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怪异的鞍区肿瘤

精准医疗,影像先行;共享影像,合作共赢

谁都愿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是,做你该做的事情,才叫成长。


影像学报告:

鞍区肿瘤部分切除,现复查:鞍区见一不规则软组织信号影,T1WI呈等低信号,T2WI及T2FLARI呈稍高信号,DWI(b=1000)等信号,ADC图信号稍高,病灶大小约29×53×48mm(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病灶边缘呈分叶状,边界较清,病灶向鞍上生长,侵犯蝶骨及枕骨斜坡,向上侵入鞍上池内,临近组织受压移位,右侧颞叶见片状水肿区,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双侧侧脑室旁见少量T2FLAIR高信号影;余脑实质信号未见异常。各脑室及脑沟、裂、池对称,大小形态正常,中线结构无移位,余未见异常。垂体未见显示。

脑MRA:脑动脉环受压向外膨胀改变,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形态、走行、管径正常,信号无异常,双大脑前中动脉各段形态、走行未见异常,信号无异常。椎基底动脉形态及信号无异常,双侧大脑后动脉形态、走行、信号正常。显示区内无异常血管畸形信号。


影像学诊断:

鞍区肿瘤部分切除术后改变,右侧海绵窦及鞍区、鞍上区病灶存留

临床表现:

90%表现为孤立性肿瘤;

少数为多发肿瘤,常与2型神经纤维瘤病有关;

患者常见头痛和癫痫;

肿瘤通常生长缓慢。

脑膜瘤临床特征

(1)发病频率:

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之一;

约占脑肿瘤20%-30%。

(2)好发人群:

成年人,高峰年龄50-60岁;

女性更多见。

好发部位

绝大多数发生在颅内、椎管内;

最常见大脑凸面、大脑镰旁,少数在脑室;

脊髓最常见胸段;

其他脏器也可发生,最常见肺。

大体表现

球形,界限清楚,有包膜,附着于硬脑膜;

可能引起周围骨组织反应性改变或骨质破坏;

非典型和间变性脑膜瘤往往较大,常见坏死

非典型脑膜瘤

是一类较少见的脑膜瘤,约占脑膜瘤发病率5%,分级属于WHO Ⅱ级,其生物学特征、病理学表现及组织学特征介于良性(WHO Ⅰ级) 与恶性脑膜瘤(WHO Ⅲ级) 之间。MRI 表现可归纳为:①瘤内信号不均匀,可见坏死及囊壁。②边缘不规则,呈分叶状,脑膜尾征不规则。③易引起周围骨质改变,多呈浸润性骨质破坏。④多伴脑水肿

鞍区肿瘤的鉴别

鞍内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

一、垂体腺瘤

①垂体微腺瘤:直径≤1cm,多有分泌功能,临床有内分泌功能异常表现。多见于成人。垂体上缘多膨隆,垂体柄移位或弯曲缩短,CT上垂体内可

见低密度区,垂体微腺瘤T1WI低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相对低信号。

2垂体巨腺瘤:直径>1cm,一般无分泌功能,临床表现为肿瘤向上压迫视交叉造成视力障碍。多发生于成人。垂体呈实质性明显增大,多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多见“雪人征”,CT平扫为等或略高密度;增强明显强化,T1WI 及T2W信号与脑灰质相似或略低,可有坏死、囊变、出血,钙化少见。

3、垂体转移瘤:罕见,原发灶多为肺癌、乳腺癌。先发生于垂垂体体后叶,垂体增大,CT见鞍内圆形或不规则结节状肿块,等或稍高密度,与正常垂体边界瘤不清。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均匀强化、不均匀或环形强化。

鞍上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

一、颅咽管瘤

①20岁以前,40岁左右多见;②男性多见③临床症状多为压迫症状,视力下降;④多为性或实性,壁光滑,厚薄不均,实性成分和囊壁钙化多见;

⑤囊液因成分不同呈不同密度/信号,实性部分T1WI呈等、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明显强化。

二.生殖细胞肿瘤

①起源于第三脑室底部或垂体柄,多与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合并存在;

②儿童和青少年多见,高峰年龄10-12岁;③与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不同,鞍上生殖细胞瘤女性多见

④多有内分泌素乱,以中枢性尿崩症多见;⑤肿瘤多呈类圆形,边界清楚,CT呈等或稍高,显著均匀强化,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影。

三.视交叉间质瘤

①青春期女性多见②临床表现为视神经萎缩、视力障碍;③圆或不规则,边界清楚,CT呈等或稍高密度,T1WI等成稍低、T1WI稍高信号,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

四、下丘脑胶质瘤

①多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WHoI级);②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多见③多较大不规则分叶状,多见小囊变,CT稍低或低质瘤密度,T1WI等低混杂信号,T2WI等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囊壁强化明显。

五、畸胎瘤①多为囊性,囊内可含脂质、毛发和牙齿等结构;

②CT不均匀混杂密度,MR不均匀混杂信号,囊性部分不强化,实性部分轻度或不强化。肿瘤边界清楚,周围无水肿;③脂肪和钙化并存时易于诊断。

六、灰结节错构瘤

①多见于6岁,表现为性早熟、癫痫、智力障碍和精神异常;②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CT等密度,T1WI类似灰质信号,T2WI稍高于灰质信号,无强化.③可合并胼胝体、大脑半球发育不良、视路畸形等.

七、脑膜瘤

①多起源于鞍结节,少数起源于鞍隔②临床多表现为头痛及视力障碍

瘤形态多不规则,边界清楚,钙化较少见,CT等或高密度,T1WI和T2WI均呈等信号,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可见硬脑膜尾征。

八、转移瘤

①较少见,多见于中老年男性;②CT为均质等密度,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明显均匀强化。

鞍旁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

一、脑膜瘤

①多见于成年女性②平扫,多为略高密度,少密度,多数肿瘤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大部分有瘤周水肿。增强扫描均匀显著强化膜,边缘锐利

③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可见脑膜尾征。邻近骨质多有硬化,肿瘤内可有钙化,出血、坏死及囊变少见。

二、三叉神经细胞瘤

①青壮年多见②表现为三叉神经痛、面部麻木、咀嚼肌萎缩等。肿瘤

呈哑铃状,沿三又神经走行。③CT示呈等或稍低密度,T1WI等或稍低、T2WI较均匀高信号,边界清楚,增强呈均匀显著强化,发生囊变时痛可呈环形或不规则强化。邻近骨质可见吸收或破坏。

三、海绵状血管瘤

①鞍旁多见

②多见于40岁左右女性③肿瘤多较大,呈哑铃状,靠外侧大,靠内侧小,多无钙化或血管流空现象;④CT呈等或稍高密度,T1WI稍低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信号较均匀,增强呈均匀强化。

四、动脉瘤

①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3%-11%,多为原发性。②无血栓的动脉瘤呈圆形或分叶状血管密度样均质肿块,均匀显著强化,MRI可见血管流空现象。瘤周可有弧线瘤形或薄环样钙化。血栓在CT平扫血栓呈等密度,增强后不强化,血液部分及血管壁明显强化。MRI可因血栓形成表现复杂。

五、软骨瘤

①少见,好发于鞍旁蝶骨;②CT斑点状或环状钙化,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增强呈不均匀中度强化.

六、脊索瘤

①好发于斜坡及蝶鞍。②多见于40-60岁。③CT呈等或稍低密度,内可见斑点状钙化。MR信号不均,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内可见不规则低信号区,增强呈持续缓慢逐渐强化,典型者呈“蜂房样”强化。斜坡、蝶鞍骨质破坏明显。

六、转移瘤

①鼻咽癌转移导致②CT为均质等密度,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明显均匀强化。

注明:文字资料来源《影像科医生手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