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父亲傻儿子
两个月前,姚尧曾在《有教无类》一文中提到自己明年会以直播的形式做关于中国文史的公开课。近来经过反复权衡,觉得可能还是录播的形式比较好,这样可以让视频做得更加精致,信息密度更大,亦有利于在各视频平台传播。此外,我会酌情安排助理每天直播一段时间,主要目的是收集和回答读者提问。如果她能回答的,当场就回答了;如果不能回答的,可以留给我回答,之后再在次日直播时告知读者。我想,这或许是一个比较好的互动模式,既不必占用我太多的写作时间,又可以维持沟通的及时顺畅。初期,或许有些学术性的问题是她回答不了的,但时间久了,慢慢就可以建立个问题库,便能对答如流了。其实,读者提问通常都是有共性的。譬如,自从《通鉴三》和《笨蛋,问题在战略》出版后,每隔几天就会有读者留言,问我是不是月份计算错了。其实,在这两本书里都写得很清楚,以前在公众号里也回答过很多次,不是我计算错了,是因为秦历以十月为岁首。像这种问题,姚尧在公众号留言里回答一次两次可以,三次五次可以,可要让我回答几十次、甚至几百次,那就难免会觉得力不从心了,而这些都比较适合以后助理在直播时回答。
近期,《论语之道》的写作进度已经过半,闲暇时便开始着手整理尘封多时的书籍材料,以备四季度及明年发愤填坑时用。昨晚,在整理陶渊明的诗文时,又读到了他的《责子》诗,觉得可以分享给读者参考一下,以便于在鸡娃成风的时代,缓解一下身为家长的焦虑。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首先,我们看这首诗的题目就很凶,就叫“责子”,即责备儿子。那么,陶渊明的儿子究竟犯了什么错,需要专门写首诗来责备呢?我们一句句往下看: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被,同“披”,覆盖。此两句意指诗人已经不再年轻,两鬓已有白发,肌肤不再紧实。一般认为,陶渊明此诗作于东晋安帝义熙四年(408年),时年陶渊明四十四岁。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陶渊明共有五个儿子,大名分别叫俨、俟、份、佚、佟,小名分别叫舒、宣、雍、端、通。前阵子,看有人在讨论生育问题时说,多生的好处就在于,这个不行,还有下一个,增加了试验的次数,故而也就增加了成功的概率。可是,陶渊明用他的亲生经历告诉你,这个策略是不一定管用的。别说三个了,他生了五个都没用,五个儿子都不喜欢读书写字。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老大的小名叫阿舒,年纪已经十六岁了,为人极其懒惰。懒惰到什么程度呢?懒惰到了没有人能够与他匹敌的程度。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行,行将,即将。志学,典出《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文,诗书、文章之类。术,写字、算术之类。老二的小名叫阿宣,年纪将近十五岁了,可是却不喜欢语文数学。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阿雍和阿端是同年的(可能是孪生兄弟或者异母所生),都已经十三岁了,可是连六和七这样的个位数都算不清楚。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最小的阿通将近九岁,却根本不知读书学习为何物,整天就知道到处找梨子和栗子吃。陶渊明这里用“梨与栗”以指代食物,或许还有两层涵义,一是梨与栗同音,二是对比孔融让梨。人家孔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让梨了,可我们家这个阿通,都九岁了还是只知道觅梨。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我生了一个儿子不行,再生一个又不行,连续生了五个,都是这副蠢笨的德性,这难道不是天意吗?既然天意是如此,那我又还有什么办法呢?算了,不说了,喝酒吧!
看看,你的水平应该远不如陶渊明,而你孩子的水平却远高于陶渊明的五个儿子。这么想,你的心里是不是舒坦多了?值此中秋佳节来临之际,姚尧提前祝读者节日愉快,阖家欢乐。忘记那些生活中的不如意和烦恼吧!毕竟,像陶渊明这样不世出的大诗人都只能“且尽杯中物”,那你又何至于不能“且尽杯中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