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永清治胃溃疡案
胃溃疡
吕某某,男,68,内蒙古赤峰市人。于2014年6月7日初诊。
自诉于2013年7月在当地做胃镜检查,报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胃多发溃疡灶”;曾于2014年4月22日在北大三院做前列腺切除术,查出右肾囊肿。既往患有口腔溃疡10年左右,常年反复发作。目前自己感觉餐后胃胀,偶有胃痛,时时反酸,有口臭、大便不成形,素日经常饮酒,心烦起急,伴有焦虑现象。
余查之,舌苔腻黄,舌质偏红,脉弦滑数。
【病名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胃溃疡、复发性口腔溃疡。
【中医辨证】脾湿胃热。
【中医治则】清胃热,化脾湿。
【中医处方用药】清胃理脾汤加味。
苍术12克 厚朴12克 陈皮9克 川黄连9克 黄芩9克 清半夏12克 干姜3克 炒三仙各9克 生地12克 木通6克 竹叶3克 生栀子6克 豆豉9克 生甘草6克
【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七剂,水煎服,日服一剂,早晚分温服之。嘱其忌酒,服药期间忌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生冷黏腻及难消化食物,不吃水果及零食为宜。
【治疗经过和疗效】
6月14日患者来复诊,告之其胃反酸已无,口腔溃疡已愈,大便已成形,心烦已无,胃胀大减。余查其舌苔白微腻,脉弦滑,以原方去掉生地、木通、竹叶、生栀子、豆豉,改炒三仙为焦三仙,生甘草改用炙甘草,再投十剂。
于2014年8月30日,其家人来余门诊看病,代该患转告余,患者共服药17剂,于7月15日在当地复查胃镜,报告显示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原来胃多发溃疡灶已全部愈合。
【医话】
胃溃疡一病,其临床表现多以胃痛,餐后呕吐、反酸等为主要表现,中医则分别称之为胃痛、呕吐、反酸等病。倘若病人三者并见,则三者并列称之。现代医学已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其消化道疾病,从食管到直肠,可用内窥镜直接观察,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凡是胃肠镜所诊断的病,诸如食管炎、食管癌、胃炎、胃癌、胃溃疡、十二指肠息肉、结肠炎、结肠溃疡、结肠癌等,余临床皆沿用西医诊断之病名,目的在于诊断清楚明了,便于掌握,也可以将其视为洋为中用吧,或叫“衷中参西”,即西医诊断,中医药治疗。因为这类疾病单凭中医切脉是难将病了解得如此清楚。
胃溃疡病人从中医角度论治,大体可分为脾胃虚寒型、脾湿胃热型、肝胃不和型三种。脾胃虚寒型,其证候表现为,胃痛餐后得缓,面色白/光白,大便稀溏,食少纳呆,口不渴,畏冷食,常有感寒冒凉,或冬春变季时,或贪凉饮冷而发病,舌淡嫩,脉弱无力,余喜用人参健脾丸加味治之。肝胃不和型,其证候表现常为嗳腐吞酸,两胁胀闷或胀痛不适,口苦舌干,苔白脉弦,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柴平汤等加减治之;脾湿胃热者,其证候表现为餐后胃胀为主,多伴餐后反酸、口糜、口气臭、面色油垢、舌苔腻、脉弦滑或数,本例病人即属于脾湿胃热者,遂投清胃理脾汤加味而获效。初诊时方中加入导赤散,因该患口糜多年反复发作,故用之(余临床治口腔溃疡,喜用此二方相伍而收效)。二诊时因口糜已愈,遂减之。方中加入半夏和干姜,乃取此二药与黄连、黄芩相伍,有半夏泻心汤之义,欲增强治疗口糜和胃溃疡的功效。
半夏泻心汤亦可治口糜,是受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其治疗狐惑病的启发而来。更因早年余在大学实习时,一位老师治口糜喜用“水火散”(即黄连与干姜相伍),称干姜与黄连相伍,善治口糜,又止口糜之痛甚好,遂加少许干姜于方中。倘若仅用黄连与干姜二味药治口糜,二药用量之比为4∶1为宜。
余在早年治疗口糜时多用导赤散,其间有不效者,发现其舌苔多黄腻,遂改投清胃理脾汤而效。
余临床体会,凡口腔溃疡多年不愈而反复发作者,其病人又常常伴有胃或十二指肠或结肠部位的溃疡。余思之,大抵口腔黏膜也同食管、胃、肠的黏膜一样,都是消化道黏膜的一部分,只是其部分偏上而已。因此,凡遇口腔溃疡多年不愈而又反复发作者,应当提醒病人注意胃及肠的黏膜溃疡存在的可能;而治愈口腔溃疡,这对其消化道溃疡的防治上是大有好处的,早发现、早治疗,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或减少胃肠溃疡的发生,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有防治潜在的隐性胃肠溃疡发展成癌变的可能。