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方:李汝珍年谱
《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字松石,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长期定居海州之板浦(今属江苏省连云港市)。其生平史料极为匮乏,给研究其作品带来莫大困难。
王宏喜绘《汝珍著书图》
笔者不揣愚陋,拟在前人已做工作基础上,就有关现有资料草成一简谱,谨以就正于识者。
乾隆二十八年(1763),大约生于此年。
近人胡适《镜花缘考证·李汝珍》云:“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李汝珍的哥哥李汝璜(字佛云)到江苏海州做官,他跟到任所。那时歙县凌廷堪(生于1757,死于1809)家在海州,李汝珍从他受业。论文之暇,兼及音韵。那时凌廷堪年仅二十六岁,以此推之,可知李汝珍那时也不过二十岁上下,他生年约当乾隆二十八年。”①推论极有道理,已为学界所公认。从之。
是岁,《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卒。
乾隆四十七年(1782),20岁左右。
随兄汝璜赴海州游宦。
李汝珍《李氏音鉴·第二十三》:“壬寅之秋,珍随兄佛云,宦游朐阳。”
《两淮盐法志》
今按:“佛云”即汝璜字。据《两淮盐法志》、《海州志》诸书记载,李汝璜于乾隆四十七年壬寅从大兴移家至海州,为任职椒浦场盐课司作准备,汝珍及弟汝琮并侍行焉。朐阳,即朐山之阳。朐山即今海州锦屏山。
是岁正月,纪昀等主持第一分四库全书成。四月,清延改译辽、金、元三史。十一月,第二分四库全书成。
乾隆四十八年(1783),约20岁。
依兄汝璜于海州板浦场盐课司任所,因家焉。《镜花缘》之搜集素材准备写作即在此后。
据《两淮盐法志》、《海州志》等地方志书记载,李汝璜于到海州次年即就任板浦场盐课司大使之职,正八品。
时人余集《李氏音鉴序》谓“松石固北人,从兄宦游于江南。”此处所言“江南”并非单指长江以南,而是由于清代海州属江南布政使管领而泛称。
《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又据胡适等学者考证,《镜花缘》大约完成于清仁宗嘉庆二十二年(1817),而小说末回作者自称创作该书“消磨了三十多年层层心血。”故可推知其酝酿创作必始于移家板浦之后。
乾隆五十三年(1788),约25岁。
在板浦。时拜经学家、韵律学家凌廷堪为师,习文,旁及音韵。凌廷堪是年三十一岁。
《李氏音鉴·第二十三》叙述“壬寅之秋,珍随兄佛云,宦游朐阳”之后又言自己“受业于凌廷堪仲子夫子,论文之暇,旁及音韵。”
《燕乐考原》
今按:凌廷堪字仲子,又字次仲,安徽歙县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曾任宁国府教授,参与《四库全书》工作。对中国古代礼制和乐律多有研究。撰《礼经释例》十三卷,又有《燕乐考原》、《校礼堂文集》等行于世。同时人钱泳《履园丛话》卷六记载:“凌仲子名廷堪,海州板浦人,其父系海上灶户也。”灶户即盐民。
又据凌氏门生张其锦所编《凌次仲先生年谱》,凌氏祖籍安徽歙县,祖母乃板浦许氏,祖父死后,其父文昌到板浦依外祖许世贞谋生,他出生在板浦。
另据近人孙佳迅考订,李汝珍初到板浦那年,凌廷堪春夏客扬州,季秋人京,至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冬回板浦省亲。是时,李汝珍必趋前拜访,向他求教。
此后,乾隆四十八年至五十二年,这四年中,凌氏都客居外地,回板浦省亲两次。直到乾隆五十三年冬,凌氏由京师返板浦,应李汝璜之聘,教他的子弟,这时李汝珍才正式从凌氏受业。
《礼经释例》
《李氏音鉴·第二十三》中所言,乃云自己于壬寅到了板浦之后,曾受业于凌氏,并非到了板浦即和凌氏建立了师生关系。明确这点,李拜凌为师之确切时间即可系于此年。
是年三月,清廷申禁考试舞弊。
乾隆六十年(1795),约30岁。
在板浦与友人举行“公弈”(集体下棋娱乐)。
李汝珍《受子谱》追记:“乾隆乙卯岁,同人偶于朐阳对局”,“十人每逢对弈,恰分五局,悉属劲敌,因无参差,爰有公弈之举焉。”
十人者,汝璜、汝琮、汝珍三昆仲之外,另有沈结夫、颜鉴塘、吴云门、吴云石、程时斋、萧兰浦、黄典林诸时辈也。容易看出,此类爱好对李汝珍一生影响很大,《镜花缘》后半部描写至显现甚伙,二者或可互相印证。
《受子谱》
凌廷堪于该年就任安徽宁国府教授,移家任所。事见张其锦编《凌次仲先生年谱》。
是岁,清廷以嘉亲王禺琰为皇太子,于明年元旦为皇帝,改元嘉庆,并赦免各省钱粮。
嘉庆六年(1801),近40岁。
赴任河南砀山县丞,并参与治理河患,防汛分段邵家坝。
清·许乔林《送李松石县丞之官河南》一诗中云:“河南天下中,黄河经流贯。地脊踞上游,宜防重守捍。丞尉虽小官,汛地有分段。”又云:“吾子经世才,及时思自见。熟读河渠书,古方用宜善”,“他年谈河事,阅历得确验。”
今按:许乔林字贞仲,号石华,海州板浦人。嘉庆十二年丁卯科亚元,成举人,后曾任山东平阴县令,晚年辞官后归海州任郁州书院山长。主编有《朐海诗存》、《海州文献录》,著有《罨榆山房笔谈》、《球阳琐语》等。李汝珍乃其姊夫。
《李汝珍师友年谱》
此前二年(1799),许乔林与其弟许桂林自宿迁举家回板浦,许桂林且馆于李汝璜家,自此与李汝珍交往频繁。诗中谓李之官河南,未云所官何地,惟据“汛地”、“河事”数语乃知其任官与防讯有关。按史实,是年黄河在邵家坝决口。
许乔林在送走李汝珍这年冬天,有《拥炉诗》,第四首“宣防虚境水衡官”句下注云“前投效河工未果”,由此可推知李之河南任官亦为“投效河工”性质。诗中另一处又注:“河决邵坝”。
今人岑仲勉《黄河变迁史·清代的河防》中叙述:“嘉庆四年七月,决砀山南岸邵家坝。”
《江苏通志稿》卷四十七《大事志》亦记嘉庆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江南砀汛,邵家坝河溢”(砀山时属徐州,亦归江南布政使管辖,故云江南),“五年冬,邵家坝塞。”接着又有“邵家坝漫口已合复决”等语,可见此处乃河防要地。邵家坝无疑即上述《拥炉诗》注中“邵坝”,位于砀山南岸。李汝珍“之官河南”与此有关。
《黄河变迁史》
又据《两淮盐法志》、《东台县志》,李汝璜于是年调任淮南草埝场大使。
是岁九月,清廷命续修《大清会典》。
《文史通义》等书作者章学诚卒。
嘉庆九年(1804),40余岁。
由河南回海州板浦,复赴淮南草埝场。
清·石文奎《李氏音鉴序》:“往岁,余客燕关,先生(指汝珍)游淮北;迨余至淮北,先生又往淮南,闻名而不相识也。今来朐浃月,……。”据题署,此序作于“嘉庆十年岁在乙丑”。“往岁”即嘉庆九年。
李汝珍从河南回来,先到淮北板浦省亲,后去淮南草埝,故石序中言及“淮北”、“淮南”错过会面之机。李汝珍在海州与石文奎相识订交,《海州志》并列石文奎为编者之一。当然这已是后来的事了。
嘉庆十年(1805),40余岁。
《李氏音鉴》初成。十月,李汝璜为之作序。嗣后,李汝珍返板浦,不久复赴河南。
《李氏音鉴》
清人石文奎《李氏音鉴序》即应李汝珍之要求所作。同治戊辰重修“木樨山房藏版”所载石序中明言:“今松石行将官中州矣。”似乎李汝珍于此年再赴河南任官,然此后《李氏音鉴》各刻本所载石序皆无这一句话,论者多以为此次李汝珍河南之行目的是为了待选官职,终因他既非科举正途,又无钱财捐纳,所以最终竟未如愿(一说,虽得小官但未得展其才),住了不到二年即返。李汝璜序见《音鉴》刻本。
是岁,五月,清廷立定《稽查西洋书章程》。十一月,修《皇朝词林典故》成。
《四库全书总目》作者纪昀卒。
嘉庆十二年(1807),45岁左右。
在河南。寄《音鉴》给许桂林,请作序。
清·许桂林《李氏音鉴后序》:“松石姊夫,博学多能。……今所著《音鉴》将出问世,远以见寄,属之参定。”
今已知许桂林乃许乔林之弟,字百药,一字同叔,号月南,又署栖云野客,另署冰天主人,海州板浦人。嘉庆二十一年丙子科举人,一生著述宏富,有《易确》及《味无味斋文集》、《味无味斋诗集》等数十部。与许乔林并称为海州二许。
李汝珍纪念馆
桂林对李汝珍姻亲之情甚笃,《音鉴后序》称李“方在朐时,与余契好尤笃。尝纵谈音理,上下其说,座客目瞪舌翘,而两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可以想见二人相处之密切。然而,在前引序文中,许却言李“将出问世”的《音鉴》乃“远以见寄”请自己作序,可以推知李此时已不在板浦,滞留在河南无疑。
是岁三月,《清高宗实录》、《圣训》成。
《金石萃编》等书作者王昶卒。
嘉庆十五年(1810),近50岁。
《李氏音鉴》刻本传世。此前,李汝珍已由河南回板浦。欲撰《广方言》一书,终未成。
清·吴振禳《音鉴后序》:“松石世叔著《音鉴》成,将付剞劂,氏嘱禳握管,……固辞不获。”
今按:吴振禳亦为板浦人,当地著名学者吴振勃(字容如)之弟。兄弟二人与李汝珍俱有交往。序文明署写于“庚午(嘉庆十五年)仲春”录于“听涛芸馆。”又明言李汝珍此书“将付剞劂”、“嘱禳握管”、“固辞不获”,可见李此际已在板浦,《音鉴·凡例》亦作于是年。其中一条提到:“珍每阅先儒诸书,拟撰《广方言》一编,以荟萃众说,而未遑卒业。”原因未详。
《话说李汝珍》
去岁,凌廷堪卒于歙县老家。次年,许乔林议叙得知县。
嘉庆十九年(1814),50余岁。
在海州板浦。与许桂林共阅浙江绍兴俞杏林刊行《传声正宗》,大为赞叹。夫人许氏约卒于是年。许乔林此前已由山东任满还乡,时在海州城任郁州书院山长。
《李氏音鉴》后附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俞杏林《音鉴题词》,李汝珍并作小识云:“甲戌冬(嘉庆十九年)余在东海,得山阴俞子杏林刊行《传声正宗》;月南(即许桂林)适在座,相与展阅,叹其妙悟绝伦,简而有要,真音学之津梁,甚恨相见之晚。卷后有《音鉴题词》,极蒙推许,余愧不敢当;而词旨清新,宜冯静轩序中以音学、诗学并称也。……余与月南窃喜数千里外,素昧平生,得此知音,不待后世子云,吾书知免于覆瓿矣。”
《李氏音鉴》
这里所言“东海”,当即海州之板浦,以海州古称东海郡之故也。此际许桂林正在其族兄许凤轩家设帐课徒,故有与李汝珍聚首观书之暇。其《说音自序》一文中亦曾提及此事,与李之小识所言正相吻合,可见言之不虚。
今人周梦庄致友人书:“里人传说:许氏芙蓉,海州才女也。相夫松石,伉俪情笃。慕班、蔡之学,书女儿之国,惜乎寿夭耳”,关于李汝珍家海州后继娶之这位许氏夫人,史料记载不多,仅知与许乔林、许桂林同宗,为其族中堂姊。笔者据向板浦许氏后人了解,将其卒年定在此年。
另,许乔林此前已由山东任满还乡,时在海州城任郁州书院山长。又据《两淮盐法志》,在《李氏音鉴》刊行后的第三年,李汝璜卸任淮南草埝场大使。
是岁闰二月,董浩、阮元等奉敕编《全唐文》成。
经学家程瑶田、史学家兼文学家赵翼先后卒。
嘉庆二十年(1815),50余岁。
在海州板浦。《镜花缘》初稿已成,送许乔林“斧正”。
连环画《女儿国招亲》
李汝珍有致许乔林复书一封,中云:“《镜花缘》虽已脱稿”,“日前虽已完稿”,又称“刻下本已敷衍了卷,现在赶紧收拾,大约月初方能誊清。一俟抄完,当即专人送呈斧正。”表明《镜花缘》一书初稿已成。
信末明署“愚兄李汝珍顿首上石华老弟明府大人阁下”,而据许桂林《北堂永慕记》,辛未(嘉庆十六年)“(许)乔林会试,……充国史馆誊录官,议叙得知县,留京。”显然,此信写作在此之后。今人孙佳迅推定当在是年②,从之。
是岁,经学家兼小学家段玉裁卒。
嘉庆二十一年(1816),50余岁。
将俞杏林《音鉴题词》附刻在《李氏音鉴》后面,并作小识。
《李氏音鉴·小识》末云:“爰取杏林《题词》,续刊《音鉴》后,并缀数语,以志欣幸。丙子仲冬汝珍又识。”按据甲子纪年推算,此处“丙子”定在此年,而不可能在六十年前或六{·午后。
是岁闰六月,清廷官修《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成
嘉庆二十二年(1817),近60岁。
在板浦。《受子谱》始刻,许乔林为之作序。李汝珍自撰《受子谱·凡例》。
李汝珍纪念馆开馆纪念明信片
许乔林《受子谱序》:“《隋志》以弈品入兵法。余小知弈,旧喜谈兵。兵贵在精而不在多,不以众寡计之者。弈之受子似之。以寡敌众攻,既不利于守势亦孤,惟恃权变机巧,而以偏师制胜,所谓兵不厌诈者也。松石二兄博雅多能,不屑以弈名而通国。之善弈者,咸推服之。尝集近时诸名手《受子谱》,自二子至九子,得而百局。有奇钩斗角,精妙佚伦,洵为弈家最善之本。……余虽不能弈,可以由是而得其津梁矣。”由此可见李汝珍兴趣广泛,才能博雅。序末明署“嘉庆丁丑岁夏六月,石华愚弟许乔林撰。”可以推知作于此年无疑。
是岁,阳湖派古文家恽敬卒。
嘉庆二十三年(1818),近60岁。
在淮南。一度为刻书事赴苏州小住。不久,《镜花缘》初刻本问世。苏州原刻本因江宁桃红镇书坊私刻本抢先推销而致积压,李汝珍怒欲兴词讼。
清·杨懋建(蕊珠旧史)《梦华琐簿》中记载并评论:“嘉庆间新出《镜花缘》一书,《韵鹤轩笔谈》亟称之,推许过当。”可知《镜花缘》小说在嘉庆年间即已问世。
《梦华琐簿》
至于最早刻本,现知为江宁(今南京)桃红镇书坊私刻本。近人许绍蘧在其于1933年发表的《读(镜花缘)传说辨证的反响》一文中,曾引用家藏的李兆翱(汝璜子)给许桂林小简二则,其一云:“家叔趋于吴门半月,赶刻《镜花缘》,命致意。”其二云:“《镜花缘》一书,甫刻成,而江宁桃红镇已有人翻版,以致耽住吴门半月,书不能销,拟赴县禀办。”③
由此可知,通常所认为的苏州原刻本并非最早刻本,而且李汝珍为了江宁桃红镇书坊私刻(据此前流行之手抄本)抢先睡销而欲赴江宁官府告发。但无论如何,江宁和苏州同时成为《镜花缘》最早刊刻地,却成了不争的事实。
是岁,金石兼书画家、诗人翁方纲,经学家孙星衍卒。
道光元年(1821),近60岁。
《镜花缘》苏州再刻本成。
道光元年刊本《镜花缘》
近人郑振铎《西谛书目》“镜花缘”条下有“《镜花缘》一日百回,清道光元年刊本,十册。”今藏于北京图书馆、南京师大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以及苏州、上海等地图书馆。此本刊于苏州原刻之后,故曰再刻本。与原刻本相比,此本刻得不精,正文有些词句且作了修改。
是年正月,进呈徐松所撰《新疆识略》。十二月,朝鲜遣使请更正《皇朝文献通考》所载朝鲜事失实之处,许之。
道光八年(1828),60余岁。
《镜花缘》芥子园新雕本面世。
芥子园在清时有二,一为金陵芥子园,刻印《芥子园画传》,与《镜花缘》无涉。另一为广州芥子园,其刻《镜花缘》为道光元年本的修改本。
道光八年光华堂刊本《镜花缘》
麦大鹏于道光九年所撰《镜花缘绣像序》云:“李子松石《镜花缘》一书,耳其尽善,三载于兹矣。戊子清和,偶过张子燮亭书塾,得窥全豹,不胜舞蹈。复闻芥子园新雕告竣,遂购一函,如获异宝。”
按麦大鹏为广东顺德人,其言“戊子”即为是年无疑。此为《镜花缘》的定本,也是作者生前的最后一次刻本。
是年春,许桂林病卒。
道光十年(1830),近70岁。
大约于此年前亡故。
李汝珍卒于何年史无明载。惟据许乔林于道光十一年编定之《朐海诗存》,书中《凡例》规定,不选仍活着的人诗作,不“借才异地。”又声明:“久作寓公”的李汝珍等人,虽然“诗句籍甚”,也“概所不录”。
芥子园刊本《镜花缘》
假如李汝珍此际尚在人世,显然不会列入;这一条声明之中。故可推知他必定亡于是年之前。
许乔林卒于清文宗咸丰三年。
和历史上的大多数戏曲小说作家一样,李汝珍行年史料极为缺乏,编撰其年谱至为不易。是以“大约”、“左右”、“据传”之类传统年谱犯忌字眼于此却屡屡出现,前人极力避开此类论题并非无因。
《绘图镜花缘》插图
但有关研究想要深入则又非回避所能达到。故不欲解决则已,如欲解决,就必须硬着头皮做下去。倘能抛砖引玉,促成最终完善,是所至愿也。作者识。
①胡适:《镜花缘考证》,载其《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实业印书馆1942年版,第513~571页。
②孙佳迅:《镜花缘公案辨疑》,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18-20页。
③ 许绍蘧:《读(镜花缘)传说辨证的反响》,载《连云报》1933年7月副刊《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