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馆之宝|奥地利国家美术馆(四)

系列1:居然有尊雕像酷似马云?!奥地利国家美术馆(一)

系列2:敲黑板:彼德麦式、马卡特时代,中欧绘画的两个关键词|奥地利国家美术馆(二)

系列3:印象派的分歧和梵高的四个女人|奥地利国家美术馆(三)

每家博物馆或美术馆都有几件独具特色的展品或者说能够被誉为“镇馆之宝”的东西,如果提到美景宫或者说奥地利国家美术馆,那么公认的“镇馆之宝”便是奥地利最伟大的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1862-1918)的《吻》。纵观欧洲美术史,驰名世界的奥地利画家并不多,克里姆特可能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了。这位奥地利国宝级人物的作品,美景宫拥有24件,是全世界最多的,它们被陈列在单独的一间展厅里。

克里姆特的父亲是位金匠,母亲一直想成为音乐家,这些多少对他都有些影响。他在维也纳工艺美院学的是建筑绘画,我们后面去艺术史博物馆时将会看到他绘制的壁画。1897年奥地利艺术家协会的一些成员与传统的学院派分离,创立“维也纳分离派”,克里姆特被推选为首任主席。分离派旨在为那些不走寻常路的年轻艺术家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实际并没有统一的绘画风格。我们可以从克里姆特不同年代绘制的作品中看出他在风格上的变化。1898年绘制的肖像画《Sonja Knips》还是比较偏于传统技法的。

1906年绘制的肖像画《Fritza Riedler》就变得二维化和更具有装饰性了。

不知道是不是受他父亲的影响,他在一批画作中大量采用金箔,比如1901年绘制的《朱迪思与何乐弗尼之头》。这是希腊文圣经中的故事,犹太女人朱迪思到亚述人何乐弗尼的宴会上趁何乐弗尼酒醉睡着后用剑割下何乐弗尼的头(画面右下角),从而使犹太人战胜群龙无首的亚述人。

他1908年创作的那幅最著名的《吻》也充满了金色。这种拜占庭艺术中经常采用的方式据说与克里姆特的威尼斯和拉文纳之旅也有一定关系。仔细欣赏这幅油画,一对恋人身着华丽的服装,男子的衣服用长方形黑白色块装饰,现出阳刚之气,女子服装上则充满圆形的彩色花朵,显出阴柔之美。男子头上的葡萄藤冠和女子头上的花冠仿佛圣人的光环衬托出他们高贵的形象。有人推测这个男子就是画家自己,而女子则是长期陪伴他的Emilie Louise Flöge(1874-1952),她是克里姆特弟妹的姐姐,一直生活在克里姆特身边直到他去世。画面中的这对恋人处于鲜花满地的悬崖边缘,不知是否暗示了某种危险。如果从人物身材比例来看,女子跪在地上的高度都已接近男子的肩膀,显然不合情理,但是作为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其实不必用现实的标准来衡量。

在分离派艺术家们的推动下,奥地利诞生了两位表现主义大师。一位是被称为“维也纳最粗野的野兽” 的奥斯卡·柯克西卡(Oskar Kokoschka,1886-1980),一位是被认定为克里姆特最成功继承者的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1918)。柯克西卡的肖像画着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非外在体征,他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兼剧作家,擅长刻画的就是人物的心理活动。这幅是他创作于1913年的《画家卡尔·摩尔》。

这幅《希罗多德》绘制于1963年,通过这位古希腊历史学家的面容我们可以瞥见画家本人的影子。

埃贡·席勒,我在捷克游记中做过详细的介绍,是位极具才华但过早离世的画家。他曾受到克里姆特赏识,克里姆特不仅买他的画,还与他交换画作。席勒喜欢在画中表现生与死的主题。这幅1915年创作的《死亡与少女》让人想起克里姆特的《吻》,或许是对恩师的致敬。

席勒常常表现某种存在和随后的衰败,这幅创作于1911年的《向日葵》就是很好的例子,画中怒放的花与凋零的叶象征着生命的循环。

在表现主义之后,特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诞生了一种被称为新即物主义(Neue Sachlichkeit)的艺术风格,强调表现物体的原貌,通过实事求是地客观描绘表现某种魔幻或危险的感受。奥地利的代表人物为Rudolf Wacker(1893-1939),我们在这里看到他于1932年绘制的《两个头》。上方充满恐惧的儿童画一样的头像与旁边被绳拴住的鸟暗示对失去自由的恐惧,下方残破的雕像和旁边插在瓶中的花表达出对美好不再的伤感。

另一位奥地利新即物主义画家为Franz Sedlacek(1891-1945)。他于1927年加入了维也纳分离派,这里我们看到一幅1932年创作的《风暴》,似乎暗示了战争对美好事物的摧残及所带来的被迫逃离。

二战后,维也纳的几位艺术家创建了一个新的流派:魔幻现实主义。它也可以被看作是超现实主义的一个变种,是将幻觉与真实体现在同一画面中。其代表人物Ernst Fuchs(1930-2015)于1956年创作的《摩西与燃烧的灌木》描绘了《圣经旧约》中上帝在摩西面前现身的情景。画面中出现了大量虚幻的影像。

我们在这里还看到自称“百水”的奥地利艺术奇才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1928-2000)的作品。这位艺术家以建筑设计和环境保护著称,他设计的“百水公寓”已成为维也纳的著名景点。与西班牙建筑大师高迪十分相似,他也不喜欢直线,认为那是没有思想的。我们在这里看到他1955年创作的《大路》就是一团曲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