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后你就明白为何它未建完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圣家堂(一)
“纵观整个艺术史都不可能找到一座与之相似的教堂”——欧洲艺术评论家Rainer Zerbst
“中世纪以来对哥特式建筑最非凡的个人理解”——美国建筑评论家和教育家
Paul Goldberger
这座预计2026年才能竣工的教堂2010年便被时任罗马天主教教宗本笃十六世亲自祝圣。同时,它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尚未完工即被列入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筑。它就是高迪最伟大的作品:圣家堂。
圣家堂全称圣家赎罪殿暨宗座圣殿(Basílica i Temple Expiatori de la Sagrada Família),因为是赎罪教堂,所以从1882年建立至今,所需建设资金全部来自个人捐款,目前的门票收入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可能也是这个缘故,教堂的建设进度比较缓慢,预计全部工程要到2026年才能完工,那也是高迪逝世整整一百周年。即便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是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唯一一座尚未完工即被列入遗产名录的建筑。2010年11月,时任教宗本笃十六世亲自为此教堂祝圣。
教堂的建立最早来自一位名叫Josep Maria Bocabella的书商的推动,他在1866年创立了圣约瑟夫信徒的属灵协会,1872年前往以侍奉圣家闻名的意大利洛雷托城游学时受到触动,归来后组织捐建教堂。教堂于1882年3月19日圣约瑟夫节当天由时任教区主教Urquinaona奠基。最初教堂的设计师为弗朗西斯科·德·波拉·德尔·维拉,他有意建设一座哥特复兴风格的大教堂,整整一年后的3月18日,因与协会意见不合,弗朗西斯科辞职而去,年仅31岁的高迪临危受命,他也将教堂带入了一个哥特与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建筑形式。高迪将他其后43年的生命大部分都投入到教堂的设计与建造中,1925年甚至搬到工地去住。不幸的是1926年6月7日,高迪在去邻近的小教堂做祈祷的路上被一辆电车撞倒,当时的他衣衫褴褛被错当成乞丐,没有得到及时抢救,最后还是一名警察把他送到附近的圣十字医院。次日当他被人认出时病情已然恶化,6月10日与世长辞。6月12日他的葬礼在他花了大半生心血的圣家堂内隆重举行,送葬的人群挤满了从圣十字医院到圣家堂的大道。他被安葬在圣家堂的地下墓室中,从此静静地注视着这座宏伟建筑一天天接近完工。
按照高迪的设计,教堂将建设三个立面和十八座尖塔。三个立面分别为东侧的诞生立面、西侧的受难立面和南侧的荣耀立面。十八座尖塔分别为三个立面各四座共十二座代表十二门徒,中间有六座分别代表四本福音书作者、圣母玛利亚和耶稣基督。其中正中代表耶稣的那座尖塔最高,顶端巨型十字架的最高点将达到170米,恰好比蒙特惠奇山低1米。高迪解释说这是因为他认为他的创作不能超过上帝的造物。就目前来看,这个高度将使圣家堂在建成后成为世界最高的教堂。
由于入口在西侧,所以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受难立面。为了表现耶稣受难的痛苦,高迪采用了极为冷峻的线条勾勒这一场景。首先是六根刀削般的斜柱支撑起整个立面,下面的三座门廊分别代表神学三德:有信、有望、有爱。门廊周围和上方的群雕展现了耶稣从被出卖到被钉十字架的受难全过程。高迪在谈到这个立面的创作时说,他想让看到它的人感到恐惧,因此他会使用最阴郁的元素让人体会受难过程的残酷。立面上方的四座尖塔分别献给四位门徒,从左至右依次为亚勒腓的儿子小雅各、巴多罗买、多马和腓力,塔身上刻有他们的雕像和名字。而塔身上方反复出现的文字“Sanctus”则是赞美诗《圣哉经》的起首语:圣哉,圣哉,圣哉。连接中间两座塔的桥上悬着一尊金色的雕像,那是耶稣升天像。
受难立面是在高迪去世28年后才开始兴建的,雕塑家苏比拉克斯很好地继承了高迪生前留下的设计精髓。下面第一张是高迪的原始设计图,第二张是我们后来在教堂的地下博物馆里看到的苏比拉克斯的设计草图。
整个群雕分为十二组场景,按S形从左下向右至右下,然后上到第二层从右至左,最后上到第一层再从左至右。首先是左下方的“最后的晚餐”,耶稣向众门徒宣布自己被出卖后,以红酒代表自己的鲜血,面包代表自己的骨肉,让门徒们分享。稍有遗憾的是此部分受到遮挡,无法窥其全貌。
“最后的晚餐”右边是第二个场景:站立者是前来捉拿耶稣的士兵,倒下的是反抗中的彼得。
再往右的第三个场景描述了卖主的犹大在客西马尼园亲吻耶稣,这是与捉拿者事先约定好的信号,告诉士兵谁是耶稣。
在这组雕像左侧有个十六宫格的数字矩阵,横竖对角线的数字相加均为33,这是耶稣受难时的年龄。这组矩阵在教堂建筑中多次出现。
再右边就是中间门廊下的雕塑了,耶稣被绑在柱子上受鞭刑。柱子被分割成四段,象征十字架。柱子下的三级台阶象征耶稣在死后第三天复活。柱子下还有个手印,象征耶稣的殉难。而柱子后面门柱上方有两个希腊字母,上面的是阿尔法,此为希腊字母表中的第一个,代表生命的开始;下面的是欧米伽,为希腊字母表中的最后一个,代表生命的终了。
第五组群雕描述了耶稣被押解到犹太公会接受大祭司该亚法的审判时,彼得在天明前三次不认耶稣的场景。左侧的三个人代表三次,公鸡代表天明,右侧蹲坐的是彼得,他披着头巾低头不语代表不认耶稣。
再右边的第六组群雕好像跟原设计略有出入,但表现的场景基本一致。耶稣头戴荆棘冠在士兵的押解下示众,旁边坐在那里犯愁的是罗马帝国犹太行省第五任行政长官彼拉多。因为耶稣并未提出反对罗马,所以彼拉多不想处死耶稣,他对众人说:“Ecce Homo”,意思是你们看这个人。
此处的场景分为两部分,右侧的部分再现了彼拉多洗手的情景,他以此表明自己不负处死耶稣的责任。《圣经新约》记载说是祭司们挑唆的围观者呼喊要求处死耶稣的。最右边侧转身的妇女为彼拉多的妻子,她也劝彼拉多不要处死耶稣。
上到第二层,最右边的是第七组群雕,表现了耶稣在去行刑的路上被十字架压倒,同行的古利奈人西门扶耶稣重新背起十字架,围观者无不掩面而泣。
中间的第八组群雕展现了几个不同的画面,右边的是三个玛利亚,包括圣母玛利亚、抹大拉的玛利亚、革罗罢的妻子玛利亚,目睹了耶稣再次被十字架压倒的情景。
然后是位于中间的展示带有耶稣面容的头巾的维罗妮卡,她在路上用自己的头巾为耶稣擦汗,结果耶稣的容貌被印在头巾上。据说维罗妮卡身后的士兵是雕塑家参照高迪的米拉之家楼顶上的烟囱形象创作的,而站在旁边的福音书作者约翰是以高迪为模特创作的,此处也是雕塑家苏比拉克斯向高迪的致敬。
再向左为第九组雕塑,骑马的人为百夫长朗基努斯。他手持长矛负责此次行刑,后来在耶稣被钉十字架后他用长矛刺耶稣侧腹以确认耶稣是否已死。
在他的上方是第十组群雕,表现了几个罗马士兵坐在那里掷骰子决定如何瓜分耶稣的衣服。
最上层的中间是第十一组群雕,耶稣在各各他山上被钉十字架,十字架下方的骷髅体现了这里的另一个名称:骷髅地。十字架上的断面被涂成红色的字母I,代表INRI,这是当时被钉在十字架上讽刺耶稣的,全称为IESVS NAZARENVS REX IVDAEORVM,意思是耶稣,拿撒勒人,犹太人的王。跪在十字架下哭泣的是抹大拉的玛利亚,在一旁站立的则是约翰和圣母玛利亚。
最右上方的群雕也是最后一组,表现了圣殇的场景。耶稣被卸下十字架,圣母玛利亚抱着自己的儿子悲痛不已。墙上的蛋暗示了耶稣随后的复活。
在三层雕塑的顶部还有个铜质的装饰和彩陶拼成的文字,它象征了耶稣受难时耶路撒冷圣殿中撕裂的纱。据说,耶稣受难时,耶路撒冷圣殿中的纱裂成两块,从而消除了神圣区域和其他区域的间隔。
受难立面下的大门以其浮雕与上方的群雕相呼应,同样刻画了耶稣受难过程中的某个场景。如右侧大门浮雕描述了耶稣的受审。
左半边为耶稣面对希律王。
右半边为耶稣面对彼拉多。
门上还有很多细碎的图案和花纹,这个从青铜中挣脱而出的头像让我想起了罗马天使与殉教者圣母大殿大门上的耶稣和圣徒。
中间门廊下用一个柱子隔开的两座大门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那是加泰罗尼亚语的圣经。其中设计者将他认为最重要的文字用抛光的方式突出出来,发人深省。I QUE ES LA VERITAT? 意为“何谓真实?” JESUS DE NATZARET, REI DELS JUEUS就是那句著名的“耶稣,拿撒勒人,犹太人的王”,也就是INRI。
下面的门上也一样刻满了文字,代替门把手的是个手形的凹槽,上方突出的文字就是JESUS,耶稣。它提醒每一位即将踏入这片圣地的来客,谁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感谢您耐心地读完以上文字,下一期我将带您推开这扇沉重的大门,走进圣家堂,领略那片神秘而灿烂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