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口疮病因是虚阳上越,封髓丹至平至常,至神至妙
口腔溃疡五六年,多用潜阳封髓丹
案1、复发性口疮
支某,女,58岁,郝庄乡小祁村人。主因舌左侧溃疡疼痛月余。
患者一贯容易上火,经常手心发热。近几个月因过劳,舌上形成溃病剧烈疼痛月余,曾服中西药物,并输消炎药,均无效。准备到外地诊治,经人介绍来诊。现症:舌左侧剧痛,影响进食,伴疲乏无力,口不渴,二便尚调。查见两脉沉弱无力,手指温,淡红舌、薄白苔,舌左侧根部有一指甲大小之陈旧性溃疡,表面灰暗,不新鲜。
诊断:口糜
西医:复发性口腔溃疡
分析:患者舌偏红,手心热,指温,似为阴虚;但疲乏无力、脉沉弱,仍像阳虚。加之近期过劳,动则耗气伤阳,使阳更虚。故其证当属阳气虚衰,阴邪上僭,发为溃疡。治疗本当益火消阴,然询其所用药物皆寒凉之品,难怪久治不愈。今治以益火消阴潜阳。方用潜阳封髓丹
龟板10g先煎、黄柏15g、制附子30g(先煎1小时)、砂仁15g后下、甘草10g、生姜30克。三剂,水煎服。
方中附子辛热,大补元阳,元阳乃君火之火种,补元阳就是补君火;砂仁辛温,除散中焦一切阴邪外,更能引诸气归肾;龟板咸寒坚硬,可通阴助阳;黄柏补心脾肾之气;甘草补中气而伏火。合之以使阳气得复,阴邪得散,溃疡当自愈。
6月3日二诊:患者甚喜谓:服药1剂舌痛即减轻,3剂服完,病已全好,要求去根。査见脉舌同前,舌左侧之溃疡已变平,几近愈合。为防止复发,再与附子理中汤加味5剂以善后。药后病愈,介绍数人来诊,皆用此法治愈。
案2、口疮
张某,男35岁,因口腔反复溃疡疼痛6年,久治不愈,经人介绍于2009年6月23日首诊。
现病史:6年来口腔反复溃疡,屡服三黄片、清火栀麦片等可缓解,但最长不出1个月便又复发。前几天口腔又疼痛,服三黄片和清火梔麦片无效。前天一夜醒来上颚、唇内起疱,疱破后满口疼痛。平时腰痛,口不渴但有意多喝水以防上火。
查见:脉沉弱,下唇糜烂破溃,上唇内面糜烂,上颚大片糜烂,创面不新鲜,上覆灰黄苔,舌面斑駁呈地图状,边界清楚。
诊断
中医:口糜
西医:复发性口腔溃疡
龟板10g先煎、黄柏15g、制附子30g(先煎1小时)、砂仁15g后下、甘草10g、生姜30克。三剂,水煎服。
方中附子辛热,大补元阳,元阳乃君火之火种,补元阳就是补君火;砂仁辛温,除散中焦一切阴邪外,更能引诸气归肾;龟板咸寒坚硬,可通阴助阳;黄柏补心脾肾之气;甘草补中气而伏火。合之以使阳气得复,阴邪得散,溃疡当自愈。
6月3日二诊:患者甚喜谓:服药1剂舌痛即减轻,3剂服完,病已全好,要求去根。査见脉舌同前,舌左侧之溃疡已变平,几近愈合。为防止复发,再与附子理中汤加味5剂以善后。药后病愈,介绍数人来诊,皆用此法治愈。
案3、口腔溃疡
张某,男35岁,因口腔反复溃疡疼痛6年,久治不愈,经人介绍于2009年6月23日首诊。
现病史:6年来口腔反复溃疡,屡服三黄片、清火栀麦片等可缓解,但最长不出1个月便又复发。前几天口腔又疼痛,服三黄片和清火梔麦片无效。前天一夜醒来上颚、唇内起疱,疱破后满口疼痛。平时腰痛,口不渴但有意多喝水以防上火。
查见:脉沉弱,下唇糜烂破溃,上唇内面糜烂,上颚大片糜烂,创面不新鲜,上覆灰黄苔,舌面斑駁呈地图状,边界清楚。
诊断
中医:口糜
西医:复发性口腔溃疡
证属阳气素虚,阴邪上僭。治宜益火消阴潜阳,方用潜阳封髓丹
加味:
制附子30g(先1小时)、砂仁15g(后下)、龟板10g先煎、黄柏15g、生甘草10g、竹叶3g、生姜30g。2剂,水煎服。
6月25日二诊:第一剂头煎取汁较多,分2次服用。第一次服后没多久口腔疼痛即减轻,夜里明显减轻,剂尽口内已不疼痛。腰痛亦减轻,口唇干裂疼痛。查口内糜烂面缩小变浅,已无肿势。药已中的,原方再服2剂。
6月27日三诊:査见上颚糜烂已愈,舌上溃烂愈合,显出嫩苔,下唇干燥结痂。上方减竹叶再服2剂,以求去根。
10月14日四诊:停药3个多月后,近几日口疮又欲起,口内疼痛伴腰酸痛。查脉弱,舌较淡,有数枚小疱。考虑患者腰酸痛伴口渴,似有肾阴不足。在前方基础上加滋肾阴药,处方为
生地15g、山药15g、山萸肉12g、杜仲12g、续断15g、菟丝子15g、狗脊12g、附子15g(先煎)、砂仁15g(后下)、黄柏15g龟板12g。(先煎)。3剂,水煎服。
10月20日五诊:药后溃疡不效,上颚又起小疱,腰痛夜甚,起床后即减。查见脉弱,舌淡,有齿印,咽不红,上颚有绿豆大之疱疹。自认为6月份方子甚效,要求按原来方子服用。予6月23日方。
2剂。
10月24日六诊:服药仍不效。前次口腔溃场服此方甚效,而这
次又发口腔溃疡服此方为何不效呢?此患的病因病机是阳虚阴僭,前次用此方益火消阴潜阳,方药对证,故效。这次日前患者曾服滋阴补肾药,滋补了阴液必定加重阳虚的程度,故本次仍用原方因补阳之力不足、故不能显效。宜加大温阳力度:
制附子50g(先煎2小时)、砂仁15g、黄柏15g、龟板12g(先煎)、炙甘草10g、生龙骨30g(先煎)、肉桂10g(捣碎后下)、生姜30g。
2剂,水煎服。
方中龙骨重镇潜阳;肉桂大热,引火归原
10月27日七诊:口内已不痛。查见溃疡面呈愈合倾向。再予附子理中汤5剂善后。
随访至2011年3月,未再复发。
按:
口糜,西医称复发性口腔溃疡或叫复发性口炎,中医叫口炎或口糜。在临床常见,以往多以胃火或心火用清胃散或导赤散为主治疗;有时也以阴虚火旺用滋阴清热法治疗,常不见效;有时取效,却也难于巩固。后读《郑钦安医学三书》,郑氏以“真气上浮”、“阳虚阴僭”认识此病,用益火消阴法论治此病,令人耳目一新,验之临床,疗效确切。任何存在都有它存在的道理,那么,这种认识和治疗的道理何在呢?
郑饮安发挥《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的经旨,揭示了肾阳的生理习性:“先天之真阳,喜藏而不喜露,藏则命根水固,露则危亡立至。”“真气,命根也,火种也,藏于肾中……沉潜为顺,上浮为逆。”(见《医理真传。卷二》)他分析肾阳“上浮为逆”的机理:“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
水盛一分,龙亦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活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见《医理真传。卷二》)在此阐明了虚阳上越的机理。
郑氏进一步阐述虚阳上越的具体情况:“阳气不伤,百病自然不作。阳气一伤、群阴即起,阴气过盛,即能逼出元阳,元阳上奔即随人身之脏腑经络虚处便发,如经络虚处通于目者,元气便发于目,经络之气虚于耳者,元气便发于耳…此阳气发泄之机。”(见《医理真传。卷二》)郑氏将病理情况下的这种“元阳上奔”称之为“真气上浮”或“虚火上冲”,实际上就是平常所说的“虚阳上越”。
既然“虛阳上越”的病因是阳虚阴盛,真气上浮,那么治疗就应该是益火消阴,潜阳入肾。在这里郑氏十分推崇“潜阳丹”和“封髓丹”,认为此二方皆纳气归肾之法也。在分析方中药物时,郑氏认为“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既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精之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尤其对黄柏的认识绝不同世俗之旧巢,说:“夫黄柏味苦入心,秉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味,三オ之义已具。况西砂之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气伏藏,则人身之根著水固,故日封髓。其中更有之妙者,黄柏之苦,和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和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化合,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痛、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摩,而始知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余经试之,愿诸公亦试之。”(见《医理真传。卷二》之封髓丹。用药意解)在此郑钦安将虚火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讲解透彻,笔者验之临床屡效。为治病计,余亦“愿诸公亦试之”。
这也并非说口糜皆由阳虚阴僭引起。临证也确有胃火上炎或心火亢盛引起者。故医者临证时,须用郑钦安给出的“辨认一切阳虚症法”和“辨认一切阴虚症法”“两把尺子”仔细辨识其阳虚抑或阴虚的本质,然后对症治疗,方可药到病除。
特别提醒:本文所涉及之处方用药,仅供临床中医大夫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不得擅自使用。非中医专业人士可在当地中医大夫指导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