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又一次灵魂触动
范香香,江西农业大学学生。喜欢阅读、音乐,爱好写作与旅行,心向远方。以文字记录每一次触及灵魂的感动,用照片留下每一个动人的画面,喜爱书法,古筝。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以跃动的思绪拥抱明天
清明,又一次灵魂触动
文/范香香
提及清明,很多人都会想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继而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伤感。距离上一次踏青已记不清隔了多少个年岁,前不久接到父亲的电话,他告诉我家里重要举行祭扫,问我有没有时间可以回去。据家中传统习俗,若是某家在前一年发生了什么喜事,第二年清明便一定要去祭拜先祖。作为青年学生的我本不想迷信,却也不愿否认自古而来的传统并给需要劳心劳力的父亲徒增烦扰,因此答应在清明期间回家祭扫。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清明假期如约而至,回到家中第二天便是清明祭扫。那天天很早就亮了,没有很多人想象中的烟雨重重,而我也内心窃喜,因为听父亲说要去的地方很远,所以大家拿上物品便出发了。家乡是一个多山的地方,从家到山脚下便要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四月之初,天气渐暖,而越往山的方向便有一股清凉缓缓而来,那里环境清幽、林木葱郁。平日的我越长大越喜欢宅在家中,这次坐了近一个小时的车,原以为就到了,祖父告诉我们目的地在山顶上,仰望山顶,倍感压力,但既然去了,必然不能半途而废。同行的小弟不过十岁左右,却精力充沛,可我真的感觉累,然在小弟的催促下,只管埋头往前,最后在山腰下等着他们,也趁着那时望向远处,看到成群的房屋,想到老家也是如此,突然好想回去看一看那个留下我童年记忆的地方。
一天的时间我们走了很多地方,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远看近在咫尺实则长路漫漫。几乎所有先辈的“家园”都是荒草丛生,这缘于平日里基本没有人去打理,而经过我们的一番修理,境况好了许多。尤其是祖父在清理曾祖父的墓地时格外小心,并为它点上烛火,而我也深记小时候曾祖父对我的关爱。想到如今的天人两隔,内心沉重起来,他曾教我写毛笔书法的场景;每次去到他那,他总是从一个小篮子里拿出面包给我的画面;他耐心的给我讲述历史故事的情景·······这一个又一个画面清晰的在我脑海中浮现。因为他的缘故,我自小便喜欢上书法,并对历史有颇深的兴趣。我们在那里停留了较长时间,当父亲说我们可以离开的时候,祖父让我们先走,说他随后就来,过了几分钟,我中途折回去找他,看到祖父坐在距离不远的石头上,眼睛里流露出伤感,我明白他这是对自己父亲的思念,因为他是曾祖父最偏爱的孩子。
从清晨出门到傍晚回家,我们足足用了将近一天的时间翻山越岭,可能太久没有锻炼了感觉异常疲惫,因此我连晚饭都不愿再吃便回了房间。静静的躺着却难以入眠,我想如果对这种行为进行定论的话,我们怀揣的不仅是对先人的敬畏,更多的是对他们的思念。对已经离开了他们,我们能做的仅此而已吗?不,当然不是,虽然他们已经离去,但他们对后辈子孙的教导与期望仍然存在。他们希望子孙后代能够荣归故里,将家族发扬光大,因此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心向远方,风雨兼程,为人生勾勒出精彩的画面。那些走了的人,便再也回不来,我们应当珍惜当下,莫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惨状。平日里对亲人多一份关心,他们需要的其实仅此而已。同样这次活动对于我们有绝非简单的形式主义,清明祭被认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必有其存在的缘由,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早已烙在了我们的心中。
这一行记忆中留下的不仅有清明,更有那久违了的故乡山、水和人,也似乎找回了某些早已遗忘在角落中的过往美好。一处山水,一处情思。过往从不曾在意的山水风光,如今至美如画,那些来不及善待的了我已不再追悔。此刻,我想用余生的年华陪伴着我的亲人,走过无痕岁月;我想用假日的闲暇去欣赏故乡的静美。以青春少年的激情,谱写动人的歌谣;以期许为桨,持梦想为舵,走向远方,解先辈一片苦心,许自己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