哪里不对,看起来似乎很多“成功人士”参加了这类培训,而且貌似参加者都感觉不错。这种培训到底是棒,还是不棒呢?这里面,确实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地方,不大容易分辨清楚,本文就专门来谈谈这个问题。
01
“激励类培训”到底是什么东东
市面上这类培训有各种名称,包括但不限于:超级成功学、教练技术、教导模式、NLP、NLP教练、催眠大师,等等,包装各异,本质雷同,我们姑且把它们统称为“激励类培训”(俗称“打鸡血”)。激励类培训基本都来源于上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人类潜能运动”,其核心技术都是“积极的自我暗示”。
01
人类潜能运动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最早提出人类潜能未得到应有开发的观点,认为一般人至多只运用了十指中的一个小指的作用。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估计,一般健康人只利用了其能力的6%。至70年代,奥图估算,人类潜能的利用只有4%。苏联科学家在60年代调查一些智力较高者,认为人的大脑潜力无穷,只要发挥出50%,就可轻易学会40种语言或几十所大学的课程。
基于以上观点,伴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墨菲、莫雷诺、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于20世纪60、70年代掀起了“人类潜能运动”,建立了诸如“人类成长研究中心”的研究机构。70年代,美国有此类研究中心近200个,其研究目的在于发掘人的潜力,增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林崇德则把“人类潜能运动”视为心理治疗的一种主张(林崇德,2003)。
在这股浪潮之下,成功学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有史蒂芬·柯维、戴尔·卡耐基、安东尼·罗宾斯、拿破仑·希尔、爱德华·德·波诺、莎克蒂·伽温等,这其中有几个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详,他们各自提出了潜能开发的方法。柯维提出“积极主动”(proactive)等七个习惯;卡耐基的核心是演讲术、交际术;罗宾斯的核心是NLP,认为信念和态度决定行为;希尔提出“积极的心态“(PMA)等17条成功的原则;波诺用“六顶思考帽”和“六双行动鞋”使得自我暗示具体化、形象化;伽温提出“创造性想象”,等等。而以上这些方法,其实质,都是利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来激发个体的潜能(陶云武,2006)。
“人类潜能运动”之后,旨在开发人类潜能的“新时代”(New Age)、生命动力(Life Dynamics)、生命源泉(Lifespring)等运动和思潮相继出现,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02
“人类潜能运动”相关培训
前面说到,“人类潜能运动”催生了200多个“人类成长中心”之类的机构,它们都在研究人类的潜能开发,提出了各种方案,也形成了各种培训。
第一代课程是各类“人类潜能研讨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est,即Erhard Seminar Training,是Werner Erhard将“现代心理健康科学”(Scientology)与心灵动力(Mind Dynamics)、思想控制(Silva Mind Control)、禅宗思想等结合的一套研讨课程,曾在美国很流行,很多人参加过,毁誉参半,有人大力推荐,有人竭力反对。因为有些参加者精神崩溃,甚至自杀,引起不少诉讼。est后来改名为Forum(第二代),最后停办。
生命动力、生命源泉等则属于第三代课程,它们去掉了est较为猛烈激进的思想和方法,但万变不离其宗,其目的依然是借助一些改造转化的技术,使人开悟(enlighten)和改变(transform)。这些技术包括心理技术、心理游戏、完形疗法、东方宗教方法等,以引起人的“意识状态转换”(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
另外一波则是“新时代”,也有翻译为“新纪元”的,与“人类潜能运动”一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样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主要是引起了一些基督徒的抵制,以至于“美国就业机会平等委员会”专门为此引入法律性指引,名为《和雇员宗教信仰冲突的新纪元训练课程政策指引》,明确雇员有权拒绝参加其认为与自己宗教信仰冲突的课程,雇主不得因此解雇雇员。该指引所列出的新纪元课程包括:色光分析、冥想、引导观想、自我催眠、摸索健康、生物回馈,瑜伽及渡火(Walking on Fire)等(陶云武,2006)。
03
如何来到中国
回顾一下“人类潜能运动”,今天中国市面上那些“激励类培训”的前世今生我们就基本清楚了。根据公开的资料,陈安之的老师是安东尼·罗宾斯,其奉NLP为圭臬;NLP的核心之一是催眠。而教练技术则源于“生命源泉”,由加拿大华人黄荣华于1995年带入中国,其机构为“汇才”,当时赫赫有名,想必很多人还记得。该机构发展迅猛,于2007年被上海、广州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汇才”被查封后,跟“汇才”相关的很多人员,主要是汇才的员工和学员,看到教练技术快速的发展势头(敛财能力),于是在全国各地开办各种类似机构,据说有几千家之众。
据南方周末记者王伟凯调查,在教练技术组织者的圈子里,流传着一本由Joan P.Hanly 撰写的《Lifespring: From Where You Are To Where You Want To Be》。该书已翻译为中文,但没有正式出版。作者中文名叫做“老庄”,被视为教练技术的集大成者,1980年代他创办的Lifespring号称曾经给40万人做过培训,但后来受到《华盛顿邮报》等美国媒体的质疑,最终倒闭。书中提到,教练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的“感召”,最初源于美国1960年代著名的传销公司“魔术假日”,该公司1974年因传销罪被取缔(王伟凯,2019)。
总结一下,今天中国市面上的激励类培训,主要源于美国上世纪70、80年代的“人类潜能运动”。与其相关的活动及培训课程,在美国由于各种争议基本已偃旗息鼓了,但却有人拿到中国大行其道。可以说,我们是在重蹈覆辙。
根据复旦大学陶云武博士的研究,“个体积极的暗示”既对员工潜能开发的潜意识开发维度没有影响,也对组织绩效没有影响(陶云武,2006)。也就是说,这些激励类课程基本是没有用的,“打鸡血”对个人潜能开发和组织绩效都没有什么用。那么,这类培训为什么仍然有市场呢?
02
“激励类培训”为什么有市场
上一节说了,中国市面上大部分的激励类培训,都来源于上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人类潜能运动”,这些培训在其发源地基本已偃旗息鼓了,那为什么在今天中国还有相当不错的市场?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三个。当然,这些原因主要基于我个人的观察和思考,仅是一家之言,有不同意见的朋友欢迎拍砖。
01
名称诱人,迎合某些人浮躁的心理
激励类培训的第一宗罪,可能就是“虚假宣传”。为了招生,组织者挖空心思,想出五花八门的诱人的课程名称,以迎合某些人的幻想。那些名称确实太吸引人了,因此总有人为了名称去一探究竟。万一是真的呢?
这类培训,名称叫做超级成功学、攻心销售、教导模式、教练技术、NLP、NLP教练、催眠大师之类的,算是老实人,比较低调。现在的激励类培训,如果没有个领袖、宇宙之类的名头,简直是见不得人。君不见,“青少年领袖”、“大商之魂”、领袖突破、王者启航、贵族养成、生命绽放、生命核能、财富自由、毫不费力的丰盛……等等,多么诱人啊?(我只是随意想起一些课程名称哈,请勿对号入座)。
刘一秒本来是陈安之的业务员,跟了陈安之三年,陈安之的出名有他的功劳。后来他觉醒了,你陈安之讲得还没我好呢(这就是福建人和东北人的差距,哈哈),我为什么不自己干?
单飞以后,他先是讲动力成功学、攻心销售、被领导的力量,等等,还出了书,可惜应者寥寥。据说他后来花了10万找王志纲,出来后一下子高大上起来了,什么“宇宙智慧”、“宗教智慧”、“三弦智慧”横空出世。经常还要穿个袍子、宇航服什么的出场,这下厉害了,无往而不利。于是,每个人培训费5万,每次培训听众多达5千人、1万人,这是什么概念?可见,名称多么重要啊!
这些名称,大都指向我们心中的目标:富有、强大、自由、高贵,而且可以快速达到,而且可以毫不费力,这怎么不吸引人呢?比如,为什么很多人对催眠趋之若鹜?王敬伟老师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天下哪有这等好事,你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有人催眠你一下,问题就解决了?”可是,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很多人喜欢催眠。要知道,王敬伟老师早年可是成功主持过大型的催眠秀的,他对催眠算是很了解了。
名称诱人,再加上价格昂贵,那就更好了。这么好的事情,快速、毫不费力地解决问题,致富、蜕变,不贵怎么可能呢?另外,如果课程不好他怎么敢收那么贵呢?收那么贵一定有他的道理!不说了,上!
02
乘虚而入,填补某些人的空虚
激励类培训的主要对象,很多是有点钱有点闲的小企业主们、家庭主妇们,另外就是涉世未深的大学毕业生(王伟凯,2019)。
小企业主们、家庭主妇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希望更上一个台阶,所以渴望学习。另外,因为没有信仰,有一些钱以后精神上可能倍感空虚。还有,成功的过程可能比较艰辛,需要升级换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人上不了大学的商学院,更不用说中欧、长江了。于是,他们就成为激励类培训的主要对象。
由于他们接触面通常都比较窄,算是初学者,所有激励类培训比如教练技术的很多活动,如前所述,是经过很多心理学家精心设计的,所以对他们有一定的冲击力。很多人上了课以后觉得脱胎换骨,觉得效果很好,于是四处“感召”。前些年有些单位领导上了课以后,会利用权力要求手下人去上课。比如当年的厦门某国有银行,其领导对教练技术的追捧,可以说到了狂热的地步。我只能斗胆推测他真的是太空虚了。
还有,这类课程,由于“积极的自我暗示”,使得一些人自我膨胀、自我满足,脱离苦逼的工作,觉得自己是个人物,或者得到很多激励和“关爱”,所以渴望或习惯于呆在这类的氛围之中。我就见过这么一个人,离开教练技术公司的氛围就受不了,只能有事没事都呆在公司。
当然,参加这类培训还可能建立一些人脉,毕竟大家都是有钱有闲的企业主或者高管,组织者很乐意组织他们到各地参观学习、做点慈善,他们自我感觉就更好了,有这些高端人脉,到处参观学习成长,还做慈善,显然更上层楼指日可待啊。(这一段我只是胡乱推测哈,不对请拍砖。毕竟,我没参加过这么高端的活动)。
当然,课程可能还有一些额外的收获,不是有“死党”吗,而且通常是异性,你懂的。
社会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研究,就是“认知不协调”。你想,花了这么多钱上课,你是不会说它不好的。如果说它不好,你的认知就不协调了,你就会难受。相反,那些物美价廉的课程就悲催了。不过也活该,谁叫你不敢收钱呢?肯定是你的自我价值感太低,或者你和金钱的关系有问题,哈哈。
近年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理发店(美发沙龙)、房产中介经常有早晚课,就在大路边喊各种口号,“积极自我暗示”。他们的老板,很多去上了教练技术的课程。
03
强力销售,大力撒网,总会有些鱼的
前些年通过强力销售“成功”的例子,那就太多了,我想大家都有体会。强力销售,一个首先是广告轰炸,特别是央视的广告,名人的广告。很多人深谙其中的奥秘,我就不多说了。
第二种强力销售就是高额回佣。刘一秒就深谙其中道理。比如卖2500元的课,他可以给销售人员回佣1000元,销售人员当然拼劲全力了。据说刘一秒销售人员的早课就是:买房买车,干干干!
第三种强力销售就是传销,有的是有回佣的,有的就是“感召”。但万变不离其宗,总之就是让学员介绍学员,最好趁他头脑发热的时候。
强力销售之下,总有人会成为韭菜的。如果还给韭菜提供了变成镰刀的机会,那就更多人趋之若鹜了,毕竟,韭菜最大的梦想就是变成镰刀,不是吗?
有人说,不管你再怎么强力销售,产品没用,总归不能长久。我觉得,你多虑了,因为人家根本就没有想要长久啊。人家想的是,太阳神过后有蚁力神,脑黄金不行了有脑白金(年轻人恐怕不懂我在说什么)。公司开开关关,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你还在那里担心人家不能长久?这就是成功者和失败者思维模式的差距啊。
总之,激励类培训有市场,以上三方面原因是很重要的,一是诱人深入,二是乘虚而入,三是强力进入。还有就是这些收费不菲,所以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投入到这个行业。
03
激励类培训的危害
前面我们说过,激励类培训基本是没用的,但仍然有人趋之若鹜。这本来也没什么要紧,就像很多保健品,没有宣传所说的神奇功能,但也不至于对人体有害,这已经算有良心的了。总比口说“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但却在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好多了。问题是,这些在美国过时的培训,在中国加入了一些东西,继续兴风作浪,还是会有一些危害的。
以“深圳众鼎商学院”为例,其为“汇才”被吊销后教练技术比较成功的培训机构,还在新三板上市了,但最近还是被查封了。从警方公布的消息来看,其涉嫌六宗罪:涉嫌传销、强迫交易、虚假宣传、寻衅滋事、非法经营、隐瞒所得。这些罪名,其实际情况如何我不清楚,但我觉得确实体现了激励类培训的一些危害。
01
以敛财为主要目的,涉嫌传销
激励类培训主要以敛财为目的,所以通常定价很高,然后辅以强力销售,特别是传销。
以教练技术为例,其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感召”。而且组织者赋予“感召”崇高地位,感召人数直接体现你是否学到了,是否可以“毕业”。
于是,就有一些人为此把亲人、员工、朋友都拉来了。实在不行,还是自己付费。据南方周末记者报道,就有学员为此支付了数十万元。
所以,很多媒体认为教练技术是精神传销,大体上是没错的。另外,由于上课过程有“死党”的设置,在导师引导下,“死党”还通常是异性,所以还包含了一些“性”的暧昧成分。
02
刻意拔高,效果不持久,更不可能教你成功。
如前所述,激励类培训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确实比较震撼,他们也确实可能有所改变。问题是,这些改变可以持续多久。
王敬伟老师,早年就在美国上过Lifespring(生命源泉)课程。他说,刚上课的时候确实感觉很好,一是可以感受到跟自己的连接,原来的观念也会受到挑战,当时觉得很振奋。他当时为家族的电脑企业工作,上完课一天可以打100多个陌生电话(推销),觉得很嗨。可惜好景不长,一两个月之后他就陷入抑郁了。
总之,激励类培训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刻意拔高,但无法持久,摔下来可能很惨。有点像拔苗助长。孟沛欣老师曾经说过,激励类培训如NLP等,是教人“离地三尺”,这怎么可能持久?我觉得她悟性奇高,说得也很形象。你想,刻意拔高,离地三尺,可以撑多久?我觉得孟老师算一眼看穿了激励类培训的问题。不过孟老师后来也曾迷糊了一下,曾经被忽悠到某直销机构逛了一圈,可见激励类培训的迷惑性、诱惑性有多大。
怀众有些学员,是教练技术的导师。他们主要是认为教练技术有时候会把人的“伤口”打开,却无法缝合,所以来学习心理咨询,希望为学员疗愈伤口,我觉得他们是非常有良心的人。
广东的心理咨询师于东辉老师,则说他有不少来访者是直接从教练技术、NLP的课堂中“抬”过来的,也许就是同样道理。从这点看来,激励类(打鸡血)的课程,对于挑战自我、打破一些思维模式还是有一定用处的,但是可能造成混乱、精神崩溃,以及人身危险。
另外,成功学真的能教你成功吗?成功学导师最受人诟病的地方,就是他自己根本没有成功。也许他有一些钱,买个豪宅豪车啥的,但那是学费攒起来的,通过传销体系攒起来的。他自己不曾成功地进行过一项有影响力的研究、不曾制造出受市场追捧的产品,不曾成功地创办过一家较大型的实体企业,那他怎么能够叫成功?如果他自己不曾成功,怎么教别人成功?
这是成功学课程推销员最大的苦恼,于是他们会一起研究话术,如果客户提出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后来他们说,答案是“教练不一定是世界冠军!”——这不是鬼话吗?没错,教练不一定是世界冠军,但教练至少必须是顶尖的运动员啊!
话说回来,那些真正成功的人,大概也没有时间没有兴趣来开课贩卖成功。比如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马云、马化腾、雷军等人,你听说他们设计了激励类课程来教导别人吗?即使是稻盛和夫的“盛和塾”,其实也不是他想做的。他一退休,不是抛下一切出家修行去了吗?后来是为了拯救日航才不得不重新出山。作为京瓷、KDDI、日航三家企业的领导人,稻盛和夫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企业家,但他也没有想贩卖成功。盛和塾是当初京都一些年轻企业家为了向稻盛和夫学习而成立的,稻盛和夫在2019年7月18日宣布解散盛和塾。
真正的成功人士不来教授成功学,也许一来他们没有时间,二来他们也深刻体会到,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学位证书可以)。华为、褚橙,他们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吗?如果你觉得可以,显然是因为你没有真正了解他们。
成功学导师的成功是什么样的?从“天才少女”的情形你大概可以了解。和名人合影、“国际的舞台”、每天写2000首诗、出书、中国人民出版社、买别墅宾利劳斯莱斯……大概就是这些。而且,里面有很多虚假成分。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成功学导师的唯一的成功,就是不要脸,这个确实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但是光不要脸貌似也不行。之前请过一位“著名导师”来演讲亲子教育,在市人社局的梯形教室,场面不算小了。老师出场也很有套路,十几个穿戴整齐的年轻人有节奏地舞动、鼓掌欢迎。可惜那个场地音响不够好,音乐不够震撼,话筒也有点杂音,结果那个老师就讲不下去了。
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外表越是什么样的,她的内部,就有一个程度相等、方向相反的自己。自命不凡的,内心肯定自卑,不堪一击,这个著名导师就是例子。随着后来深入了解,她也是成功学训练出来的。这样的大师,一旦真刀真枪,难免露馅。
以演讲为例,训练演讲(公众发言)是有必要的,但可以像Toastmaster那样公益地做。我之前在跨国公司当大区总经理的时候,也很重视大家的演讲训练。每周有一个同事轮流上台讲课,自己命题,讲自己擅长的。聚餐的时候也可以请同事轮流站在椅子上说说话。惠而不费,不是挺好吗?
03
活动可能相同,带领的方向大不同
前面我也说过,激励类培训里面很多活动,是“人类潜能运动”时期,很多心理学家设计的,本身有一定威力。这些心理学家其实很真诚的,他们不是因为穷怕了想快速致富,而是真正地想探索“人性可能达到的境界”,因此,他们带领活动的心态和方向肯定是不一样的。
激励类培训的很多活动很经典,我们目前也在用,比如救生艇、角色扮演等等。只是我们强调的方向,是好好看自己,觉察自己,认识自己。基于这些认识,你可能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新的决定,从而带来改变,如此而已。至于快速致富、自我膨胀,这不是我们的方向。更不用说假装、欺骗、以及居心叵测的煽情了。
据说教练技术的课程中主要是骂人,劈头盖脸把你骂个狗血喷头。这样,也许你开悟了,但也可能会神经错乱,还是要慎重一些。时机不到,强力推动,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需要理解、耐心、慈悲。
小结
本文我们理清了激励类培训的前世今生,以及为什么有市场,以及它们可能的危害。最后的最后,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们?首先,每个人有行动的自由,不管你怎么做,你高兴就好。其次,毕竟这些课程对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冲击力的,因此,如果你有钱有闲(可能还有点病),你愿意花点钱玩一玩也无伤大雅,反正你高兴就好。但是,如果你一定要把孩子扯进来,那我就要请你三思而行了。毕竟,孩子的心智还没成熟,接受这类课程前途未卜。也许你认为是在开发孩子的潜能,但你也很有可能在拔苗助长,不可不慎啊。
近年,一些激励类培训的机构为了“感召”更多的新学员进来,要求学员把自己的孩子也带进来。有个机构甚至开办了面向五六岁儿童的课程,将教练技术的那一套技术用在孩子们的身上。对此,一个接受过教练技术培训的学员不无担忧地说:“很多大人都受不了教练技术的洗脑术,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们更受不了,对孩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王伟凯,2019)。
可是问题就在这里。也许是因为一些内幕的披露,大人不太好骗了,于是组织者就把目光转向孩子。毕竟,中国家长都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于是,岑某诺之类的“天才少女”就横空出世了。此刻,我不禁要跟着“十点人物志”一起喊: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