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论养生: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
人的一生,怎样才算幸福?
中国人历来认为,“人臻五福,花满三春”
便算是完美人生了
清 缂丝寿星图
《尚书·洪范·九畴》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修美德),五曰考终命(老寿善终)。”五福之中,长寿排第一位。
人生的不幸则有“六极”(六种不幸):一是短命夭折,二是疾病,三是忧愁,四是贫穷,五是丑恶,六是懦弱。六种不幸中,短命夭折排第一位。
可见长寿是人获得幸福感的重中之重。但人要长寿,又谈何容易。古往今来,人们追求长寿的方法可谓五花八门。秦始皇妄想长生,求仙问药,结果只活了50岁。汉武帝早年对仙道入迷,结果一再被骗。后来回归养生正道,才活到古稀之年。就连唐太宗也不能免俗,晚年服食丹药,大伤元气,加上征高丽受伤,50岁就驾崩了。
齐白石《大寿图》
真正的长寿之道是什么?《黄帝内经·素问》开篇便讨论了这个问题。
黄帝问岐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黄帝的问题是:听说上古之人活到百岁仍身壮力健,而现在的人年至半百便体弱气衰,这是因时代不同造成的,还是今人不懂养生之道造成的?
岐伯将这个问题分两部分回答。第一部分先解释上古之人为何长寿,他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知道”,就是了解养生之道。这个“道”,有五个要点。
清 任伯年《寿星图》
一是“法于阴阳”,即与四时更迭保持同步,效法天地的运行规律,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准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点是养生总纲领。
二是“和于术数”。“术数”是指养生之术,在古代包括导引、吐纳、按摩等。其原则无非是外养四肢百骸,内养五脏六腑。导引类似于现在的运动养生,吐纳是练呼吸功,是内养方法。这一点是从术数层面讨论养生。
三是“食饮有节”。即饮食方面要有节制,渴不狂饮,饥不暴食,三餐营养均衡,荤素搭配合理。这一点是讲饮食养生。
四是“起居有常”。平时起居要有常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按时睡眠。春夏宜夜卧早起,秋天宜早卧早起,冬天宜早卧晚起。
五是“不妄劳作”。无论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均不可超过身体能够承受的最大限度。“不妄”是不妄想、不妄行,不透支体能和精神。
如能做到以上五点,就能“形与神俱”,使自己的精神与身体协调和谐。上古之人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无非就是掌握了这几点原则。
清 舒浩《商山四皓图》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酒色伤身,过份追求快乐伤身,不知足伤身,妄想妄行伤身,起居无节伤身,这些都是“逆于生乐”的行为习惯。许多人半百而衰,都是自己造成的。
《黄帝内经》还指出,长寿首先要预防疾病。预防疾病一要防止“虚邪贼风”乘虚而入,须“避之有时”。二要精神安稳,心理平和。正如岐伯所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明 唐寅《麻姑献寿图》
养生之道,大多数人到中老年才开始学习,但也为时不晚。白居易曾作《病中诗》云:“久为劳生事,不学摄生道。”“摄生”即养生,白居易年轻时忙于仕途发展,忙于官场争斗,不懂养生,伤了身体。60岁后,心态归于平淡。61岁时写《秋雨夜眠》诗,自称“安闲一老翁”,名利之心已淡泊。
70岁时,白居易“致仕”(退休),寓居洛阳香山,发起“尚齿会”,依次作东,闲话浮生,诗酒唱和。主要成员是一批离退休老干部,先是7人,后又增至9人,遂合为“九老会”,后人称为“香山九老”。
明 周臣《香山九老图》
而杜甫则属典型的半百而衰之人。他年轻时应举不第,后来又官场不得志。“安史之乱”后辗转多地,虽躲避了战乱,但仍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常常心情抑郁,以酒自娱,常常喝醉。他的《曲江二首》诗第二首便是明证:“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为了喝酒,他连春天的衣服都拿去典当了。因赊酒太多,处处留有酒债。他觉得人生苦短,很难活到70岁,便每日尽醉而归。
55岁时,杜甫在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上远望,百感交集,作《登高》诗,感叹自己“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由于贫病交加,此时他连一杯浊酒也喝不了。三年后,杜甫病逝。
《黄帝内经》中《灵枢·本神》从自然界的角度论述了“养生”的内容。原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我们可以将这段话分成三句来理解
首先第一句话“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它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养生,必须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来养生,根据气候确定自己的饮食、穿戴、运动等内容。因为人是天地造化的产物,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
第二句话“和喜怒而安居处”,这句话主要从精神和情志上来阐述。“和喜怒”的重点在“和'字上,现在提倡“和谐社会”,不管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还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都提倡和睦相处。“喜怒”代表着情志上的七种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整句话的意思是强调养生需“养心”,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健康才会光顾。
“安居处”指的是居有所安。居于陋巷者,不能因为暂时的穷困产生不乐观的情绪;居于高堂者,也不能因此就变得趾高气扬。这点同“和喜怒”一样都是强调心态的平和。
第三句话“节阴阳而调刚柔”,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是告诉大家应保证体内阴阳的平衡,使身体内部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人就不容易生病了。
以上只是简单地介绍下《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论述,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一下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的相关内容。
顺四时——生命自有“生、长、收、藏”的定律
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顺应时节、效法自然的养生之道。“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在古人看来,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所以养生就要随着四时的温热寒凉气候变化,做适当的调整。
那么顺四时养生又该遵循怎样的要则呢?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这是《黄帝内经》的回答。
在五行当中,春天与木相对应,而春季正是草木萌芽、生长的时候,即春生,人既然与天地相通,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运行规律,那春季养生就要养“生”,因为我们身体内部的气血都往外生发,所以这个时候不要抑制自己,而要舒展自己的筋骨,多做做运动。同样,夏季万物进一步生长,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象,人体也要顺应“长”这一节律,要奋发图强。
秋天开始收获、储备,为过冬准备好足够的干草粮食,而人也要开始“收”,以迎接冬日的到来,所以要多补补身体,多吃点好的;冬天天气冷了,树木脱掉了叶子,动物钻到了洞里头,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藏了起来,人也要跟着时节的变化走,所以冬季要“藏”,要补养好自己的身体,多吃羊肉、狗肉,因为冬天养好了,春天就不容易生病,这正应了民间的谚语:“冬天进补,开春打虎。”
我们每个人就像树叶一样,春季生发,夏季生长,秋天收获,冬天贮藏,遵从自然界的生长收藏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形成的普遍规律,春生以冬藏为条件,冬藏以秋收为条件,秋收以夏长为条件,夏长以春生为条件。顺四时养生就要遵循“生、长、收、藏”这个定律,否则,健康就要受到威胁。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生命旅程中,要想健康地活到天年,那么在每一年里,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规律来养生,这是至关重要的。
和喜怒——七情事关五内,过喜过悲皆不宜
中医非常注重情志养生,过喜过忧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黄帝内经》中谈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要大家淡泊名利,放宽眼界,追求心灵的内在平衡与和谐。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称为七情,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怒、喜、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又不能适应时,就会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七情内伤。周瑜、程咬金、林黛玉等,或气死,或笑死,或忧死,无不和情绪太过有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这表明七情过激可直接影响内脏生理功能,而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病理变化。七情内伤具体来说就是: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消除机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阴,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怒伤肝。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所以在遇到烦恼时,一定要学会暗示自己“一切都将过去”“破财免灾”“知足常乐”等,这样心情就会轻松,头脑也会冷静下来。
思伤脾胃。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如果你是个心思比较重的人,那么最好找个倾诉的对象,有什么事情想不开就对他倾诉一番。
忧悲伤肺。忧和悲是与肺有密切关联的情志。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消化功能严重干扰之症。
惊恐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眩晕、阳痿,其可致人死亡。在生活中,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把人吓死的已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心理、精神状态对于人的气血和五脏六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人们常说的因郁致病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见过很多长寿者,他们当中生活苦难者有之,吸烟喝酒几十年者有之,疾病缠身者有之,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心胸宽广、与世无争、淡泊人生,经得起各种不良刺激,即使精神受到重创,情绪起伏也不会太大。其实这就是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只要做到这些,健康长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节阴阳——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健康长寿是人们共同的美好愿望,也是人类高质量生存的表现。自古以来,追求健康长寿的方法五花八门,而阴阳平衡才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关于阴阳平衡这个问题,《周易》和《黄帝内经》这两部经典都有论述。
中华文化群经之首《周易》提出了一个千古命题叫作“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阴阳的运动,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的原规律,生命活动概莫能外。所以,中医学、养生学都以阴阳为核心。《周易》认为,阴阳相互作用是万事万物运动的根本,八卦和太极图都表明,阴阳运动维持着动态的相对平衡,正常的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精气神失调而产生衰老。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万物生杀的根本,阴阳是生命的根本。
中医的阴阳学说还认为,人体的阴阳变化与自然四时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同时能保持机体与其内外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就能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学主张“治未病”和“以预防为主”的观点,旨在培养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阴阳平衡所涉及的面是广泛的。就是说,人要达到健康长寿的状态,身体和心理应保持好各种平衡,如心理平衡、代谢平衡、营养平衡、体位平衡、动静平衡等。如果这此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可以说人和情绪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好的;如果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就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或机体处于虚弱不健康状态。如果人体长期处于疾病之中而不能及时康复,或长期处于虚弱不健康状态,那么,长寿、欢度晚年,只能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