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加亚急性肝衰竭(脾虚湿滞型黄疸)

中医起源于急救医学,自古因虫兽咬伤、跌仆损伤、金刃刀伤、食物中毒、难产婴夭等,渐而产生急救医学。中医急诊急救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广泛应用于临床,是中医生存的底线。数千年来拯救民众于危急病之中,确保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十九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中医急诊之学逐渐湮没而无人问津,似有趋向自生自灭之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医院校无中医急诊学课程,中医医院亦无急诊科和急诊医生,一是因为中医界尚未完全从民族虚无主义阴影中解脱出来,二是彼时尚缺乏急诊急救的中医师资力量。二十世纪末,中医界方醒悟中医尚有急诊急救之瑰宝,中医院校及医院相继开设中医急诊学和设立中医急诊科,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甘肃名医李顺保先生的主持下,编撰了《古代中医急救医书全集》(学苑出版社,2011年)、《中医急诊临床实用手册》(学苑出版社,2014年)、《中医急危重难医案选注》(学苑出版社,2016年),三本中医急诊急救类医籍,希冀对中医急救医学的发展作出绵薄之贡献。
2
重度黄疸(重症肝炎)
脾虚湿滞型黄疸
(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患者,男性,42 岁,2013年4月24日初诊。1月余前入住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经西医内科综合治疗病情得以控制,面目及肌肤淡黄,面色晦暗,乏力、纳谷渐少,5天前自觉口干不欲饮、多清白痰,时作嗳气、干呕,口服川贝枇杷糖浆症状无缓解,二便尚可,舌质淡胖,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腻,脉沉濡。肝功检查示:ALT89 U/L,AST354 U/L,TBIL191 μmol/L,PTA39%。

中医诊断:黄疸,阴黄。证属脾虚湿盛证。治宜健脾化痰、利湿退黄。

处方:制附子6g(先煎),茵陈蒿30g,党参15g,金钱草30g,炒白术15g,茯苓15g,炒麦芽10g,炒谷芽10g,焦神曲10g,炙甘草6g。6 剂,水煎150mL,每日1剂。另嘱生黄芪150g,水煎300 mL,代茶饮,1日饮毕;每餐粥内拌服鲜姜汁10mL。

二诊,2013年4月30日,患者服药6剂后,口干不欲饮、嗳气、干呕明显缓解,痰渐少,乏力稍有恢复,食欲仍欠佳,诉近3天未大便,排气少,舌质淡胖,舌边有齿痕,苔薄黄燥,脉沉濡。处方:制附子6g(先煎),茵陈蒿30g,茯苓15g,玄参30g,炒白术15g,金钱草30g,炒麦芽10g,炒谷芽10g,生大黄9g(后下),枳实10g,麻子仁10g,焦神曲10g ,白芍15g,炙甘草6g,枸杞30g。6 剂,水煎150mL,每日1剂。嘱生黄芪、鲜姜汁服用如前法。

三诊,2013 年5月6日,患者服上药1剂后,大便下,干结如羊屎,服6剂后,黄疸渐退,口干明显缓解,食欲明显好转,嗳气已止,干呕渐缓解,偶有痰,仍感乏力,大便日1~2 次,干结,排气渐多。舌质淡胖,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复查肝功示:ALT19U/L,AST69 U/L,TBIL156.9 μmol/L,PTA32%。

处方:制附子6g(先煎),茵陈蒿30g,茯苓15g,玄参30g,炒白术15g,熟大黄10g,炒麦芽10g,炒谷芽10 g,焦神曲10g,炙甘草6g,生薏苡仁20g,枸杞子30g。7 剂,水煎150 mL,每日1剂。嘱生黄芪代茶饮如前法。

患者服上药7剂后,除尚有乏力感外,黄疸消退,大便日1~2次,质软,未再干呕,舌质淡胖,舌边齿痕,苔薄白,脉沉。停用汤药,嘱患者继续生黄芪150g,枸杞100g,煎水代茶饮,一日1 剂。继续服药1个月后,患者自觉身轻,生活自理,好转出院。

按:本案患者初诊面目及肌肤淡黄,面色晦暗,系肝病日久,伤及脾气,脾气亏虚,湿滞残留,久而化痰,胆汁为湿邪所阻,发为此病。脾气亏虚,气血化生失源,四肢不得气血之荣,故而周身乏力。脾气亏虚,水谷失于运化,水湿积聚,凝滞成痰,津液不能上承于口,故出现口渴不欲饮,多清痰;谷不消则食不纳,故有纳差,食欲下降的症状。患者素体脾虚,气血不充,痰湿不化,故舌质淡胖,脉沉濡。综上,中医辨病为黄疸,属阴黄,证属脾虚湿盛证。古云“黄家所得,从湿治之”。贾教授遵健脾化痰,利湿退黄之法,应用大量生黄芪为主药,另合以四君子汤合茵陈术附汤加减。首诊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补中;茵陈蒿、金钱草利湿退黄;加以制附子温脾阳,散寒湿,是“湿为阴邪,非温不解”;佐以炒谷芽、炒麦芽、焦神曲健脾开胃,和中消食;加生姜汁有止呕之功,又可助开胃之效,还可化痰;重用黄芪煎水代茶饮,可峻补一身之气,为治病求本之所在。二诊时患者大便不通,观舌象见薄黄燥苔,为内生燥邪,耗伤胃肠津液,易党参为玄参,并加用枸杞,滋阴润燥,佐制黄芪温燥之性,加用麻子仁、大黄、枳实以润下,生大黄得附子之温避免过寒伤及脾阳;加用白芍,白芍味酸,合甘草,以“酸甘化阴”。三诊时腹气已通,黄疸渐退,易生大黄、枳实、麻子仁为熟大黄,避免生用过寒伤中阳;加生薏苡仁增强祛湿之效。“治肝理脾法”的提出,既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也明确了肝病的治疗原则,即为“理脾”。气为血之母,实补脾气,则气血得以生化,痰湿得以运化,诸证则去。鉴于此,贾教授从补益脾气入手,应用大剂量生黄芪,认为其补气之力卓,可温补脾虚,合一身阳气,以求病患根本之所在。黄芪补虚功效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其中记有黄芪“主治痈疽……补虚,小儿百病”。《名医别录》及《药性赋》也分别记载了黄芪“益气”、“益元气而补三焦”的功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8张组方,用黄芪来补益中气。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独创“益胃升阳”之法,对黄芪尤为重视,为“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芪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当代名医朱良春治疗慢性肾炎以益气利水化瘀为原则,补气以黄芪为主药,认为其能充养大气,调整肺脾肾诸脏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可见医家对于黄芪补气功用的重视。清代名医王清任创立了补气活血的治疗原则,在补气药中尤其重视黄芪的功效,其著作《医林改错》中记载33方,其中11方用到黄芪,平均每方用量将近90g,最大达250g,这也给我们在黄芪用药的安全性上给出了保障。

(朱波,郭丽颖,沈南兰.沈建伟教授重用生黄芪治疗肝衰竭临床验案[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463~464.)

评:在中医学中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敛疮生肌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中的黄芪多糖有明显促进淋巴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的能力,能增强NK细胞、巨噬细胞等的免疫杀伤作用,黄芪皂甙具有抗肝损伤作用,能减轻肝中毒引起的病变。黄芪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抗御病原体感染的能力。黄芪有益气升阳的作用,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肝脏血液循环,并有一定的抑制HBV-DNA复制的作用。黄芪能促进肝细胞合成白蛋白,抑制间质胶原细胞合成,促进细胞免疫,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诱导干扰素生成增加,增强人体免疫,保肝及防止肝糖原减少。黄芪可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有抗氧化作用,能促进肝细胞的再生。(田旭东)

(本文选自李顺保 主 编《中医急危重病医案选注》学苑出版社出版.  2016.3)
《中医急危重病医案选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