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笔记:河洛腥膻无际
念奴娇·登多景楼
作者 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注释
曾会,曾经领会。
浑认作,全都当成。浑,全,皆。
连岗,连续的山岗。
六朝,指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即孙吴(或称东吴、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这六个朝代。
何事,古代汉语语法,疑问词作宾语前置,意思是六朝事何,做了何事?事,做。像“无所事事”这个词,前面一个事就是做的意思。
门户私计,指狭隘地将这地方当作门户,而不是当作争雄的出发点。私计本指个人的计划或打算,这里是狭隘的打算。
王谢诸人,指东晋新亭对泣的那些人,这里暗含对当时朝廷人物的批评。《世说新语》上说:“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新亭在南京城外长江边上。
河洛,黄河洛河交汇那块,就是洛阳周边那块地方,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处。这里借指中原失地。
腥膻,指北方少数民族。
中流誓,用了祖逖击楫中流的典故。《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小儿破贼,《世说新语》上说:“谢公(谢安)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淝水之战,东晋大胜,保了几年偏安生活。
强对,又作疆对,强敌,劲敌。《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彊对也。”
试翻译如下
又到多景楼这高楼上远望,叹息这山川形势的真意,从古到今有几个人曾经领会?像鬼神造就的这山川形势,却被那么多人全当作是天设定的南北之间疆界。(看这山川形势吧)一条大江横列在前面,其他三面是高出的山岭,做出那一幅与人争雄的势头。六朝那些人都做了什么,竟狭隘地把这险要的地方当作他们对外的门户(即南疆北界)。
由此我笑东晋王家谢家那些过江诸公,登高远望,也学英雄哭泣。(要知道)只凭借长江天险,管不到河洛那块地方,竟让那里被敌人肆意占领。(借着这个山川)正好长驱直入,不要回头,寻取兑现像祖逖那样收复中原誓言的方略。(一旦取得)像小儿破贼那样的胜利,让山川形势的作用也就得到发挥,难道还要问有什么强大敌人?
赏析
这首词是陈亮到南京、镇江等地考察,看了南京的山川形势后有所思,就写了这首词。这首词写过后,他又向朝廷上书,要求让太子持节到建康(南京)去,“以示天下锐意恢复”,所上书皇帝没看到,却被当权者看到了,恨陈亮入骨,骂陈亮是“狂怪”,陈亮回乡后不久就发生了所谓下毒害人的案子。
这首词是个激情澎湃的“议论文”,劈头先提出个问题,这山川形势的真意有几人懂得?然后他回答,驳斥将其作为“南疆北界”的说法,然后又拿出论据来,就是“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得出结论,这地方是要用来争雄的。接着又从反面来论证,六朝只成门户私计,结果呢?只是凭借长江天险,偏安一隅,让中原被少数民族占领。接着提出要求了,“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从南京出发,向中原进军。最后一句展望的话,“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议论入词,述古写今,如果一般人写,总会有种枯燥感,但这首词读来让人激动,让人长精神,为何?其激情充沛、胸襟广大,气胜文采、情撼山岳。
附
陈亮简介
陈亮,字同甫,号龙川,是南宋一个思想家、文学家。出身于官宦之家。陈亮青少年时就着意于收复中原,着力学军事,考查了历代古人用兵成败的事迹,写出了《酌古论》。二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乡试第一,就是解元,但他却在这时候写了《中兴五论》上书宋孝宗,宋孝宗没看到,那些官员们看到了,就被人压制了,只能回浙江老家教书。之后又参加考试一次,没考上,直到五十一岁时又参加考试,考中状元,但还没有去当官呢,就突然得病死了。
陈亮一辈子没有当官,但却坐过几次监牢,根本原因就是他不断上书要求抗金,得罪了不少苟安的官员。这罪名有“犯上”、指使杀人、下毒害人等,而最蹊跷的“下毒害人”,陈亮参加个饭局,有一个参加饭局的人回去死掉了,死因不归于主人,不归于同座别的人,就按到陈亮头上,判死刑,到刑部遇到了明白人,上书皇帝,陈亮常上书,皇帝也知道这个人,免死。
陈亮一生就是上书抗金,回乡教学著书。他喜欢写词,词作现存74首。他曾经说,他写一首词后“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
陈亮与辛弃疾意气相投,两个是好朋友,互相以词酬答。一次两人约朱熹一块到上饶鹅湖聚会,朱熹失约,两人在一起饮酒谈论很是愉快,分手后,辛弃疾又后悔了,追陈亮,因为下雪,路不好走,没追上,后来两人为这次聚会写了四首词。
宋人段子手也比较多,有人编了辛陈初识的故事,说陈亮过一小桥,马不敢过,陈亮催了三次,马都退却,陈亮拔剑杀了马,徒步而行。辛弃疾在楼上看到了,大惊,邀来同饮,一说话十分投机,就成为好朋友。有一次辛弃疾喝多了,对陈亮说都城设在临安是偷安,说敌人一旦“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满城皆鱼鳖”,陈亮知道辛弃疾稳重,将后悔说这些话,怕辛弃疾杀了自己灭口,就不辞而别,过后又以这话为要挟,讹了辛弃疾十万缗钱。这故事明显编造,人家两人私密话作者又如何知道?但这故事之所以在当时被人信,又流传到现在,至少有两点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一是陈亮很狂放,二是两人都不愿意让朝廷把杭州作为都城。
陈亮词关注时事,成为他表达恢复之志的武器,故其词以议论为主,又直抒胸臆,略无顾忌,激情四射,形成雄健激昂、慷慨磊落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