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有毒,但是配伍得当能治各种心脏病
大唐时,长安香积寺有一位法号行端的和尚,夜间上山砍柴回到寺庙后却突然成了哑巴。
寺内之人皆以为他中了邪魔,方丈听说后忙领众僧在佛前做道场,让佛祖为行端驱魔驱邪,但是却无济于事。
于是行端到长安城拜见名医刘韬。
刘韬对行端察言望诊号脉后说师傅先回待我明日上山一观再行处方。
次日凌晨刘韬来到山上,仔细观察后胸有成竹地来到了香积寺,从药袋里取出一块生姜,对方丈说将此煎服三日内定能药到病除。
行端连服六剂姜汤,咽喉轻松爽利,竟开口说话,众僧惊讶不止。
方丈询问行端病因,刘韬说行端误食了山中半夏所导致,用生姜一解,自然药到病除。
寺里众僧也解除了疑惑,照旧上山砍柴做活。
世间未有邪魔在,只因不知半夏毒,人间若有一病在,世间便有一药存。
半夏入药很早,《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下品”之药。
《礼记·月令》云:“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故名。”半夏又有守田、水玉、和姑的雅号,山东民间俗呼“天落星”。
中医称半夏为化痰药。其所治的痰,不仅是指咳嗽吐出的痰液,还指滞留在体内的,肉眼无法看见的痰涎。
按中医的说法,这种痰涎停留部位的不同,临床所出现的症状也不一样。有“痰迷心窍”;有“痰滞在肺”;有“痰气阻膈”;有“风痰上扰”;有“痰热在心”;有“痰瘀交结经络”;有“痰在关节”;有“痰块”;有“痰阻子宫”,还有“痰火”、“痰湿”。临床上因痰致病的患者相当多。半夏几乎可以用于以上所有的痰病。
所以说,半夏是中医化痰祛湿必然要用到的一味药。
半夏秫米汤
在治疗失眠的众多方子中,半夏秫米汤出现最早,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被誉为中医失眠第一方。
这个方子仅仅两味药,组成为半夏10克、秫米15克。上二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60毫升,每次服180毫升,日2次分服。主治痰饮内阻,胃气不和,夜不得卧,舌苔白腻,脉弦滑。
本方用于湿痰内盛、胃不和则卧不安之失眠症,有祛痰和胃,化浊宁神之功。
方中半夏交阴阳,燥脾湿,顺脾性以益脾和中;秫米甘温入脾,益中和胃,顾护中气,遏制半夏毒性。两药相合同奏调中焦和阴阳之功。中焦和则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
半夏的配伍
半夏配生姜,可以治疗恶心呕吐;配茯苓,可治心悸失眠;配天麻、白术,治疗头痛眩晕;配黄连、瓜蒌,治疗胸满咳痰;配黄连、黄芩,治疗心下痞而烦躁;配厚朴、苏叶、茯苓,治疗咽部异物感;配枳实、茯苓、甘草、竹茹、陈皮,治疗心慌易惊、恶心呕吐、眩晕失眠;配伍生姜、细辛、五味,治疗咳嗽痰多;配伍麻黄,治疗面黄身肿;配伍厚朴、生姜、人参,治疗腹满;配人参、蜂蜜治疗胃反、心下痞硬;配瓜蒌、薤白治疗胸痹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