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考古的新进展——秦始皇帝陵陵西墓葬勘探与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秦始皇帝陵考古的新进展——秦始皇帝陵陵西墓葬勘探与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发布时间:2020-06-19文章出处:“文博中国”公众号作者: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009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并取得考古团体领队资格。博物院转变观念,扩大视野,将以前相对单一、狭窄的秦俑研究与发掘拓展到秦始皇帝陵陵区,围绕秦始皇帝陵整体分布范围谋划新的考古工作思路,从更为宏观的角度重新认识、思考、研究秦始皇帝陵。

  为此,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于2009年针对秦兵马俑坑、秦陵陵园和秦陵陵园以外的陵区分别成立了考古队,各自开展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均取得了不菲的收获。其中,秦陵外城西侧的考古勘探与发掘的收获尤其引人注目,是秦始皇帝陵考古的又一重大收获。

  考古勘探

重点勘探区域示意图

秦陵西侧大墓分布位置示意图

  从2011年开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陵考古二队对秦陵外城西侧北部的陵区展开详细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勘探和复探面积约50余万平方米。发现古代墓葬39座、灰坑32座、陶窑4座、古河床4条。复探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发现的大中型古墓葬6座,在其周围新发现墓葬陪葬坑14座。

  在这些墓葬中,有9座属于大、中型墓葬,其中东侧4座为中字形,靠近秦始皇帝陵外城西城垣;西侧5座为甲字形,距秦陵陵园外城西城垣稍远。这些墓葬基本上自东向西一字排开,整齐有序。

  同时,在最西侧三座甲字形墓葬四周发现一圈完整壕沟,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壕沟南北长约210米、东西宽约110米,呈“目”字形,修筑整齐、规则,断面为平底槽形,宽2米,深2.7~5.5米。这是目前秦陵地区发现的独一无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带壕沟的墓葬遗存。

  从位置上来看,这批墓葬东西一字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是经过人为有意规划、布置而成,应为同一时期墓葬。最东侧的一座中字形墓葬东距秦陵陵园外城西城垣仅100多米,说明墓主人与秦始皇的关系非常密切,疑是秦始皇帝陵园外城西侧一组大型陪葬墓,初步判断其时代应该在战国晚—汉代早期。目前发掘的大型陪葬墓QLCM1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座中字形墓葬。

  大型陪葬墓QLCM1(一号墓)的发掘

  为了明确秦陵西侧这批墓葬的内涵、性质与年代,摸清这批墓葬与秦始皇帝陵的关系,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于2013年对其中的QLCM1(下文简称一号墓)进行发掘。考古队制定了详细的发掘方案,严格执行《田野考古操作规程》,对墓葬本体、南侧陪葬坑、南侧部分壕沟进行了发掘(北墓道及其东侧的两个陪葬坑因土地问题而未能发掘),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提取了相关信息资料。

墓室正射影像

  一号墓位于秦始皇帝陵园外城西城垣西侧约440米处,南距原临马公路约205米。地面呈南高北低状,上种石榴与玉米。北墓道北端已经被破坏。墓葬平面呈“中”字形。其南北墓道两侧有三个小型陪葬坑,在墓葬南侧、西侧发现有不连续的壕沟遗存。

  陪葬坑

陪葬坑发掘现场

  陪葬坑3个,1个位于南墓道西侧,2个位于北墓道东侧。编号分别为M1P1、M1P2、M1P3。

  M1P1位于南墓道西侧1.5米处,长8.3米、宽5.5米、深4.2米,出土4匹马残骸及1副犬类动物遗骨、木车车舆及车辕遗迹各一处,遗物有青铜车舆装饰件、盖弓帽及马缰绳饰件;

  M1P2、M1P3在北墓道东侧,未发掘。M1P2距北墓道1.5米,长9米、宽6米、深5.2米。M1P3距北墓道17米,长26.5米、宽5米、深2米。坑底勘探发现粗壮的动物骨骼残块,可能为车马陪葬坑。

  壕沟

  在一号墓南侧23.5米处发现4条壕沟,东西向分南北两排平行分布,东西长16~65米,南北宽1.7~3米,深1.8~3米;壕沟不规整,回填褐色花土。

  在西侧约80米处发现1条壕沟,中间断为5段,作南北向一字形排列,南端压于碎石场下,南北长12~105米,东西宽2.5米,深1.8~3米,残存总长220米。沟内均无包含物。

  墓葬北侧为断崖,深约2.5米,未发现遗存。

  墓葬南侧、西侧这些壕沟为人为开挖,当是作为墓葬界限的标志。

  墓葬的东侧约40米处,发现一条东南至西北流向的古河床,疑是利用自然河床作为界限。

  总之,一号墓东侧的自然河床、西侧与南侧人为开挖的壕沟,将墓葬包围在内,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封闭墓区。

  地层与封土

  一号墓开口于耕土层之下,南墓道与墓室均打破了秦陵地区广泛分布的黑垆土层。整体地层情况为:

  第①层:耕土层,黄褐色,质地疏松,厚约20~40厘米,包含大量植物根系、少量现代瓦片、瓷片与铜板等。

  第②层:墓室上花土层,暗褐色,质地较致密,夹杂有或大或小的黄色土块,包含有板瓦和筒瓦残片、残铁器、石块等。

  第③层:墓道与墓室夯土层,黄褐色,分细夯和粗夯。上层为细夯,质地致密,夯层厚约10厘米,共11层,含有大量细小的沙石。下层为粗夯,层厚约20~50厘米。

地层堆积

  墓室中心部分塌陷严重。墓室填土在塌陷过程中,墓壁四周台阶处受影响较小,墓室内的夯土层在台阶边缘处齐茬断裂。墓室中心夯土层断裂部分的塌陷深度较大,根据夯土层对应关系,夯层复原后高于墓室开口土层。可以确认该墓葬存在封土,且高度不低于4米。

  墓葬内发现5个盗洞,其中3个进入墓室。

  墓葬结构

  平面呈“中”字形,坐南面北,由南、北墓道与墓室三部分组成。根据墓道坡度复原,全长约100米,总面积约1900平方米。

  南墓道南北长31米、北墓道残长34,宽度10~16.5米,底呈斜坡状。墓道及墓室四壁留有对称的3级生土台阶,宽度0.7~1米,台面不很平整。壁面自上向下均有收分。

  南墓道底与墓室二层台(原墓室顶部)相通,下距墓室3.8米。北墓道几乎直通墓底,进入墓室处有竖向封门木,当为主墓道。北墓道一部分因为土地问题而未能发掘。

  墓室呈长方形,口大底下,上口南北长29米、东西宽28米。距地表总深15.6米。

  墓室结构

墓室状况

  墓室底部南北长12.2米,东西宽9.5米,面积约116平方米,有二层台,高3.8米。原墓室底部铺木炭,上置垫木,垫木上铺木板,板上置放棺椁,棚木层上再铺木炭,之后夯筑回填。墓室坍塌严重,墓室木炭层以下堆积厚度仅余0.2~0.8米。

  棺椁位于墓室正中偏南,四周环绕回廊,外侧为边箱部位。边箱部位没有发现明确的界限和隔板。边箱部位放置大量陶器、铜器、玉器及少量金银器、铁器等。中心棺椁还在进一步的清理当中。

  器物分布与组合

  墓室东侧边箱放置大量陶器与青铜礼器。陶器破损严重,可见器形有茧形壶、缶、罐、盆等。总数在五十件左右(修复当中)。许多器物肩部刻有一到两个字体较大的“杨”字。

  青铜礼器初步来看,有鼎15、豆12、钫8、壶4及匙、盘、甑、釜等,器壁较薄,大多数保存较差。

  南侧边箱主要有铜壶2、钫2、半两数千枚、编钟一组15、金带钩2、“乐府”铭文铜配件6、带廓铜弩机4、铜戈2、铁剑2件、玉剑璏、剑珌、铁甲锈片一堆。另有少量漆器残迹。

  南侧边箱中部有较多的小型明器,集中分布,数量较多。整体打包提取后,现正在进行室内清理,目前可辨认的器物有:金骆驼、金舞袖俑、铜扁壶、玉鼎等,以及初步判断为银质的银骆驼、吹奏俑、百戏俑、马俑、骑马俑、猎犬、带盖盒等。

  南侧边箱西南角有铜鉴、洗等,器形较大,保存状况极差。

  西侧边箱被盗,余少量铜器及少量漆器残迹。可辨器形有铜鉴、铜洗、铜灯及陶囷残片等。

  此外,西侧回廊北端分布数量较多的玉器,有玉圭、玉壁、骨磬(?)。

铜器出土现场

金属俑出土现场

铜半两编钟铜壶出土现场

陶器出土现场

玉器出土现场

现场绘图

提取铜器

1 玉壁玉圭 2 金带钩 3 玉剑珌 4 银骆驼 

“乐府”等文字

  收获和认识

  通过考古勘探与发掘,初步确定这批墓葬与秦始皇帝陵有密切关系,明确了一号墓的时代和性质,对这批墓葬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

  填补秦代高等级贵族墓葬考古的空白 是秦始皇帝陵考古的又一重大收获

  根据墓葬所处位置、墓葬形制及出土物来看,可以推定一号墓时代在秦统一之后,属于秦代墓葬。墓葬采用壕沟及自然河流合围,形成相对独立的墓园,墓主与秦始皇关系密切。这批墓葬是秦始皇帝陵园有规划的一处高等级贵族陪葬墓区。

  一号墓是目前发现秦代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大型墓葬,填补了秦代高等级贵族墓葬考古的空白,是秦始皇帝陵考古的又一重大收获。

  秦始皇陵陵西墓葬的考古勘探与发掘,有助于对秦代高等级贵族的丧葬制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秦始皇帝陵乃至中国古代陵墓规划和陵墓制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为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关键性依据,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从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从封国走向帝国的考古资料证明。

  众多出土遗物为秦代政治、经济、生活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

  由于后期整理工作还在进行当中,大部分器物还没有来得及修复,对其整体面貌尚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尽管如此,就现在已经出土的部分器物来看,已经弥足珍贵。墓中出土的许多器物为秦代政治、经济、生活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乐府”铭文,为秦陵地区发现的第二例,是研究秦代乐府机构及音乐乐器的第一手资料;铁甲,为秦代首次发现,为研究秦代兵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金、银等金属质地的乐舞俑、百戏俑、骑马俑、马、猎犬等器物形象多为首次面世,开创了以小型乐舞百戏俑和动物造型等组合形式来随葬的先例。为我们展示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生活气息浓厚的秦代社会风貌,是研究秦代高等级贵族日常生活和丧葬习俗的珍贵资料。

  金、银骆驼是目前国内所见最早的单体金、银骆驼。为研究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实物材料。

  更好地确定秦陵西部范围 为秦陵保护规划的制定提供准确的考古学依据

  通过此次考古勘探与发掘,认定这批墓葬的性质以及它与秦陵的关系,从而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秦始皇帝陵范围的西侧界线,为秦陵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制定提供准确可靠的考古学依据,从而以点带面,促进这批墓葬乃至秦始皇帝陵科学有效地得到保护。

  撰稿:蒋文孝 邵文斌 冯锴 王超翔 卢闻弦

责编:韩翰

(0)

相关推荐

  • 徐州土山汉墓

    土山汉墓 坐落于徐州繁华的云龙山北面 是全国少有的博物馆和考古为 一体的考古旅游设施 从1970年到现在 土山汉墓的发掘延续了48年的时间 徐州人对土山 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在80年代之前 这里曾经是 ...

  • 考古界:陕西首届六大考古新发现

    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陕西的文物资源丰富而重要,考古发掘成就令人瞩目,重要发现接连不断,一直是中国考古的名区重镇.在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新一届陕西省考古学会在省文物局和社科联的 ...

  • 郑州建筑工地考古发掘出4座古墓,历史上遭受了严重盗扰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处遗址进行了配合性考古发掘 中原网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成燕/文 李焱/图) "从今年年初开始,我们就进驻这处建筑工地进行配合性考古发掘,目前共清理出魏晋时期墓葬2座. ...

  • 陕西发现春秋时期周系墓葬

    陕西发现规模最大春秋时期周系墓葬:周代封国重见天日                              2017-12-13 07:38                              ...

  •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布新进展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遗址,一直被视作中华文明长河中一颗闪耀的星. 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 ...

  • 出土古人类遗骸30具!广州黄埔、增城地区先秦考古取得新进展

    4月12日上午,广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与考古工作的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黄埔陂头岭遗址与增城金兰寺遗址考古获突破.陂头岭遗址位于黄埔区中新广州知识城.截至3月底,考古发掘面积约40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晚 ...

  • 金沙江中游地区旧石器考古取得新进展—— 鹤庆龙潭遗址考古发掘

    龙潭遗址位于大理州鹤庆县黄坪镇财丰村委会定光自然村簸箕湾以北约20米处的缓坡耕地内,分布范围约2000平方米,为金沙江中游地区--财丰河旧石器遗址群的代表性遗址之一.遗址于2010年调查时发现,201 ...

  • 破解大月氏之谜——中乌联合考古的新进展

    [深度解读] 作者:王建新(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 唐云鹏(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士研究生) 月氏是一个古代游牧人群,原生活在中国境内,后在匈奴的打击下,大部分月氏人迁往中亚 ...

  • 讲座预告丨魏坚教授《中蒙联合漠北考古的新进展——三连城遗址与艾尔根敖包墓地》

    主讲人简介 魏坚,历史学博士,男,1955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974年高中毕业下乡务农,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考古专业,1982年回到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任副所长 ...

  • 云南金沙江中游地区旧石器考古取得新进展——鹤庆龙潭遗址考古发掘

    发布时间:2020-09-16文章出处:云南考古作者:阮齐军 龙潭遗址位于大理州鹤庆县黄坪镇财丰村委会定光自然村簸箕湾以北约20米处的缓坡耕地内,分布范围约2000平方米,为金沙江中游地区--财丰河旧 ...

  • 河南二里头和陕西太平遗址考古取得新进展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天(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专题报告会,会上发布了河南二里头遗址和陕西 ...

  • 原始瓷科技考古新进展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瓷器作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在历史上曾推陈出新.大放异彩.中国古代瓷器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早在夏晚期,处于瓷器初步发展阶段的原始瓷器就已产生.原始瓷器成熟于商代早期,发展于西周早 ...

  • 陕西宝鸡旭光墓地抢救性考古发掘获新进展

    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区旭光墓地抢救性考古发掘日前取得显著成果,围绕此次考古发掘的起因.经过及收获等采访了相关学者. 科学发掘与保护 考古队专家介绍称,旭光墓地位于秦岭北麓向北延伸的大塬上台原脚下,东临沙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