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什么说“无为而无不为”?这矛盾吗?
“道”是永远存在的并具有三性,一是无名性,二是自然性,三是无为性。用老子的话说就是“道常无名”(《老子》32章),“道常自然”(51章),“道常无为”(37章)。在老子看来,如果能依顺此三性便能无所不为,这就是老子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章)思想。
研究道家老子思想,最后一定是要落实到“无不为”之上的。老子的“无不为”思想是从结果上看的,所以“无不为”则可以通俗地理解成“好的结果”“好的结局”。那么能促使好的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老子明确给出了答案:无为。由此可见,“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一个存在着因果关系的命题。整部《道德经》都是在告诉世人一个好结果以及达到这一好结果的原因。
根据我们对老子“无为”思想的阐述,发现其作为原因和手段的“无为”不仅有多重意义,而且存在两个层次。就多重意义角度来说,又主要包含着正反两方面的内容。正面性的“无为”是指的一切“以辅万物之自然”之“为”;反面性的“无为”是指的“而不敢为”之“有为”,即反对一切有为之为。所谓“有为之为”是指那些一切有违万物自然之性的作为以及由人的主观性控制的有意之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64章),此之谓也。
就两个层次角度来说,老子的“无为”第一个层次就是指所有作为具体方法手段的那些主张和做法。例如,认识论意义外的“无知”,政治论意义上的“无事”,生活方式意义上的“无欲”,为人处世意义上的“不争”等。老子的“无为”第二个层次就是指取得了好的结果和好的结局以后所要保有的态度和姿态,这也就是境界论意义上的“守柔”。
无为而得胜
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3章),按照清静无为的原则去做去为,其结果是没有治理不好的,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
“夫唯不争,故无尤”(8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章),“不争而善胜”(73章)
与事无争,与物无争,与人无争,其结果是没有过失和灾祸,从而也就没有谁会与你一争高下,一句话,不用争斗而能最终得胜!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15章),正因为不求满足,其结果才能做到除旧务新,不断获得新生,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19章),行为表现的单纯,内心守持的朴实,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抛弃分别性的知识学问,其结果才能免除忧虑和烦恼,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
“知止可以不殆”(32章),能知道一定止限,能知道适可而止,其结果便可不遭遇危险,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知足者富”(33章),知道和懂得满足的人,其结果是永远的富有,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便可平安无事,其结果才能使生活长久幸福,生命长久安全,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
“不为而成”(47章),不必作为即无为,其结果而能让大功告成,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48章),体验和领悟大道,要求的是私欲、情欲、妄想等一切有为的欲望,一天比一天减少,将此一直减少到“虚静”的时候和状态,即无为的境地,其结果便能无所不为,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
治人事天,莫若啬……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59章),治理人民,事奉上天,没有比珍惜爱惜原则更重要的了,这样做就可把根扎得深入牢固,这就叫做能长久生存,永续发展的原则和道理,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64章),所以圣人无有心作为,所以也就从未坏事,不把持不放,所以也就不会遭受损失,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67章),慈柔宽容,所以能勇武,俭束而不放纵,所以能宽广,不敢处处冒尖,出人头地,所以能成为众物之长,群龙之首,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78章),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即便是攻击力坚强的东西也战胜不了这柔弱之水,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
结语
无为而得胜,而得胜以后继续无为,这将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向人们展现的另一层意义。
(作者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徐小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