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赏析:《织席记》| 孙犁

巴金和孙犁被誉为“现当代散文星空中的双星”,文学界更有“南有巴金,北有孙犁”之说。由此可见孙犁在当代散文创作中所占有的突出地位。

要求有真情实感,反对虚伪矫饰,是孙犁散文创作的总的美学追求。

孙犁散文的第一个特点是讲究“实”和“信”。孙犁主张,散文“要有真情,要写真相”。“实”,就是实有其事,实实在在;“信”就是文章要取信于今人,取信于后世。孙犁认为,写散文“最好用历史的手法来写。真真假假,真假掺半,都是不好的”,他特别强调,要尽可能写出此时此地的真情实感:所谓感情真实,就是如实地写出作者当时的身份、处境、思想、心情,以及与外界事物的关系。

孙犁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所见者大,取材者微。常常通过一些所谓细枝末节的小事、琐事,表现出一个人的个性和他的精神风貌;题材细小而内容博大,文字平易而思想深邃,是属于一种高境界、大手笔的散文。

孙犁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直面人生,直言是非。对于现实或与当代文坛上的种种消极、丑恶现象,诸如嫉贤妒能,阿谀奉承,见风使舵,追名逐利,格调低下,官浮于文,赶浪头,等等通加鞭挞,不留情面。摒除了一切私心杂念,只对历史负责,对神圣的文学事业负责,对自己的艺术良心负责。同巴金一样,把自己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之后,具有了一种真正的大勇。

孙犁散文的第四个特点是“低音淡色”,朴实自然。孙犁说:“散文短小,当然也有所谓布局谋篇,但我以为,作者如确有深刻感触,不言不快,直抒胸臆即可,是不用过多的构思设想的。散文之作,一触即发。真情实感是构思不出来的。”孙犁善用细致的笔触,清淡的色彩,描绘现实生活中人们所习见而易于忽略的心理和景象,有一种单纯的美,朴素的美,自然的美。孙犁在评价贾平凹的散文时说:“出于自然,没有造作,注意含蓄,引人入胜,能以低音淡色引人入胜,这自然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境界。”孙犁的散文,正是达到了这种“高超的艺术境界”的作品。

孙犁散文的第五个特点是短小精悍。有了真情实感,才能删除空洞、浮泛之词。孙犁阅历深广,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积累中选择出最有意义、最有表现力的部分,使文章做到简而明。

织席记/孙犁

真是一方水养一方人。我从南几县走过来,在蠡县、高阳,到处是纺线、织布。每逢集日,寒冷的早晨,大街上还冷冷清清的时候,那线子市里已经挤满了妇女。她们怀抱着一集纺好的线子,从家里赶来,霜雪粘在她们的头发上。她们挤在那里,急急卖出自己的线子,买回棉花;赚下的钱,再买些吃食零用,就又匆匆忙忙回家去了。回家路上的太阳才融化了她们头上的霜雪。

到端村,集日那天,我先到了席市上。这和高、蠡一带的线子市,真是异曲同工。妇女们从家里把席一捆捆背来,并排放下,她们对于卖出成品,也是那么急迫,甚至有很多老太太,在乞求似的招唤着席贩子:“看我这个来呀,你过来呀!”

她们是急于卖出席,再到苇市去买苇。这样,今天她就可解好苇,甚至轧出眉子,好赶制下集的席,时间就是衣食,劳动是紧张的,她们的热情的希望永远在劳动里旋转着。

在集市里充满热情的叫喊、争论。而解苇、轧眉子,则多在清晨和月夜进行。在这里,几乎每个妇女都参加了劳动。那些女孩子们,相貌端庄地坐在门前,从事劳作。

这里的房子这样低、挤、残破。但从里面走出来的妇女、孩子们却生得那么俊,穿得也很干净。普遍的终日的劳作,是这里妇女可亲爱的特点。她们穿得那么讲究,在门前推送着沉重的石砘子。她们的花鞋残破,因为她们要经常在苇子上来回践踏,要在泥水里走路。

她们,本质上是贫苦的人。也许她们劳动是希望着一件花布褂,但她们是这样辛勤的劳动人民的后代。

在一爿烧毁了典当铺的广场上,围坐着十几个女孩子,她们坐在席上,垫着一小块棉褥。她们晒着太阳,编着歌儿唱着。她们只十二三岁,每人每天可以织一领丈席。劳动原来就是集体的,集体劳动才有乐趣,才有效率,女孩子们纺线愿意在一起,织席也愿意在一起。问到她们的生活,她们说现在是享福的日子。

生活史上的大创伤是敌人在炮楼“戳”着的时候,提起来,她们就黯然失色,连说也不能提了,不能提了。那个时候,是“掘地梨”的时候,是端村街上一天就要饿死十几条人命的时候。

敌人决堤放了水,两年没收成,抓夫杀人,男人也求生不得。敌人统制了苇席,低价强收,站在家里等着,织成就抢去,不管你死活。

一个女孩子说:“织成一个席,还不能点火做饭!”还要在冰凌里,用两只手去挖地梨。

她们说:“敌人如果再呆一年,端村街上就没有人了!”那天,一个放鸭子的也对我说:“敌人如果再呆一年,白洋淀就没有鸭子了!”

她们是绝处逢生,对敌人的仇恨长在。对民主政府扶植苇席业,也分外感激。公家商店高价收买席子,并代她们开辟销路,她们的收获很大。

生活上的最大变化,还是去年分得苇田。过去,端村街上,只有几家地主有苇。他们可以高价卖苇,贱价收席,践踏着人民的劳动。每逢春天,穷人流血流汗帮地主去上泥,因此他家的苇才长得那么高。可是到了年关,穷人过不去,二百户穷人,到地主家哀告,过了好半天,才看见在钱板上端出短短的两截铜子来。她们常常提说这件事!她们对地主的剥削的仇恨长在。这样,对于今天的光景,就特别珍重。

赏析

《织席记》是作家孙犁的散文名篇。作品以近乎速写的笔调,记叙了白洋淀织席女子的劳动场面和今昔对比,以小见大,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沧桑变化。

作者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了乡村集市的风情,表现出织席女子们急于卖席的急迫心情。因为她们只有迅速卖出席子,才能再到苇市买苇,当天回家解苇,甚至轧出眉子,赶制好下集的席子,维持简单的再生产,挣得生活所需。织席女子的艰辛由此可见一斑。

抗战胜利后,织席女子们“绝处逢生”。解放区的民主政府扶植苇席生产,使织席女子们“收获很大”。政府还将苇田分给穷人,使人们有了“生活上的最大变化”。

这篇文章取材虽小,但开掘颇深。就像一滴水也能反映太阳的光辉,作者凭着敏锐的眼光,从寻常的苇席中,从织席女们的平凡劳动中,发现了并不寻常的时代巨变和社会进步,给那个新旧交错的时代保存了一幅珍贵的留影。

(0)

相关推荐

  • 《孙犁致贾平凹的信》作者:孙犁

    [按]收到孙犁对<一棵小桃树>的夸奖,年轻人当时是何种心情?贾平凹曾忆起过往事:"两年前,当我发表了一篇小小的散文,孙犁偶尔看到了,写了一篇读后感的文章.对于他的人品和文品,我很 ...

  • 博兴“大善人”庞步翰传奇

    解放以前,博兴县有个庞家庄,庄里有个名扬百里的大善人--庞步翰,四邻八乡的人们都习惯叫他庞宝汉.他一生俭朴.乐善好施.济困穷人.土改后,人民政府和贫苦农民称之为"开明地主". 庞步 ...

  • 新书连载: 《红色记忆》(十九) 淇县劳动人民看见了曙光

    编者按: 从2020年4月16日开始,文艺朝歌陆续推送<红色记忆--淇县革命回忆录资料汇编>,让我们一起走进炮声隆隆.枪林弹雨.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共同感受这片遍布红色基因土地上的光辉 ...

  • 遗传基因(散文)

    遗传基因(散文) 美文墨夜 打土豪分田地,广大穷人喜开颜.搞改革行开放,广大富人乐心田. 此一时彼一时,昨天晴天,今日多云,后天下雨.哪个祖先最聪明?网络流传是地主.真是地主就聪明么?我们村里率先致富 ...

  • 无敌三勇士

    刘白羽 一 一场不团结怎样闹开头 有些人把我们当战士的想得太简单了. 以为我们就是打打仗,睡睡觉,实际上不是那么一回事. 我们在连队,就象在家里一样,不同的是这个家一会在战壕里,一会在老百姓干草堆上. ...

  • 【小小说】李景宽专栏|窦子和妻子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白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景宽,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编剧,两届田汉戏剧奖话剧本一等奖获得者.小剧场话剧<夕照&g ...

  • (散文百家)杨盛龙/我们的思维定势

    散文百家 我们的思维定势 杨盛龙(北京) 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长期受红色教育,受红色文化熏陶,我们的思想被炼红,言语被染红. 红色教育从50年代初全面铺开,到60年代趋向鼎盛,正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 ...

  • 我该感恩谁(散文)

    我该感恩谁(散文) 美文墨夜 关注我的人,对我的身世了如指掌. 我就是一个无产者的儿子.不是解放了,我的大伯不可能当上铁路工人.他一字不识,小时候给富人家当放牛娃混一碗饭吃.成人后还是认不了几个汉字, ...

  • 【左邻右舍一百家】王延忠|​​​懒王林二混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白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左邻右舍一百家>自序 这是一些遥远而又亲近的故事,它就发生在我的身边,故事就长在我的心里. 在那贫困而又热 ...

  •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屠龙有术(陈旭)讲职场597】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屠龙有术(陈旭)讲职场597] 作者:陈旭         网名:屠龙有术 唯一微信公众号:tulongys 陈旭私人微信:chenxus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