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朝16位诗霸介绍

唐诗,上承魏晋南朝诗,下开宋诗,唐代也被视为中国历来诗歌发展最盛的黄金时期,因此有与宋词并举之说。

唐代以后,唐诗的选本、选集不断涌现,现今流传最广的是蘅塘退士(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清朝康熙年间的《全唐诗》整理收录了二千二百多名诗人超过五万多首唐诗。

诗仙李白

李白(701年5月19日-762年11月30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另外,郭沫若研究认为李白出生于吉尔吉斯碎叶河上的碎叶城,属唐安西都护府(今楚河州托克马克市),该说有一定影响。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

诗仙李白

李白在所有诗歌体裁都有千古绝唱。李白钟好古体诗,擅长七言歌行、五言古诗、乐府诗、五七言绝句和五言律诗。

李白现存于世的唯一真迹《上阳台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纵28.5公分、横38.1公分。行草书5行,共25字。天宝三年,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见,与高适等结伴同游济源王屋山,登临王屋山华盖峰南麓的阳台宫后,写下此帖。细品此帖,笔法超放,如游龙翔凤,迅如奔雷、疾如掣电;出规入矩、飞舞自得。与其潇洒奔放、豪迈俊逸之人品诗风相为表里,堪称稀世珍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侠客行》 -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诗圣杜甫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

诗圣杜甫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

杜甫 《石壕吏》欣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诗佛王维

王维(692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祖籍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市),遂为河东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画家,号称“诗佛”。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伏生受经图》诗佛王维

王维受母亲影响,精通佛学,其字“摩诘”,是取自佛教的《维摩诘经》。

王维十七岁时所做异乡游子重九怀乡思亲的抒情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七言绝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已成为华人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的名诗。

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河南洛阳人,字梦得,祖先来自北方,自言出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又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唐朝著名诗人、哲学家,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有诗豪之称。因曾任太子宾客,故称刘宾客,晚年曾加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虚衔,故又称秘书刘尚书。刘禹锡墓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城东二十里铺乡(今豫龙镇)狼窝刘村南高地上,古称檀山。墓北距郑州至上街公路约70米,坐北面南,有圆形土冢,冢高约有7.5米,周长约有20米。据民国《荥阳县志》载:“刘禹锡墓在檀山。”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诗豪刘禹锡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狂贺知章

贺知章(659年-744年),字季真,号石窗,晚年号四明狂客,唐代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著名诗人。三国时东吴名将贺齐的十八世孙。惟流传下来的诗不多,收录于《全唐诗》中的只有二十首,著名的有《咏柳》、《回乡偶书》等。贺知章晚年在长安紫极宫遇到少年时期的李白,在读了李白作品《蜀道难》、《乌栖曲》等诗后,感叹地说道,“子,谪仙人也。”,从此后人称李白为诗仙,两人成为好友,并留下“金龟换酒”的佳话。

诗狂贺知章

贺知章又擅长书法,能草书和隶书,吕总《续书评》评为“纵笔如飞,奔而不竭。”。他的诗清新脱俗,与另一位书法大师张旭为姻亲,过从甚密,时人以“贺张”称之。两人经常一起出游,“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笺翰,共传宝之”。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2月28日-846年9月8日),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在诗界有广大教化主的称号。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文学家,文章精切,特别擅长写诗,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作品平易近人,乃至于有“老妪能解”的说法。

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早年积极从事政治改革,关怀民生,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须取材于现实事件,反映时代的状况,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继杜甫之后实际派文学的重要领袖人物之一。他晚年虽仍不改关怀民生之心,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而多时放意诗酒,作《醉吟先生传》以自况。白居易与元稹齐名,号“元白”,元白两人是文学革新运动的伙伴,分别作有《元氏长庆集》与《白氏长庆集》,称为长庆体,又称元和体。晚年白居易又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为“刘白”。白居易因努力写诗,曾自述或许有人认为他是“诗王”或“诗魔”,有诗曰: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唐宣宗曾褒白居易为“诗仙”,故人称“敕封诗仙”,而李白是后世才由民间从“谪仙人”转尊为“诗仙”。

白居易的作品,在作者在世时就已广为流传于社会各地各阶层,乃至外国,如朝鲜半岛、日本等地,产生很大的影响。重要的诗歌有《长恨歌》、《琵琶行》、《秦中吟》、 新乐府等,重要的文章有《与元九书》等。

现在西湖有白堤,两岸栽种有杨柳,后世误传这即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称之为白公堤。事实上这道“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之前已存在,当时称为“白沙堤”,且见于白居易的诗作之中。

当白居易在杭州时,元稹亦从宰相转任浙东观察使,浙东、杭州相去并非太远,因而二人之间有许多往还的赠答诗篇。当白居易任满离开杭州时,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编成《白氏长庆集》五十卷。

在苏州刺史任内,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琵琶行 -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庐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鬼李贺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是著名的唐朝诗人,被称为“诗鬼”。正史所载李贺资料甚少,《新唐书》有李贺小传,其生平见于李商隐的《李贺小传》与杜牧应沈子明之请所撰的《李长吉集序》,以及一些唐人笔记如张固的《幽闲鼓吹》、彭大翼《山堂肆考》。

诗鬼李贺

为了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也为了谋求生计,李贺在昌谷闲居一年后再也不安心蛰居家园、读书作诗,元和八年六月,出发到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

元和十年春,李贺先后到过金陵、嘉兴、吴兴、甬东等地,这期间他写了一些追怀前朝往事和记述诗友交会的诗篇。最后回北方受阻缓解,李贺就从江南北归昌谷。

南北游历并不能消除李贺胸中郁结的愁闷,加上体弱多病、经济拮据,返家后不久,终因精神和肉体上双重折磨于二十七岁时离开人世。死前将诗分四编﹐凡二百三十三首,交给好友沈子明。

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记述了李贺姐姐在李贺临终时的见闻: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蚪,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同今之“弥”)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女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㶿㶿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以描写鬼神怪异为题,是把楚辞的浪漫主义与唐诗的圆熟技巧结合的一个成功范例。此类作品不算多,但在李贺诗的名作中,一半以上是属这类,后世诗评家称李贺为“鬼才”,称其诗为“鬼仙之辞”。例如《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珮。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此诗本是写一片墓地景色以及诗人凭吊之情,但当诗人异想天开地唤出一个美丽的精灵在其间活动时,死气沉沉的墓地就蓦然平添了种种幻觉。墓地上的一草一木、一风泉一燐影,都因精灵而跃跃欲生。李贺将可爱与可怖揉合在一块,这样撼动人的力量,决不是一幅客观景物的描写能够相比拟的。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杰王勃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中国山西河津)人。初唐时期的诗人,擅长骈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诗杰王勃

永徽元年(650年)出生。王勃出身世家,是隋炀帝时经学大儒王通的孙子,诗人王绩的侄孙。王勃小时候很聪慧,从小就能写诗作赋,天下目为神童。《旧唐书》载:“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杨炯《王勃集序》上也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王勃写文章往往前先磨墨数升,然后畅饮酒酣,引被覆面卧,待酒醒时“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之“腹稿”。

滕王阁序》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骨陈子昂

陈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梓州遂宁市射洪县(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诗人,是唐诗革新、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方回在瀛奎律髓说道:“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故有“唐诗诗祖”之称。因其诗“风格激昂,词意高俊”,有汉魏之风,故被称为诗骨。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诗骨陈子昂

陈子昂批评六朝南朝齐至南朝梁期间,诗体“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其代表作为《感遇》诗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还有《登幽州台歌》等。他的诗歌创作在唐代颇有影响。他主张汉魏风骨,提倡风雅比兴,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其诗风高昂清峻,雄浑苍凉,语言深沈质朴。其友人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文学理论主张:一为提倡汉魏风骨和风雅寄兴。二为反对齐梁诗风。此外陈子昂一说也是古琴曲《平沙落雁》的作者。

陈子昂有子陈光,官至朝议大夫。孙陈易辅及陈简辅,易辅官至监察御史。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囚孟郊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朝著名诗人,有诗囚之称。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

诗囚孟郊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游子吟 / 迎母漂上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奴贾岛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亦作阆仙),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朝著名诗人,与韩愈同时,有诗奴之称,自号碣石山人。贾岛贫寒,曾经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年)冬,至长安,见张籍。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抵潮州(今广东潮州),致信贾岛,贾岛作《寄韩潮州愈》诗给韩愈。长庆二年(822年)举进士,以“僻涩之才无所用”。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新唐书》将贾岛附名于《韩愈传》之后。

诗奴贾岛

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著名的典故“推敲”即出自此人。传说他在驴背上苦思“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反复斟酌用推还是用敲字,以至错入了韩愈的仪仗。后来人们将斟酌炼字称作“推敲”。他还曾为自己的《送无可上人》颔联“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写了注释,其中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道出作者吟诗的艰辛,后世亦有诗人受这两句诗的影响。

贾岛的代表作有〈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他较为擅长五言律诗,意境多孤苦荒凉,赵紫芝、翁灵舒之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姚合与贾岛友善,后世合称“姚贾”,并将二人之诗称为“姚贾诗派”;又有一说,姚诗学贾。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虎罗邺

罗邺(825年-?),唐朝诗人,以七言诗为主。浙江余杭人。父为盐铁吏,家财万贯。罗邺工于诗,“才清而绵致”,与罗隐、罗虬合称“三罗”。久困科场,累举不第。咸通末,漂泊湘、浦之间,江西观察使崔安潜欲聘用罗邺为僚佐,为幕吏所沮,最后罗邺屈就督邮。乾符三年崔安潜升迁忠武节度使,罗邺随之至许昌,乾符五年离开崔幕。一度入蜀。晚年居家,卒年不可确考。昭宗光化三年(900年),以韦庄奏请,追赐进士及第。赠官补阙。明朝有人编辑有《罗邺诗集》。

诗虎罗邺

《竹》 -罗邺

翠叶才分细细枝,清阴犹未上阶墀。

蕙兰虽许相依日,桃李还应笑后时。

抱节不为霜霰改,成林终与凤凰期。
渭滨若更征贤相,好作渔竿系钓丝。

诗瓢唐求

唐求,一作唐球,蜀州味江山(今属四川省崇州市)人。生卒年不详。乾符年间,曾任青城县令。唐昭宗时,王建割据四川,欲聘唐求为参谋,唐求拒不受聘。后弃官返乡,隐居味江山中,人称“唐山人”或“唐隐居”。写诗每有所得,揉成纸团,塞入葫芦里,人称“诗瓢”。曾出游夔州、巫山。晚年卧病,将葫芦投入江中,顺流至新渠江,有识者知是唐求作品,乘舟前往捞起,可惜诗稿多已浸坏,仅得十之二三。

诗瓢唐求


《山东兰若遇静公夜归》
唐求

松门一径微,苔滑往来稀。
半夜闻钟后,浑身带雪归。
问寒僧接杖,辨语犬衔衣。
又是安禅去,呼童闭竹扉。

诗天子王昌龄

王昌龄(?-756年?),字少伯,行大,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曾任龙标县尉。唐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他的诗和高适、王之涣齐名,因其善写场面雄阔的边塞诗,而有“诗家天子”(或作“诗家夫子”)、“七绝圣手”、“开天圣手”、“诗天子”的美誉。世称“王江宁”。著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

王昌龄交游广阔。与李白有很深的友情,与边塞诗人岑参、高适、李颀、王之涣也有交情,与诗人王维、孟浩然、崔国辅、储光羲、常建也有往来。

与王昌龄同时代出版的《河岳英灵集》选诗以“声律风骨”为标准,选王昌龄诗最多,达16首,认为他的诗继承了建安文学的风骨。到晚唐时,顾陶《唐诗类选》已将他评为仅次于杜甫李白的诗人。

诗天子王昌龄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在宋代,王昌龄的七绝就和李白的相混淆。明清时期文人更是多将他与李白并称,而清初的王夫之更将他的七绝推为唐人第一。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囊齐己

齐己(863年-937年),俗名胡得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塔祖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863年,齐己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大沩山同度寺的一个佃户家庭,家境贫寒。6岁多就和其他佃户家庭的孩子一起为寺庙放牛,一边放牛时一边学习、作诗,常常用竹枝在牛背上写诗,而且诗句语出天然,同度寺的和尚们为寺庙声誉,便劝说齐己出家为僧,拜荆南宗教领袖仰山慧寂为师傅。

诗囊齐己

齐己出家后,更加热爱写诗。成年后,齐己出外游学,云游期间曾自称“衡岳沙弥”。登岳阳,望洞庭,又过长安,遍览终南山、华山等风景名胜,还到过江西等地。这段游学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且他的不少名作佳作是在外游历时写的。齐己在荆州期间写了许多诗,76岁的齐己圆寂于江陵。死后以《白莲集》传于世。


《赠念《法华经》僧》
齐己

万境心随一念平,红芙蓉折爱河清。
持经功力能如是,任驾白牛安稳行。

诗星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以字行,唐代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又称孟襄阳,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属于山水田园派。孟浩然年轻时曾游历四方,故后人称他孟鹿门、鹿门处士,与王维并称为王孟。孟浩然的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律诗,题材大多关于山水田园和隐逸、旅行等内容。他与王维、李白、张九龄交好,继陶渊明、谢灵运、谢朓之后,开盛唐山水诗之先声。知名诗作有《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

诗星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其中有他人作品。李白对孟浩然极为崇拜,曾作数诗赠年长自己十二岁的孟浩然,最著名的一首是《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墓在湖北襄阳城东风林南麓。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