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儿童的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20-12-29

作为母亲,我要小心谨慎保护我的孩子们免受病毒的侵袭,但我同等重视他们被疫情影响的小小心灵。

在武汉封城的漫长的三个月里,孩子们的生活突然被疫情打断,不能见到过去每天碰面的小伙伴、老师,他们对学校的记忆开始模糊,记不起同桌长什么样子,不确定老师长什么样子,不能继续以前一直热爱的户外运动,甚至不能下楼呼吸一口新鲜空气。

90天在纸上就是个数字,但在现实中,却是每一天,每一个24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的度过的。

首先是他们的身份认同受到了威胁。

惯有的生活方式突然被迫更改或中断,熟悉的人际交往被迫叫停,丧失过去生活范围的一部分(活动范围改变、受限),再加上现实中存在的威胁人生命健康安全的病毒,会让儿童强烈的感受到存在感受到威胁,难以寻找到意义感和控制感。

短期内可能造成个体身份感的丧失,个体感到存在受到威胁,可能感受到低落的情绪;长期则可能影响人格的形成,造成认同弥散,常见于边缘性人格障碍(埃里克森《identity》)。

以我的女儿为例,虽然她只有九岁,但她对疫情之前的生活早已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她喜欢过去的生活,喜欢她的学校、老师们和同学们、还有她的朋友们。

这些经历都整合在她稚嫩的人格中,包含着她对自己是谁的认知,以及她为何是谁的认知,而这个认知里还满含着她对过去生活的热爱,那也就意味着她对自己是谁的深深认同和喜爱,而现在这份喜爱被疫情按下了暂停键。

她的情绪开始变得不太稳定,有时焦虑,有时躁动不安,有时愤怒,总之不太快乐。

甚至,甚至,最糟糕的时候,他们真的发出了只有心理学教科书上才会有的提问:

“妈妈,新冠病毒这么久都没有被消灭,是不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听话?是不是因为我们做错了什么?”

“是不是我们再表现的更好的一点就可以像以前一样的自由生活?”

但是我知道这些情绪是对外部现实世界的真实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她有权利这样反应。

孩子的稚嫩的防御机制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外在世界的危机带给他们前所未有的失控感受,为了重新夺回掌控感,他们只好在唯一可控的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尽量共情孩子的绝望感和失控感,同时非常肯定的告诉孩子,这些事情的发生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然后和孩子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他们可以控制的细节,尽量找回控制感。

儿童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比成人要差很多。因为儿童的心智发展和心理功能的不成熟,越小的儿童越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才能适应环境的改变。新生儿往往需要环境来适应ta,因为ta甚至还没有发展出适应新生后陌生环境的能力。(可参考温尼科特《人类本性》)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树苗和大树哪一个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环境的恶劣改变,比如狂风暴雨。当然是大树,容易被摧毁的都是小树苗。

作为父母,不仅有责任维护孩子的身体健康,同时更有义务捍卫他们身份感的连贯性。

尽最大可能重复、保留、延续,哪怕是一部分的过去生活的的方式;尽最大可能共情孩子的丧失;和孩子一起在现有条件下尽最大可能创造一种他们比较喜欢和接受的新的生活方式,并帮助你的孩子逐渐接受它,甚至努力找到它的可爱之处。

肯定你的孩子在面对丧失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勇气和智慧,帮助他们在危机中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并整合到新的身份认同中去(这也是很重要的心理支持)。

尽量帮助孩子多尝试并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最好可以包含和他人一起合作的,也有自己独立完成的,在有人陪伴或必须独处时都可以找到乐子。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内化父母支持者、安抚者、提供建议者等等的功能,并逐渐形成自我支持、自我安抚、自我恢复的能力。

其次,疫情中孩子的防御机制受到挑战的方面还有他们的攻击性难以释放。

女儿有很多兴趣爱好,户外的尤其喜欢。爬山,攀岩,自行车,滑板,旱冰,打球,探险,几乎都热爱。孩子天生精力旺盛好动,户外活动可以很好的帮他们发泄多余的精力,运动、竞技都是攻击性很健康的升华方式。

而关在家里的日子,也就意味着间接的压抑了孩子的攻击性。

外在大环境的不可控,则需要外在小环境即父母的功能的及时补充。

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的帮助,度过危机。

就像电影《美丽人生》里的那对父母一样,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虽身处魔窟,但心有桃源,他们选择不了外部环境,但仍然可以选择主观世界。他们在死亡笼罩的至暗时刻,为他们的孩子重新定义了存在的意义,他们是伟大的,他们的孩子是幸运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毕竟高于生活。

普通人很难做到像《美丽人生》里的父母一样内心强大。但是我们只要记住,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的帮助。

越小的孩子越难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他们的防御也越原始。

作为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可以更为顺畅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我们要帮助孩子命名他们的感受,理解他们的感受,为他们的感受赋予意义;让他们知道,在这样的危机中,产生什么样疯狂的想法和极端的体验都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正面临着不正常状况的威胁。

父母对变化的反应、应对会成为孩子重要的支撑。父母对所发生的事件的定义和赋义会影响到孩子的重新定义。

父母不需要故作乐观,因为你的情绪并不只是从语言流露出来,你的神态、表情、手势、语气、声调都会传递你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敏感如孩子会捕捉到。

但是你可以告诉孩子你是如何应对这些消极信息和消极感受的,在消极中如何最大程度的保留积极是对孩子来说是更为宝贵的经验。

如果你和孩子一起熬过了这段艰难时光,你们共同跨越了中间的种种障碍和危机时刻,那么你和孩子将迎来一次宝贵的成长和更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