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 | 乔叶《给母亲洗澡》

《给母亲洗澡》

乔叶,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出版小说《最慢的是活着》《认罪书》《藏珠记》,散文集《深夜醒来》《走神》等作品多部。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北京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以及首届郁达夫小说奖、首届锦绣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

责编稿签

乔叶的作品一向关心女性的生存境遇与情感经历,擅长以细腻的笔墨书写庸常生活,在绵密的叙事中追求丰富的象征意蕴,并引向更为深层的生命体悟。沐浴在西周是入“孝”的礼仪,而浴室是现代家宅里最具仪式感的空间。小说中,当“我”连哄带骗地给老母亲洗了个澡,水汽氤氲,往事迷离,故事随着水流与泡沫不断溢出,层层推进,由母亲身上的每一道伤疤延展——眼角、小腹、大腿、手腕、眉心,还有那铁棍烙掉的皮赘——它们几乎写尽了一个女性的人生。然而这些伤痛背后的故事无不带着亲情暖意,如同蚌壳中的珍珠,在乔叶柔情满满的笔下闪闪发亮。

—— 欧逸舟

《给母亲洗澡》

1

  浴室的门错着巴掌宽的缝儿,母亲让我关严实,我说没事儿。她说了两遍,我也这么应了两遍,她就不再说了,只是不时警惕地朝门那里看看。和在老家相比,在郑州的她,气势上缩小了好几个尺码,显得怯弱了许多。此时脱了衣服,她明显更怯弱了一些。

  在自个儿家里,怕啥呢?我说。

  不怕啥。

  怕人看你呢。

  那可不怕。就这一把枯树老皮,怕啥?不怕啥也不兴开着门呀,谁开着门洗澡呢?

  可我得听着泥蛋儿的动静呢。

  哦。那把门儿再开大些吧。

  泥蛋儿是我年方四岁的小侄子,我弟弟的宝贝二胎。泥蛋儿是母亲给他起的小名儿。他整日里嗒嗒嗒地跑来跑去,没个安生时候。弟媳妇小娜跳广场舞去了,侄女去上英语强化班,弟弟方才说下楼去买点儿东西,我不得操着小家伙的心?

  果然,他就嗒嗒嗒地跑了进来,奶声奶气地喊:奶奶脱光光啦!

  瞎叫个啥!母亲满是宠溺地呵斥,眼睛就粘在了泥蛋儿身上。对这个小孙子,她是怎么看都看不够。

  哟!哟!奶奶脱光光啦。泥蛋儿叫得更起劲儿。在幼儿园学会起哄了。

  谁说我光了?还穿着裤衩呢。母亲低声说。她确实还穿着裤衩,宽大的平角裤,白底儿起着小蓝花。

  那叫底裤!不叫裤衩!泥蛋儿纠正。

  叫啥都中,叫啥都中。

  你也脱光光呗。我怂恿泥蛋儿。

  才不哩。我不洗澡!他一阵风儿地跑了出去。

  低处的龙头汩汩地放着水,水位慢慢地往上涨着,眼看着泡住了母亲的腿。母亲坐在浴缸里,水汽缭绕中,像一尊像。自然不是佛像菩萨像观音像,可不知怎么的,就是像一尊像。

  她用左手往身上一下一下地撩着水。也只能用左手了。自从中过两次风之后,她的右半个身体就越来越像是摆设了。

  我把高处的花洒取下来,拿在手里,也往她身上冲着水,说,先洗头吧,不然头皮黏糊糊的。先洗了就清爽些。母亲说,也中。叫身子先恶服恶服。

  我说,对,恶服恶服。

  恶服,特指浸泡脏污。除了豫北乡下的老家,我再没听说过别的地方有这个说法。洗脏衣服脏床单,洗油腻锅碗,又或者是洗人,总之,但凡是洗,但凡是洗之前的浸泡过程,都可以叫作恶服。恶,脏污。服,顺服。只有把脏污泡软,让它们顺服,接下来才能好好清理。这么理解是不是很合适?不曾见过老家有谁把这个口头语转化到字面上,反正我就是这么理解的。

  母亲闭上眼睛。我把花洒举在母亲头顶,水流倾泻下来,母亲本来就花白的头发更花白了,本来就稀少的头发更稀少了。头皮大片地露了出来。花洒冲左边,左边头皮露得多,花洒冲右边,右边头皮露得多。

  突然想起小时候母亲给我洗头的情形。大约是每周一回,彼时我的发量称得上是茂盛,这个频次就有点儿过低。没办法,母亲忙,我也贪玩,把时间凑到一起不太容易。洗头又不是什么要紧事,能拖就拖着呗。我每日里胡天胡地地疯跑出汗,头发里最是容易藏污纳垢,挨到必须要洗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母亲隔着饭桌都能闻到我头上的酸臭味儿。于是就洗。此时我脑袋上已经攒了许多“锈疙瘩”,要把“锈疙瘩”梳通,总是要费些劲儿,也总是有些疼的。于是母亲骂骂咧咧,我鬼叫狼嚎。一个像在上刑,一个像在受刑。每次洗也都要用好几盆水,可真是一项大工程啊。

  等到渐渐长大,自己知道了干净,我就再也不让她洗头了,自己洗得勤快得很。再后来,就是给她洗头了。用过硫黄膏,用过“蜂花”,用过“飘柔”。到现在,我用的已经是防脱洗发水了。弟弟家里用的是“润源”,大概是个新牌子,没怎么听说过。

  水小点儿,多费。母亲说。

  我调整着花洒,让水流变小。

  这城里水贵的,能赶上早些年的油价钱。

  瞧您说的。啥时候油都比水贵。

  那是。油不比水贵,那还能叫油?昨儿小娜才买的那油,叫啥瓜子油,恁小一瓶,都花了一百多哩。

  是葵花籽油。

  就你会洋气。葵花籽不是瓜子?

  是,是。

  自从母亲中风后,我就不怎么顶撞她了,她的脾气也被我惯得没了边儿,动不动就指责我训斥我,在我跟前耍尽威风。

  油跟水,不是一物,就不能比。人整天得喝水,谁整天喝油哩。油得炼,水用炼?天上下雨下雪那都是下水哩,啥时候见过天上下油?叫我说,水就不该叫人掏钱买。水跟土一样,都是老天爷赏人的。

  中风一点儿都没有影响母亲的嘴皮子。利落得很,甚至更利落了。直到花洒冲洗发水的泡沫时,她才闭上了嘴。

  2

  已经有五六年了吧,每年入冬之后,母亲都要来郑州住两个月。暖气开通一个月后来,在腊八之前一定回去。

  她原是不大愿意来的,每次来都要我和弟弟三求四请,软磨硬劝,她才会勉强答应。泥蛋儿出生之后,她就很情愿过来了。她跟我说,过来住一住,对谁都好。大儿子一家能好好松快一段时日,闺女和小儿子也能好好尽尽孝。谁的心里都得劲儿,谁的面子上都光鲜。

  别以为我没看出来,你就是想多看看你这小孙子。

  那可是。她慨然道。

  大孙子不亲?

  你个挑事儿精。大孙子也亲,可那是老大家的。弟兄们再好,一门是一门的根儿。要算细账的话,我平日里亲大的多,还亏了这小的呢。

  水流中,母亲脸上的皱纹更明显了,老年斑和黑痣也更明显了。在水光的润泽下,这些倒也不颓丧,是闪亮亮的一种明显。她的左眼角有一个月牙形的小疤。听她讲过很多遍,那是大跃进的时候,我姥姥在村外和社员们大炼钢铁,她和小伙伴们偷偷跑去看,你推我搡的,根本不知道害怕,越看离炉子越近,忽然间,炉子里爆出来那么一团火星子,直朝她飞过来,把她的一大片头发都烧焦了。

  还好没破相。每次她都会这么感慨。以往我都会回敬她“那是您有福气”之类的,这次我决定改个说法。

  要是破了相,可怎么嫁进我们老李家哩。

  你个龟孙,花销你老娘来了。她骂。笑盈盈骂人的母亲,总是特别有光彩,那个神采奕奕的模样,好像根本不曾中过什么风。

  母亲第一次中风大概是在十年前。那一年春天,我们家最靠北的那块地被上面“规划”了,说是要修一条高速公路。上面赔了一笔钱,说是收了当季麦子就不许再种庄稼,不定啥时候就会动工,到时候会毁庄稼,谁种谁心疼。有的人家就让地荒着,也有的人家不舍得让地荒着。在母亲的唠叨下,大哥大嫂就在那块地上种了玉米。进了农历八月,玉米穗眼看着一天天结实了起来,突然有一天就被工程队全部铲倒了。第二天,母亲就催着大哥大嫂和她去地里捡玉米。正值秋老虎的天气,那天也是热极了,一大片地里有好几个人中了暑,母亲则是中了风。

  第一次中风后,母亲的后遗症并不怎么严重。我闻讯赶回家时,她都下了床在厨房门口择菜了。我埋怨她,你看看你,多不值当!地都是人家的了,你还非得要那点儿庄稼!

  母亲说,地是地,庄稼是庄稼。

  人家不是把庄稼钱都给咱了吗?

  钱是钱,庄稼是庄稼!母亲的神情都有些严厉了。

  我只好沉默。只听她自顾自地唠叨:也不知道那些货们是咋想哩,恁造孽,不可惜庄稼。就不能跟咱们早说个一两天,容咱们收收?

  母亲很快就开始了貌似正常的一切举止。其实那时她的右肢已经没有了韧劲儿,可她但凡在村里行走,就会格外注意保持平衡。她说不能让人看出来,不能让人笑话,也不能让人可怜。

  水汽氤氲中,母亲微闭着眼睛。这可以让我从容地看她。她在郑州期间,我的主要任务,一是给她做一次全面体检,根据体检情况开药调理——只要不是大问题,母亲就绝不住院。她抗拒医院。她的口头禅是:那是啥好地方?不管身上有病没病,到了那个地方,心里就先病上了!二呢,就是常来看她,除了周末两天必陪,周二或者周三下班后也会抽空来一趟,送点儿吃喝穿戴,再给她洗洗头发,简单擦擦身子。痛快洗澡的日子都是在这样的周六晚上。周五我还要上一天班,太过紧张。周六上午能舒舒服服睡个大懒觉,午饭后到超市大肆采买一番,再来到弟弟家,给母亲洗晒一下床单衣物,然后早早吃过晚饭,细细致致地给她洗这个澡,顺便好好说说话。

  这两个月间,在我的反复恳请下,她也会光临一次我家,但绝不过夜,晚上必定要回到弟弟家。

  没听说过“七十不留住、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万一出了啥岔子,我可不能在别人家丢了最后那口气。她说。

  我这里又不是别人家。

  还就是别人家。她叹口气,闺女再好,也是门亲戚。

  最初听到这话,免不了要跟她辩几句。后来就不辩了,随她。

  唉,这日子多不经过,你老娘我可是都七十五啦。母亲突然说。她总是这样,会突然强调一下自己的年龄,语气里有骄傲,也有感伤,似乎还有一种释然。

  不算大。加把劲儿,再活个七十五!我说。

  油嘴滑舌。母亲翘着嘴角,微微笑了。

  这是我的母亲。她总是自称老娘。有时我也这么叫她:老娘。娘老了,就是老娘。老了的娘,就是老娘。虽然没有了老爹,但我是个有老娘的人,这就不错。即使她中过两次风,也不错。

……未完待续

本文刊载于《小说选刊》2020年第12期

(0)

相关推荐

  • 小说|听小草讲述《姐姐二三事》

    [主编直通车] [作者简介]张凤兰,甘肃天水秦安人,网名,小草.自幼酷爱文字,至今笔耕不辍,诗文散见于各个网络平台.心怀山水,崇尚自然.人生关键词:孝悌. 姐姐二三事  (一) 只有在姐姐面前我才会毫 ...

  • 科普国学智慧,挖地道与母亲相见的郑庄公,才是真正的高质量男性

    <左传>记载了一个传奇故事! 情节曲折,全是腹黑情节,让人难以置信,我看完后,扼腕叹息,春秋时代,真是狼性文化横行! 故事的主人公是郑庄公,孩子妈生他的时候,难产!差点一尸两命,因此从小就 ...

  • 给母亲养老的弟弟

     分分钟看"裆下事",全在这里了   我弟弟独自一人照顾完全瘫痪的老娘七年半,我和大哥,二姐只是不固定的打个替班而已,我一周一次还感觉很累,有时还会和老娘发脾气,可是我弟弟几年如一 ...

  • 文学看台407 | 刘祖建捉黄鳝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捉黄鳝 ·刘祖建 我家乡的人们称捉黄鳝为捅黄鳝. 很多年前我家乡水田里的黄鳝很多.那时,虽然黄鳝很多,但捅黄鳝的人也很多,因为在那个很难吃到一顿荤菜的年代,有一盘香喷喷 ...

  • 乔叶:生命常常是如此之美

    ▲ 音乐与美文的跨界混搭,你有调,我有谱. 生命常常是如此之美 ◈ | 乔叶 每天下午,接过孩子之后,我都要带着他在街上溜达一圈,这是我们俩都很喜欢的习惯.闲走的时候,看着闲景,说着闲话,我就觉得这是 ...

  • 作家名片 | 乔叶:生活中有大文学,文学中有大生活

    编者按 近年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日益兴盛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联合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杂志社,启动" ...

  • 春节特辑 | 叶道光 : 母亲的“红灯笼”

    母亲的"红灯笼" 孝昌 叶道光 小时候过年,母亲总会做一盏简陋的红灯笼,除夕时把压岁钱放进里面,然后挂在老屋被柴火熏得黢黑的楼板上.灯笼下红色的流苏,在柴火的青烟中摇曳着,摇曳着- ...

  • 【美文选萃】 郭世永 | 给母亲洗澡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 且写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作者简介 郭世永,平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喜好读书.教书. 文学天地 给母亲洗澡           郭世永    给母 ...

  • 乔叶《认罪书》:叙事者的苛刻

    现实主义小说中存在着明显的悖论,即它反映现实,却又是虚构.<认罪书>中写出了生活的复杂性,复杂的像虚拟,事实上生活的真实面目比这丝毫不差,乔叶拿捏的恰到好处.传统观念中,现实主义小说的首要 ...

  • 乔叶《最慢的是活着》读后感

    我想到了我的祖母.听说,在我降生的那一刻,听闻是个女孩,她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医院,然后怒气冲冲地冲门外吼道:"当初,你们不都是说是个男孩吗?怎么是个女孩?"大家面面相觑,只好陪笑道: ...

  • 乔叶《最慢的是活着》

    这是青年作家乔叶的首部中篇小说集.乔叶的风格一向轻倩美丽,笔致柔和,能把成年男女的婚外恋情写得旖旎动人,如<打火机>,<那是我写的情书>.即使是写生与死这类沉痛的题材,她也同样 ...

  • 乔叶:中原大地上的紫色牡丹

    与此同时,乔叶也进行了一批具有相当质量的中短篇小说创作.她的中篇小说<我承认我最怕天黑>被<小说选刊><小说精选><中华文学选刊><百花洲> ...

  • 乔叶《藏珠记》

    作品讲述了大唐天宝年间,长安城的一个女孩在自家的客栈里收留了一位生命垂危的波斯人,波斯人感其善好,临终时赠其一灵异之珠.此珠能葆她青春且长寿,前提是不能与男人情爱交合.一千多年来,她始终恪守着这条与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