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 说 对 联(杂文)
周末,有多年不见老友相邀吃饭,虽然因病已经和酒绝缘多年,但是由于好友重逢心情激动,再加上酒间大家以对联为令喝酒划拳,气氛十分热烈。不知不觉中就感觉这酒略有过量,那久违了的飘然感觉使我越发兴奋。此时忽然想起当初医生对我交代的一句话,“别人醉了睡一觉能醒来,你的心脏可就不会再把你叫醒了。”想来只好停杯了。回到家里,坐在电脑前,心情一直难以平静,忽然对这楹联来了兴趣。于是,借着酒劲想就自己知道的胡乱侃上几句。
对联,,雅称楹联,文称对偶句。要求上下文字对丈工整平仄协调,而且在用字、用词、用句上有着严格的规定。记得古代曾有书一部,名字忘啦,反正就是教给你如何写对联的。好像头几句是什么……“天对地,雨对风,大路对长空……”上联是什么那下联要对的就是什么,那可是有严格规定的,一点也不能马虎。记得曾有故事,说:古代有一私塾先生姓石,一日教一群孩子识文断字,课间有一小童将一只雏鸡拿到书桌里玩耍。上课后,桌内小鸡鸣叫不止,先生寻声而至。小童害怕先生处罚,伸手将桌内小鸡掐死。先生听不见鸡叫。但是心中已经知道其原因。于是,出上联一句让小童对答。并说如若对不出定当重罚。先生的上联是“细羽家禽木后死”,孩子略加思考,提笔写出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先生看后,大惊。因为此联挑不出一点毛病,你看,细羽对粗毛、家禽对野兽、木对石、后死对先生,简直是天衣无缝。于是只好吃哑巴亏了。
在我国古代,作对联是读书人的必修之课。那时,不论乡试、省试还是部试、殿试,科举考试这对联是必不可少的。记得有一故事,讲的是宋朝年间的一次殿试。皇帝将前十名进士召进宫来,由他亲自出题,考出三甲。这三甲头名就是状元、二名是榜眼、三名是探花。这皇帝怎么考呢?就是考对联,谁答的好,谁就是状元。皇帝先说第一联:“风吹马尾千条线”只见台下有人高声回答“日照龙鳞万点金”,这对的真是又快又好呀。皇帝大喜,接着说:“雪塑观音一片冰心难救苦”,马上就有人接答:“雨淋罗汉两行珠泪假慈悲”,皇帝一看还是刚才回答第一句的书生。更喜,于是接着说第三句“日照纱窗彩蝶飞来映出芙蓉牡丹”还是那个书生略加思考后答道:“雪落桥板鸡犬行过踏成竹叶梅花”。哇!简直太漂亮了!谁是状元,其结果我不用说你们也就知道了。
由于对联在那时候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一些文人墨客削尖了脑袋钻进书里搜刮名联绝对,千百年来留给后人许许多多经典对联。甚至还有无法对出的千古单联。记得有这样几个小故事讲的就是对联。
先说,明朝万历年间科考,一秀才赶考途中住在一家客店。见后院有一间客房无人居住,房门紧锁。问其原因,店主说:“此屋闹鬼,每晚夜深就会听见有读书之声。”秀才好奇执意要看个究竟,于是深夜来到此房。只见一阵阴风掠过有一人影在屋里游荡,嘴里不停的念着“清凉水、清凉水”。
第二天秀才问店主是否知道“清凉水”的来历。店主猛然想起,三年前曾有一秀才进京赶考住在此屋。同屋另一秀才给他出了一个对联是“清凉水,一点水、两点水、三点水”该秀才苦思数日不得其解,悲伤过度死在屋里。后来店主就将其埋在后花园里。
于是,秀才叫店主引路来到后院坟前。只见坟上长出一棵丁香树,上面开满花朵。望着那满树的丁香花秀才突然明白了。他猛的跪在坟前说:“年兄,安息吧,你的对联对出来了。上联是,清凉水,一点水、两点水、三点水;下联是,丁香花,百字头、千字头、萬字头”。
再说,曾经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私塾先生。他晚年耗尽全部心血教得一位绝顶聪明的学生,待学生学满离开时,先生对他说:“我一生教书,得你这样一位弟子很是欣慰。只是有一憾事托付与你,望一定解决。”学生问老师:“什么事?”老师张了张嘴说出“冻雨洒窗”四个字就死啦。
学生明白,这是一个包含着拆字对联的上联。这“冻雨洒窗”隐藏着后面的“东两点,西三点”,要对下联难度确实不小。此后多少年他念念不忘这四个字,一直寻找破解之词。
一日,他前去教书,路过一块瓜地,见地旁有人卖瓜,由于口渴难耐就买了一个瓜,坐在瓜棚里边吃边想,嘴里不停的念着“冻雨洒窗、冻雨洒窗”。卖瓜人好奇,问:“你这先生念的是什么?”先生说:“说你也不懂,这是对联的上句。可惜一直没有想出下句。”卖瓜人一听哈哈答笑说:“什么狗屁上联,能把先生难成这样,不就是冻雨洒窗吗?我来对它个 切瓜分客。”
卖瓜人无心的调侃却解开了先生多年埋在心头的疙瘩 。“冻雨洒窗、切瓜分客”先生一听突然茅塞顿开,兴高采烈,手舞足蹈。他将身上所带全部银两塞给了目瞪口呆的卖瓜人。然后就唱着歌,扭着秧歌走了。
为什么“切瓜分客能对冻雨洒窗”笔者在此卖个关子。你自己想去吧:))
再说风流才子唐伯虎,一日游山玩水来到深山荒野,遇一砍柴女子。该女子虽身居荒山野岭,每日砍柴劳作,但是却出落的美丽大方。人称“天仙妹妹”。伯虎一见色迷心窍,赶忙自报家门,说自己乃当朝歌坛四大天王之首唐伯虎是也。该女子乃唐伯虎狂热粉丝。一听此话,心中欢喜,但是又怕上当受骗,因为前几天就有人冒充是祝枝山把村里的一个小姑娘拐走啦。这该怎么办?想到这里于是决定考考唐伯虎以试真假。
只见小女子放下柴草,对着唐伯虎念了一句上联“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是柴。”这是一个拆字联,山石是岩、古木是枯、此木是柴。看来这山野之中也有高人,此女子非同一般呀。只见唐伯虎笑着答道:“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真妙。”那女子一听惊喜万分,这柴也不砍啦,于是就改名“神仙妹妹”跟她唐哥去网上混世界了。
至于那千古对不出的单联,由于这人老记忆力减弱,想了半天只想起一句,那就是出自清朝的一句单联“近世进士尽是近视”。此句话说的是当前社会这当官的都是鼠目存光。作者用了四个发音基本相似的词,要说对下联,我看确实够难的。读者不妨也试试,万一突然灵光一闪,这千古单联就破解了。
楹联文化经千百年的锤炼,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我国一个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直到现今社会还有不少人在专门从事这项研究工作。尤其是那老百姓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开业竣工等等好赖也都要附庸风雅写个对子,把个高雅的楹联普及的是一踏糊涂。老百姓可不管你什么上下对丈,什么平仄协调。只要咱高兴想写啥写啥。但是这其中也不乏精品。象什么“白首齐眉鸳鸯比翼,青阳启瑞桃李同心”、什么“福如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等。
其实这楹联在民间确实大有高人,记得文革后期曾经流传的一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联是“南北”它就是利用了汉语同音字的特点,发泄自己“缺一(衣)少十(食)没东西”的怨言。
前几年去邯郸开会,会间参观当地著名古寺“响堂寺”,该寺在当地名声很大,香火十分旺盛。很多善男信女来此上香,以求菩萨保佑。我们参观后在回来的路上突然发现不知何人用树枝在寺院红色的围墙上写了一幅对联“经忏能超生,岂有阎罗怕和尚?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读后不由的拍手叫绝。
看来这酒精的威力就是挺大,你看,不知不觉就瞎写了千数来字。尽是道听途说之句。如果谁看后有什么意见您千万记着找个隐秘之处提提。再不您就喝瓶酒,这酒后再看恐怕就不一样啦。这正应了那句名言“抄一人作品实为剽窃,集百家文章就是创作”哈哈~~这也是一幅对联呀!又在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