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野狐岭之战看成吉思汗的军事思想
【论文摘要】公元1211年夏,成吉思汗率领的10万蒙古军队与大金国的40万女真族军队在野狐岭展开了一场决定中国未来800年政治格局和历史走向的大战,这场大战以成吉思汗军队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在这场战争中,成吉思汗充分利用蒙古骑兵快速突袭的优势,以优势兵力分散和削弱金国军队的注意力和防线,运用正面佯攻、重点突破、声东击西、侧翼伏击、围点打援、心理震慑等多种巧妙战术,突破了金军统帅独吉思忠和完颜承裕苦心构筑的燕山天险,为最终攻陷金国首都中都和打垮金王朝铺平了道路。这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充分体现了成吉思汗个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战役的结果最终改变了蒙金两国的军事力量和综合国力对比,为蒙古贵族进入中原、改变自安史之乱以来的多国政权割据局面,为建立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奠定了基础,并且这种影响延续至今。【关键词】 成吉思汗 野狐岭之战 浍河堡战役 大金国 统一1 战前的蒙宋金夏综合国力与国家战略定位对比13世纪之初蒙古高原实现了统一,这个世纪被称为蒙古人的世纪,强大的蒙古帝国不断向四周扩张,正逐步走向强盛。1206年大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在与周边诸国打交道的过程中,一方面认识和观察到了金国和南宋等诸国强大、繁荣而发达的物质经济,先进的社会管理经验和政治体制,另一方面自己也意识到与这些强国的差距,并迫切希望能够实现与之能平等交往的意愿。在蒙古贵族强烈的物质财富占有欲和走出去“看天下、打天下”的理念的促使下,成吉思汗开始了征伐世界的旅程。开战前的公元1211年,相比较于大蒙古帝国的草创期,此时的蒙古贵族已能够借助中央汗廷高度集权的高效战争动员能力和战略物资保障能力,使蒙古军队变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其主要特点有三方面:一是平战结合的快速军事组织和动员能力已经常态化,拥有包括轻重装甲骑兵在内的军事武装力量最高人数可达20万人;二是通过长年的对外扩张战争和武力征伐,无论是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还是兵员素质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作战经验非常丰富,能适应包括平原消耗战、山地游击战、沙漠奇袭战、城市攻防战等各种作战环境;三是由于有成吉思汗这样的杰出统帅,在他身边集聚了包括兄弟子侄、故旧伴当、富贾名士等在内的诸多优秀人才,如木华黎、耶律楚材、速不台、哲别、郭宝玉、石抹明安、纳牙阿、镇海等,这些人在各自领域都有着出色的独立担当能力。然而距离野狐岭之战开战前,蒙古帝国面临的战略定位(格局)是什么样的呢?四周的邻国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国力水平呢?蒙古帝国有可能在这样一场战略大对决中处于有利位置吗?通过下表1蒙宋金夏四国的综合国力与国家战略定位对比,我们可以清晰的给出答案:蒙古帝国正在具备一种问鼎中原的军事和政治实力,它比金、宋、夏三国拥有更多积极和正面的因素,虽然经济总量小、社会发展水平低,但在政治决策、军事准备和战略定位上都具有强大的优势。表1 蒙宋金夏四国综合国力与国家战略定位对比表国别经济、社会发展总水平武装力量与战术特点(万人)国家体制与君主理政能力国家战略定位蒙古经济支柱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兼有一定规模对外贸易,经济总量小,社会发展总水平不高。包括轻重装甲骑兵在内的常备军约10万人,最高可动员军队总人数达20万人。军队擅长野战、奇袭战,战术灵活。封建军事部落制,以成吉思汗为统帅,内部运行体制简单,具有统一的意志和决策能力。蒙古民族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展野心,意图一统中原。金国国土面积大,集合了农耕定居民族和游牧民族经济特点,农业、商业发展水平较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较高。骑兵、步军、水军等常备军力量超过50万人,后备力量强大。军队擅长阵地战,战术保守。封建皇权与旧军事贵族联合体制,皇帝多昏聩平庸,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形成有效的决策和指挥体系。国力正快速下滑,与宋朝的长期战争难以形成绝对优势,蒙古的侵扰使得金国的境遇更加糟糕。西夏国土面积较小,经济支柱以畜牧业为主,兼有一定规模农业经济,经济总量有一定规模。骑兵、步军等常备军力量约30-50万人,后备力量较弱。军队擅长阵地战、攻防战,战术较为灵活。汉化程度较深封建皇权制,具有一定效率的高层决策体系和国家运行制度,但国力羸弱。与宋朝的战争大量消耗国力,处于强邻居环伺的境地,勉强维持政权存在。南宋国土面积大,以农业经济为主,兼有发达的商贸经济,社会生产力水平最为发达。骑兵、步军、水军等常备军力量超过100万人,后备力量强大。军队擅长阵地战、攻防战,战术灵活,但军事将领一般无实际指挥权。封建皇权制,最高决策权集中于皇帝本人和少数权臣,内部运行体系繁杂,军事将领的地位较低,忽视对外防务。北边由于金国的阻隔,暂时与蒙古不存在直接军事冲突,国力貌似强大,但内部危机和外部威胁迫在眉睫,全国上下缺少抵御入侵的充分准备。2 野狐岭之战过程(1)成吉思汗伐金的缘由和准备作为杰出的政治和军事统帅,成吉思汗自创立大蒙古国起就有着十分强烈的为先祖复仇雪恨的愿望,故此他做了长期的准备,不仅亲自到金国实地了解其国力水平、军队素质和统治阶层领导力,而且还积极做着征讨金国的战争准备,为此他前后花费了五年时间才于1211年正式决定攻伐大金国,而做出这个决定的最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蒙金世仇;二是金国易主,成吉思汗鄙视新君完颜永济;三是通过攻打金国,可以取得极大的经济利益①。数百年来,蒙古族在蒙古高原的崛起过程中,始终处在夹缝中艰难生存。跟女真族一样,没有统一称谓之前的蒙古各部落先是遭受着契丹族的统治。在女真族强势崛起取代契丹族大辽国之后,女真族统治蒙古各部的政策较契丹族更为血腥和恐怖,其主要措施有两个,其一是宣布蒙古各部落为大金国的保护领地,金王朝施行打击反叛者,分封和拉拢合作者的方法分化瓦解各部落,并要求他们定期朝贡,大量摊派各种税赋;其二是为防止各部落聚众而势大,定期在草原上实行减丁政策。特别是1146年金熙宗残忍的杀害了蒙古部落的先祖俺巴孩汗,蒙古与大金国的矛盾更加激烈。进攻金国之前的数年前,成吉思汗分别于1205、1207、1209年三次大规模发兵征讨西夏国,采用战争手段破坏了金与西夏的结盟 ,以免腹背受敌。昔日西夏国与金国订立“将来或有不虞 ,交相救援 ”的盟约 ,在昏庸的金帝回复“敌人相攻 ,中国 (金 )之福 ,吾何患焉 ”面前,一文不值。1210年(金大安二年),成吉思汗正式断绝和金国的岁贡。1211年(金大安三年)二月,在怯绿连河(今蒙古国克鲁伦河)誓师,亲率10万大军南下,蒙金战争开始。(2)金国的战前准备作为金国时任的最高统治者卫绍王完颜永济由于对成吉思汗本人有着极其深刻的印象,故此他本人对北边蒙古进犯金国是有心理预期的。然而,平庸无能、心无卓见的这位金国皇帝虽然十分清楚蒙古人的野心,但是却自视金国强大,对北方边事毫无戒备之心,总体上是较为消极的①,加之用人不当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和败局。公元1211年春(三月),当蒙古兵进犯金国边境时,在前方警报多次传达金中都后,完颜永济才匆匆与群臣商议退敌之策,面对蒙古的大举进攻,一时间竟然几乎找不到可以担当主帅的前方将领。经一番烦躁而痛苦的商议后,皇帝才最终选择了平章政事独吉思忠和完颜承裕作为领军主帅,领兵40万前往燕山长城一线阻挡蒙古军队的入侵。面对蒙古军队的来袭,金国军队的布防策略是:平章政事独吉思忠为行军主帅,完颜承裕行省事于西北路为副帅,主力部队向中都以北的桓州、昌州、抚州(内蒙河北交界处)运动,西京留守胡沙虎行枢密院事驻守西京(今山西大同),在中都西北和西南依托崇山峻岭的燕山天险修建界壕,并以堡镇为防御要点,与蒙古军队打防御消耗战。按照金军主帅独吉思忠的设想,蒙古军队要进攻中都城,燕山天险是必经之路,而陡峻山区的堡镇和炎热天气并不利于蒙古军队。一旦两军相持的时间过久,蒙古军队进攻造成的人员伤亡过多,炎热的天气会令蒙古兵不战自退。故此,这位金军主帅抵达交战前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征伐数十万兵丁和民夫加固和修筑长达300多公里的边塞界壕,并自己的对这一防御策略颇为满意。(3)交战过程1)蒙军佯攻西京大同,重点突破攻占乌沙堡独吉思忠苦心经营的300余公里长的界壕实际上是一种极其被动的消极防御策略,在历经数月的界壕修建过程中,盛夏酷暑中的金军士兵已经是苦不堪言,此时的战斗力和士气已大为低落。面对漫长分兵把守的策略,睿智的成吉思汗首先完美的采用了佯攻西京大同、重点突破乌沙堡(今河北张北西北)的战术,即分兵三万去佯攻西京大同以牵制胡沙虎,余下七八万重兵猛攻乌沙堡。在攻击乌沙堡之前,先是制造10万蒙古大军全线进攻乌沙堡的强势假象,借以提高乌沙堡全体守备金军的警惕性和注意力。而后,当蒙古军进兵至乌沙堡阵前时立即停止进攻,示金军以蒙古军见城池坚固不可攻的印象后,然后假装退兵发布全线去进攻西京大同的消息,待数日后乌沙堡金军守备松懈,蒙古军骑兵乘月夜快速回奔至乌沙堡后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攻下了乌沙堡。乌沙堡被攻下后,成吉思汗又迅速不失时机的攻下了乌月营(今山西大同东北,内蒙兴和附近),至此独吉思忠苦心构筑的300公里界壕就这样泡汤了。2)金军士气低落,弃守桓、昌、抚州三城当乌沙堡陷落的消息传到中都,金帝完颜永济解除了独吉思忠指挥权,改由完颜承裕担任主帅。完颜承裕接任主帅后,被蒙古军队快速机动的向南推进、黑云压顶般的进攻态势所震慑,他因此而担心担心成吉思汗的军队可能绕过金军主力径直袭击空虚的中都,所以主动放弃了桓、昌、抚三州的坚固城墙,直接退往野狐岭一线,打算凭借燕山天险来阻挡蒙古军队。蒙古军队攻至桓、昌、抚三州城下(今河北与内蒙交界处),同样显示了锐不可当、一往无前的进军态势。面对坚固而不算太高的城墙,蒙古军队采用了先重装架骑兵冲锋、中轻装甲骑兵携土填强、后步军攻城的策略,此役一战而定,金军不仅损失了大量有生力量,而且拱手把丰实富足的马场和后勤物资基地让给了蒙古军队。此战结束后,在成吉思汗的身后再无后顾之忧,可以直接与金军主力对决了。3)野狐岭决战,金军尸横遍野①蒙古军队初战受挫,完颜承晖自得意野狐岭地处今河北省万全县西北,位于张北和万全县交界处,其海拔超过1600米,这里山势高峻,风力猛烈,雁飞过此,遇风辄堕,古时由于这里野狐成群,故此被称之为野狐岭。作为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自古便是军事要隘。而在野狐岭这座山梁之处有一座连接张家口和坝上草原的咽喉地段,有一座风力强劲、被称为“黑风口”的隘口,便是此战的防御要害和中心。
图1 野狐岭之战与蒙军第一次进攻金中都作战示意图自一个月前金军弃守桓、昌、抚三州后,蒙古军队就给金军士兵造成了一种势不可挡的印象,此时的金军主帅打算利用其庞大四十五万兵力凭借野狐岭天险分兵据守,具体部署是:金军以胡沙虎为主力、定薛为前锋、完颜承裕继后,合军30万人,外加15万人机动部队,一共45万精锐部队,至野狐岭一线布防。很显然,完颜承晖这种愚蠢的布防策略是和前主帅独吉思忠是完全一样的,其最大弱点是:过于分散兵力,无法积聚强大的兵力有效抵抗蒙古军队的强攻,相互间指挥失灵。1211年8月,成吉思汗亲率10万蒙古铁骑奔袭坝上草原,剑指野狐岭,并意欲直抵金朝统治的中心——中都(今北京),野狐岭决战开始。不久,蒙古军队发起第一波攻势,但进展甚微,金军防线巍然不动,成吉思汗密切注视着战场的形势。随后一连数日都是如此,蒙古军队死伤数千人,成吉思汗感到了压力,心里不断沉思,军队将领间也不断发生争吵,甚至有人要求退兵。炎热的天气和蒙古军队遭受的挫折让金军主帅颇为得意。②黑风口屡番佯攻错锐气,蒙古军重兵强攻终破阵数日后,伟大的统帅成吉思汗经过缜密的观察和思考,发现金军设置的防线都处在易守难攻的位置,全线进攻难以奏效,而且会造成大量伤亡,唯一一个可以实现有效攻击的突破口就是黑风口⑤,这里是金军布防的重点,也是金军的指挥部。为此,他大胆的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中路突破,即以中军万户长纳牙阿率重兵强攻黑风口、直击完颜承裕的中军指挥部作为此战的核心和关键,以右翼万户长木华黎为突击部,率八鲁营敢死队侧翼伏击,彻底打垮金军的抵抗意志。历史证明,成吉思汗的决策是正确的。以黑风口作为突破口是正确的,但是如何突破却是个难题,成吉思汗有着极其巧妙的办法,那就是不断的吸引金军主力的注意力,消耗掉他们的箭矢、圆木、雷石等远距离攻击装备,一旦黑风口的金军守备力量出现松动和瓦解,迅速集结强大兵力快速攻占黑风口,而后再以此为据点打开金军的防线⑤。在这种战术思想的指导下,蒙古军队第一波攻势先是以重装甲骑兵试探性的进行了攻击,随后几波攻击蒙古军队找准了金军远程攻击的有效范围。在有效攻击范围找到后,蒙古军队的进攻就只在有效攻击范围之外止步,不断的进攻最终使得金军的远程攻击武器和装备最终消耗殆尽。蒙古军队希望得到结果终于出现了,这时成吉思汗一声令下,以纳牙阿和木华黎为首的蒙古军队合兵一处,几乎差不多10万人一起涌向了黑风口,骑兵快速突进向前、步军快步跃向獾儿嘴,金军的防守阵地瞬间瓦解。完颜承晖大骇,不得已传令其他沿线各处守军向黑风口集结,整个防线出现了缺口,早已守候在野狐岭山下的其他蒙古各处军队则发起了全线进攻,蒙古军队凭借高昂的斗志和勇气,一举攻破了金军防线,慌乱的金兵四散溃逃,相互间缺乏配合和支援,中路突破最终使得30万金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数万机动部队望风而逃。③成吉思汗浍河堡精骑突阵,金国主力坍塌再无还手力蒙古军队在野狐岭大败数十万大金国军队后,逃脱的金军主帅完颜承裕重新在野狐岭以南的浍河堡(今张家口市怀安县)集结了数万军队再次组织抵抗。然而,蒙古军队强大的攻势不仅令浍河堡守军惊恐不已,连远在数百里之外的中都城皇宫都感觉到了压抑紧张的空气。连遭败绩的金国军队尚未得到修整和补充给养,成吉思汗亲率追兵赶到了浍河堡城下。一连三日,蒙古军队昼夜不停连续攻击,导致金兵丧失了最后的抵抗能力,成吉思汗亲率3000精骑突入敌阵,随即10万蒙古军队对金兵发起全面总攻,金军横尸遍野,鲜血染红了浍河川,战败的完颜承裕孤身逃回中都城。自此,金国的首都中都直接暴露在蒙古军队的威胁之下,大金国强大中央机动兵力已不复存在、元气大伤,唯有能做的只是很有限的抵抗和苟延残喘。(4)战役结果野狐岭之战使得金国军队损失了45万人的精锐中央军队,致使金国上下普遍弥漫着萎靡不振和惧怕蒙古军队的空气,蒙古军队获得了包括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和数十万人口在内的各种资源,其国力大为增强,军事力量对比显著有利于蒙古,金国军队再也无法实施有效的武装力量抵抗和军事动员,为大金国的最终覆亡埋下了伏笔,也为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实现中国的大一统格局打开了大门。(5)战役战术分析通过野狐岭之战,我们可以对成吉思汗的作战要点进行如下分析:①乌沙堡之战采用了重点突破和声东击西战术,简单的说就是迷惑敌人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出其不意的攻击敌人重点防御部位。②野狐岭之战则主要采用了重点突破战术,兼有侧翼伏击、围点打援、心理震慑等多种战术。此战最厉害和巧妙之处,找准了敌人的最弱项,及时把握和掌控战局的核心和关键,变敌人的最大弱势为己方的最大优势。③浍河堡之战则是采用了心理震慑(攻心为上)和穷追猛打战术,这种战术的优点是不给敌人任何喘息和修整机会,以强大的心理震慑力为基础,通过连续不断的进攻彻底打垮敌人的最后防线,使之彻底放弃抵抗。3 成吉思汗在战役中的战略决策作用及其军事思想成吉思汗在野狐岭之战中发挥了战略决策者和战役指挥者的作用,他是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者,没有他的指挥和决策,这场战役不可能取得胜利。他的战略决策作用是让这场战争朝有利于蒙古军队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蒙古骑兵的优点,控制战场上的敌我力量的博弈格局变化和未来走向,乃至最终战略目标。他的战术思想则是具体实现了这场战争的意图,为蒙古军队寻找到了合适和有利的战机,达到打败敌人的目的。成吉思汗在多次战争中采取了“攻心为上”的原则,而且从多方面巧妙和灵活的运用了这一原则。这一点与《孙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谋极为一致,也就是孙武所讲的“伐谋”即破坏敌人的计划 ,沮丧敌人的意志。成吉思汗的“攻心为上”原则体现在多个方面,主要包括:①对内强调作战师出有名;②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军;③开展政治攻势;④争取大多数,减少抵抗力;⑤大胆使用降兵降将,扩大自己的力量②。 笔者认为,简而言之,成吉思汗的军事指挥思想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军事主帅在战场上寻找敌人的最大弱点和劣势,通过合理和有力的利用轻重装甲骑兵快速挺进、重点突破和后勤补给简单有效的优势,采用运动战、闪击战、心理战、奇袭战等各种战术,达到摧毁敌人有生力量的军事思想,并且这种军事指挥思想带有朴素的蒙古族围猎思想观,与孙子的“诡道”思想一脉相承④。野狐岭之战后的数十年间,成吉思汗本人及其黄金家族在征伐欧亚大陆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遵循了这一军事指挥思想,典型的战例,如成吉思汗征讨花剌子模国就是采用了重点突破,快速闪击、奇袭、穷追猛打等多种战术;成吉思汗去世前向诸子提出的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联合宋军灭亡金国的大迂回战略④;约公元1240年前后成吉思汗的孙子、窝阔台四子阔端降服西藏则主要采用了攻心为上(心理震慑)战术;公元1252-1254年成吉思汗孙子、拖雷次子忽必烈不远数千里,利用奇袭战和攻心为上战术从川陕入境收降云南大理国、西南诸少数民族部落,以长江上游作为进攻南宋的前哨基地。4 结论前述第一部分分析了蒙宋金夏四国综合国力和战略定位对比,对比结果显示,蒙古军队明显较宋金夏三国具有优势,而宋金夏三国长期的军事较量表明,大金国稍占优势。随着金国的战败,南宋王朝与蒙古军队发生直接冲突已经无可避免,此时野狐岭之战后昏庸腐败的南宋王朝对来自北方的威胁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固然其拥有雄厚的国力、庞大的兵员储备,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醉生梦死的南宋王朝终究是抵挡不住蒙古族统一中国的步伐的,而这也为历史最真实的证明了。成吉思汗辉煌的军事指挥思想在这场统一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多国政权割据的局面,元代开始的行政制度整合为中国民族团结创造了一个结构严谨的制度环境⑥,为后来800年的元、明、清各朝及其后继的统治者保持国家大一统格局和完整国家理念奠定了深厚基础。更严格的说,成吉思汗及其后代所开创的元王朝政治体制是蒙古草原游牧君主制与汉地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融合体③,这种体制一直影响到到现在的21世纪。主要参考文献:1、李瑞杰、肖守库,《蒙金野狐岭、浍河川战役考》,学术交流,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张家口,2006年8月第8期。2、毛雪梅,《成吉思汗与孙武军事思想再比较》,内蒙古电大学刊,内蒙古师范大学,呼和浩特,2013年第1期。3、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北京,2003年9月。4、吴美荣,《浅谈成吉思汗战略思维研究》,大观周刊,呼和浩特,2012(1):22-22。5、一帆,《苍狼决战之野狐岭》,中国民族,北京,2012(5):22-24。6、徐杰舜,《元明清民族互动过程述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武汉,2005,25(6):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