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漫话之炉城图说-镜头中的康定(五)

史书上又是怎样说的呢?

打箭炉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明代史书,先写作“打煎炉”。在《明实录》中是这样“录”的:“洪武十五年七月乙卯(1382.8.17)故元四川分省左丞瓦剌蒙遣理问高惟善等,自西番打煎炉长河西来朝,上故元所授上银印。诏赐文绮四匹,帛如之,钞二十锭,衣一袭。”又“洪武十六年三月乙卯(1383.4.14)西番打煎炉长河西土官故元右丞剌瓦蒙,复遣理问高惟善及其姪万户若剌来朝,贡马及方物。诏赐钞锭,衣服有差。”(对照《明史》等,十五年那条记述有误,如“右丞”误写成“左丞”,“剌瓦蒙”误写为“瓦剌蒙”)。这两史料说明,打煎炉早在元代就出现。驻牧打煎炉的长河西土官剌瓦蒙,在元朝已是四川分省的右丞。洪武十五年(1382)向明王朝上缴的银印,就是在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元朝廷授予的。这在《元史》上有明确记载:“[至元四年冬十月辛酉]鱼通嵓州等处达鲁花赤(地方官)李福招谕西番诸族酋长以其民入附,以阿奴版的哥等到为喝吾等到处总管,并授玺书及金银符。”

《元史》上所说的“喝吾”,当是“色巫”的另一译写,这便是今天木雅贡嘎大雪山西边的色巫绒地方。也有将喝吾、色巫译写为“西吴”的。那位被朝廷授予“玺书”(盖有皇上大印的任命书)和金银符(也就是《明史》上提到的银印)的阿奴版的哥的酋长,应该就是民间所称的“西吴甲布”(“甲布”是藏语对王或酋长的称呼)。这“西吴甲布”便是民间传说中的“木雅王”。再往前追溯,唐王朝和吐蕃地方政权消亡后,到宋代,原吐蕃诸酋割据,在康巴地区就出现了若干大大小小的土酋王国,林匆地区有“岭国”(藏族英雄格萨尔的诞生地),白利地方有“白

利国”,在木雅地方也一度出现过一个“卡拉国”(见任乃强、任新建编著的《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直至1929年,专程赴木雅考察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约瑟夫.洛克,还提到这个“卡拉国”。在他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探访暴风雪中的神山—明(木)雅贡嘎一文中就写道:“旅行路线从木提龙沿着雅鲁藏布江(应为雅砻江,这显然是译者笔误)到了一个小村庄,然后到了在木里和前恰(卡)拉(译音)王国边界上的瓦占朗(译音)山关”。在文章的“一个有斜塔群的村庄”一节里,开头就说:“这个地方的行政官是个友好的、消息灵通的人。他住在一座前恰(卡)拉国王曾住过的现已有几十年历史的石头房子里。”还说 “在每个靠近村子的地方,都耸立着一座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的瞭望塔。说明这个古老的恰(卡)拉国王在他的王位上并不很安全……”。(见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3月出版的《彼岸视点》)洛克所说的“瞭望塔”,其实就是在木雅地方今天还能见到的那些个古碉。这个记者就曾将木居河岸的古碉摄入了他的镜头(见图)。

“卡拉”也译写为“嘉拉”,藏语就一直称明正土司为“嘉拉甲布”,也就是“卡拉王”之意。这“卡拉王”就是后来所称的“木雅王”。

“木雅王”很长时间就住在色巫绒地方。在色巫绒沟中有个叫“希颇”的村子,有座颇具规模建筑的残垣,当地群众说,这就是“西吴王”(也就是木雅王)

希颇坝子上的古碉

的王宫遗址,“文革”期间,在这里还抄出了几个人都抬不动的盔甲。沟中还有个叫“萨汪”的小坝子,相传也曾是“木雅王”住过的地方。藏族的人名,有的即以房名为名。在宋代史书上,就有有关“畜卜”的记载(今天康定县的《地名录》中的“希颇”当是“畜卜”的现代译写)。在南宋年间,西吴(色巫)地方的首领畜卜,因茶马贸易与黎州地方(在今汉源县的清溪)官府发生纠纷,暴发了震惊朝廷的黎州“戊辰畜卜之变”。南宋嘉定元年(1208)畜卜率众从恶水地方渡过大渡河向宋军发起进攻,这仗先后打了7年才了结。其间,畜卜曾在贡嘎山中设伏,宋军头儿也险些作了他的俘虏。

可以说,在元代至元四年(1267年),木雅王作了喝吾(色巫)等处总管,成了长河西土官、四川分省右丞,从木雅贡嘎大雪山西边的色巫绒东迁后,驻牧打箭炉,始有炉城。

其实早在木雅王东迁打箭炉之前,就有藏传佛教的大师来到这个地方。公元850年,莲花生大师的弟子碧如扎拉远赴大渡河一带传经,到了今天的炉城(康定),为娜曲吉山神感召,写下《娜姆则》一书以颂山神。到北宋末年(公元十三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叫竹庆.桑吉银清的宁玛派(红教)大喇嘛,辗转来到邓妥拉(即跑马山),这个林木葱笼,花如锦绣的美丽仙境,原是娜姆则(顶上的仙女)居住的地方,他便在这里结棚坐静,继而兴建起娜姆则寺,这当是炉城最早的喇嘛寺。这就是说,炉城地方是先有寺而后有城。到了清末打箭炉始更名为康定。史家多认为打箭炉改称康定,是在清光

十四年(1908年)。这是沿于清末川督赵尔巽和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两位封疆大吏,在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八日上奏朝廷的那份《会筹边务亟待举办事宜折》。

赵氏兄弟认为“藏疆区部之繁,以川省为根本,而川、藏经营之略,以边务为关

键。”于是提出“拟改巴塘为巴安府,打箭炉为康定府……。”打箭炉改称康定在此正式提出。于是后人即据此认定为将历史上存在六百余年的打箭炉改称康定的官定时间。

其实《会筹边务亟待举办事宜折》只是赵氏兄弟向朝廷打的一个报告,行否还要经朝廷批准。这个“报告”,直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二月六日会议政务处(才)议复奏准。”也就是说打箭炉改称康定,在上报三年之后,才获朝廷正式批准。1911年2月才是打箭炉改称康定的“法定”时间。

(0)

相关推荐

  •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蒋元春 ‖ 茶马古道在雅江的几次“位移”

    茶马古道 在雅江的几次"位移" 蒋元春 茶马古道纵横数千年,绵延数千里,是西南边陲重要的物流通道.茶马古道自东向西,纵贯雅江全境,蜿蜒四百余里.历史上,雅江境内的茶马古道有记载的变 ...

  • 康定木雅圣地景区

    康定木雅圣地景区,坐落于享誉世界的情歌之城――康定折多山西侧的"木雅辛康",是甘孜州第一座以民俗风情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的旅游景区,也是全国第一个以体现藏族木雅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旅游区. ...

  • 炉边漫话之炉城图说-镜头中的康定(一)

    前 言 2004年8月,应邀回到我的第二故乡康定,参加在康巴艺术节期间举行的康巴文化研讨会.其间有幸参观了庄学本.孙明经两位摄影大师的康巴摄影作品展,且与庄先生之子庄文骏和孙明经先生之媳.孙健三先生的 ...

  • 炉边漫话之炉城图说-镜头中的康定(六)

    城 考 炉城在明代这里就是长河西土官驻牧的地方,史称"打煎炉".到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朝廷授予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使之职,即后来世人所称的"明正土司". ...

  • 炉边漫话之炉城图说-镜头中的康定(七)

    上世纪五十年代,政府利用新榆林原明正土司家澡堂子地方优质的温泉水,建起了一座洗毛厂,对州里产的羊毛进行初洗加工,后来发展成一座颇具规模的国营毛纺织厂,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破产. 1962年,笔者曾在新 ...

  • 炉边漫话之炉城图说-镜头中的康定(八)

    城 垣 历元.明.清三朝.又经民国直到今天,从"打煎炉""打箭炉"再到"康定",截今已有700余年历史的炉城,就在人们常说的"三山 ...

  • 炉边漫话之炉城图说-镜头中的康定(九)

    在法国人达盖尔1838年发明摄影术之后的66年,正是一个汉名叫方苏雅的法国人,在1904年走进打箭炉,用镜头写真古城,为我们留下了至今所发现的炉城最早的一批老照片.(驻藏大臣有泰在光绪二十九年十月初七 ...

  • 炉边漫话之炉城图说-镜头中的康定(十)

    民与市 城以盛民也,市买卖之所也.这就是城市. 康巴西藏历史上能称得上"城市"的唯有炉城. 截今已有700余年历史的炉城,其位置就在人们常说的"三山二水"间.这 ...

  • 炉边漫话之炉城图说-镜头中的康定(十一)

    据杨仲华先生在<西康纪要>(上世纪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发行)记载,对以康定为中心的"西康商务"有较详实的记述,当年的西炉市场的"商帮"可见一斑.他以当 ...

  • 炉边漫话之炉城图说-镜头中的康定(十七)

    各路神仙共处的地方 据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论断,西炉处在我国西部"藏彝民族走廊"的重要位置上.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 碰出无数闪亮的火花. 打箭炉(康定)就是木雅贡嘎"走 ...

  • 炉边漫话之噶达史事 (之二十五)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三月,阿桂等人上奏朝廷: "噶达城惠远庙本达赖喇嘛从前卓锡之所,至今犹遣其堪布喇嘛三年一换前来住持.今堪布喇嘛阿旺达尔结同其徒弟绷巴得尔什.罗奔二名来营念经,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