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以至施行适方的治疗,此即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体系。不过中医辨证施治,究竟治的疾病是什么?是一种什么治病的方法,这是关系辨证施治的 精神实质问题,对于中医的理解甚关重要,因特提出讨论如下。
基于对六经、八纲的说明(此略),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不论什么病,而患病人体的反应,在病位则不出于表、里、半表半里;在病情则不出于阴、阳、寒、热、虚、实;在类型则不出于三阴三 阳。验之于临床实践,这都是屡经屡见的事实。以是可知,则所谓六经、八纲者,实不外是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中医经方辨证即以它们为纲,中医经方施治,也是通过它们而制定施治的准则。 故可肯定地说,《伤寒论》的辨证施治,其主要精神,是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兹以太阳病为例释之如下。如前所述,太阳病,并不是一种个别的病,而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的证候为特征的一般的证。有如感冒、流感、肺炎、伤寒、麻疹等等,于初发病时,经常发作这样太阳病之证,中医即依治太阳病的发汗方法治之,则不论原发的是什么病(西医诊断病更是如此),均可 给以彻底治愈。试想,以基本不同的各种病,而竟都发作太阳病这样相同的证,这不是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是什么?依治太阳病证的同一发汗方法,而能治愈各种基本不同的病,这不是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又是什么呢?再就方证的说明来看,对于六经、八纲治则的执行,势必遵循适应整体用药的严格要求,显而易见,则中医的辨证施治, 还具有适应整体治疗的另一精神,也就是说,中医辨证施治,虽然是于患病人体一般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但同时必须在适应整体的情况下施行之。若为《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下一 个简明的定义,那就是: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众所周知,中医以一方常治多种病,而一种病常须多方治疗,即这种治疗精神的有力证明。
于疾病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这确是祖国医学的伟大发明。但为什么疾病会有六经、八纲一般的规律反应呢?此为有关辨证施治所以有验的理论根据,故有加一探讨的必要,因略述浅见以供参考。
对于辨证施治的精神,虽如上述,但它究竟治疗疾病的实质是什么?这一本质的问题还未明确,因而也就无从知其所以有验的道理。解答这个问题,只有弄清患病人体之何以会有六经、八纲这样一般的规律反应才行。基于唯物辩证法:“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 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普遍真理,则患病人体之所以有六经、八纲这样一般的规律反应,其主要原因,当亦不是由于疾病的外在刺激,而是由于人体抗御疾病机制的内在作用。众所周知,冬时天寒则多溺,夏时天热则多汗。假如反其道而行之,人于夏时当不胜其热,而于冬时将不胜其寒, 此皆人体抗御外来刺激的妙机。若论疾病的侵害,则远非天时的寒热所能比,人体自有以抗御之, 又何待言!中医谓为正邪交争者,意即指此,屡有不治即愈的病,均不外于正胜邪却的结果。不过往往由于自然良能的有限,人体虽不断斗争,而病终不得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于是则正邪相拒的情况,亦随时以证的形式反应出来。如所谓表证,即是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其病的反应;所谓里证,即是人体欲借排便或涌吐的机转,自消化管道以解除其病的反应;所谓半表半里证,即是人体欲借诸脏器的功能协力,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其病的反应。此为基于人体的自然结构,势所必然的对病斗争的有限方式,以是则表、里、 半表半里便规定了凡病不逾的病位反应。若人体的机能旺盛,则就有阳性的一类证反应于病位; 若人体的机能沉衰,则就有阴性的一类证反应于病位。一句话,疾病侵入于人体,人体即应之以 斗争,疾病不除,斗争不已,以是则六经、八纲便永续无间地而见于疾病的全过程,成为凡病不逾的一般的规律反应。古人于此早就有明确的认识,以下介绍有关论说,以供参考。 《素问·评热病论》曰:“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出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 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 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此段大意是说,今邪气与精气、正气交争于体表的骨肉间,此原是人体欲借以发汗的机 转而解除病邪,故一般说来能得汗出者,大都是病邪却而精气胜。精气来自谷气,化生于胃,如果精气真胜,则其人当能食。邪气使人发热,如果邪气真却,则必不复热,若复热,为邪气还在, 汗出,为精气外越,今汗出而还发热,显系邪胜而精亡,而不得谓为邪却而精胜也。若更不能食, 则精气断绝而邪气独留,故不免于死。 《伤寒论》第9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 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这一条是说,伤寒初作,则邪气与精气交争于骨肉,即太阳病在表的一般病理过程。若精气 已不足拒邪于外,则退而卫于内。以是则体表的血弱气尽,腠理遂不密守而开,邪乃乘虚入于半 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胸胁苦满,这就进入少阳病的病理阶段了。正邪分争,即正邪相拒的意思。正进邪退,病近于表则恶寒,邪进正退,病近于里则恶热,故往来寒热。分争时则寒热作,否则寒热亦暂息,故休作有时。热邪郁集于胸胁,故嘿嘿不欲饮食。胸胁之处,上有心肺,旁及肝脾,下接胃肠,故谓脏腑相连。邪热激动胃肠中的水气,则腹痛。邪高于胸胁之上,而痛在胃肠之下,故使其人欲呕,此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以上《内经.素问》一段虽是论阴阳交的死证,但与表证时,人体欲汗的抗病机制同理, 尤其对精胜或邪胜的阐述均颇精详。《伤寒论》一段,是说太阳病自表传入半表半里,亦由于人体抗病机制的改变所致。古人对于疾病的体验,达到如此精深境界,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也。六经、八纲的来历既明,对照前述的治则,显而易见,则中医的辨证施治,恰为适应人体抗病机制的一种原因疗法,其所以有验自非偶然。为证明所言非虚,再以太阳病证为例释之。 如前所述,太阳病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今就这些证候分析如下。
1、脉浮:这是由于浅在动脉的血液充盈所致。2、头项强痛:因为上体部血液充盈的程度为甚,故在上的头项体部,更感有充胀和凝滞性的疼痛。
3、恶寒:体表的温度升高,加大了与外界气温的差距,故觉风寒来袭的可憎。 由于以上的证候分析,正足以说明人体已把大量体液和邪热,驱集于上半身广大的机体表面, 欲汗出而不得汗出的一种情况。太阳病的治则是发汗,这不正是适应人体欲汗出的病机,而使其达到汗出的疗法吗?
由以上可看出,适应人体的抗病机制的治疗,可以说是最理想的一种疗法,即号称进步的近代西医,恐亦不免以为是一种理想而已。但中医的辨证论治,其实质不是别的,而恰是这种最理想的治疗方法,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瑰宝,其科学内涵应诊视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